432AFFE9-BCE4-4775-BF29-D414FA80233D.jpeg

生活中的阿毘達摩(6)無明

 

[阿姜舒淨]

 

無明

當我們有貪愛的不善心或嗔恨的不善心升起時,我們或許能夠知道,但是當我們有無明的不善心時,我們知道嗎?無明,也就是癡的特質是什麼呢?我們或許會認為某個人是無知的,因為他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不會說外語,他不知道任何歷史或政治相關的事,我們說某個人不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他是無知的,是這樣子的無知應該被根除嗎?如果是這樣子的無知要被根除,那就代表那些知道很多歷史、政治、精通外語的人,他們一天之中會有比較多的善心。然而並非如此。

 

為了要瞭解無明的特質,我們應該要知道當有無明的時候,我們是對什麼無知的。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一個概念的世界,我們用日常的語言來標記傳統上的名詞,但真實是一個究竟實相的世界。當我們用傳統的語言來標記“世界”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動物,人還有東西物體,我們用他們適當的名詞來稱呼他們。但我們知道我們自身或周圍的現象他們本質如實的樣子嗎?其實就只是瞬間生滅不持續的名法和色法而已。

 

究竟法的世界是真實的,不管我們怎們命名他們,名法和色法都是究竟法。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名法和色法,都可以經由五個感官根門和心門直接被經驗。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當我們看的時候,世界就只是色塵(可以被看到的),當我們聽的時候,世界就只是聲音,當我們透過碰觸來經驗物體的時候,就只是有形體的世界。

 

可以被看到的(色塵)和眼識是真實的,不管我們給予他們任何名字,他們的特質是可以被直接經驗的,不能被改變的。但當我們執著在傳統的語言名詞裡:比如“樹木”或“椅子”,我們並沒有經驗任何實相的特質。當我們看著“樹木”時,什麼是真實的呢?什麼是可以直接被經驗的呢?其實被看到的是究竟法,是實相;他是一種可以直接經由眼睛根門被經驗的色法。經由碰觸,堅硬柔軟可以被經驗,這是一種可以直接透過身體感官去經驗的色法,是實相。

 

“樹木”是我們想像出來的一個概念,他不是究竟法,不是實相。實相具有不會被改變的特質,被看到的物體(色塵)以及堅硬或柔軟(地元素)都是究竟法,不管我們怎麼命名他們,他們都有他們自己可以被直接經驗不會改變的特質。

 

經由六個根門去經驗的世界是真實的,但並不會持續,是無常的。當我們看的時候,世界就只是那個被看到的(色塵),但會立刻滅去。當我們聽的時候,世界就只是那個聲音,但也不會持續;氣味,味道,有形物體以及經由心門去經驗的任何對象也是同樣的快速生滅,並不會持續。

 

因為無明和邪見已經累積如此久的時間,我們通常只知道概念的世界,然而對究竟法的無知無明才是應當要根除的,因為這樣的無知無明會帶來悲傷。無知無明是其他污染雜質和邪見的根源,只要還有無知無明的存在,我們就是在欺騙自己,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命究竟是什麼:其實就只是有條件的名色法,生起又瞬間滅去。

 

在究竟法的世界裡,佛陀的教導被稱作“聖人的世界”(有果位,真正體驗四聖諦),聖人已經建立了足夠的智慧,可以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他知道何謂真正的“世界”。我們在經典裡讀到,阿難請示佛陀:

“世界”、“世界”,世尊,這是甚麼意思?

 

凡是本質是瞬間生滅的就是“世界”。那麼,阿難,什麼是本質瞬間生滅的?眼睛,阿難,是本質瞬間生滅的⋯耳朵⋯鼻子⋯觸,不論是因為觸生起了愉快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中性的感受,那也是本質瞬間生滅的。這些本質是瞬間生滅的,阿難,是真正的世界。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他並不需要瞭解透過六個根門升起的世界,就可以真正瞭解他自己。他或許會認為他瞭解自己的憤怒和貪愛,但事實上,他並沒有真正經驗他們的本質,就只是不同的名法,並不是我、我的。

 

只要對實相還有錯誤的看法,就不會真正的瞭解自己,也不可能去根除這些汙染雜質。我們會去執取“我”的這個想法和概念,不能直接經驗到實相的特質。去瞭解有貪、嗔、癡的時候是困難的,去覺察到更細微的不善心也是困難的。當我們開始建立正見智慧,對實相有正確瞭解時,就會知道我們有多不瞭解我們自己了。

 

當有無明時,我們是生活在黑暗中的。是佛陀偉大的慈悲,教導了人們正法,正法可以驅除黑暗,帶來光明,如果我們不瞭解正法,我們對我們自己,對這個世界是無知的,我們對於好或不好的行為所帶來的善果或惡果是無知的,當然對於如何根除污染雜質也是無知的。

 

研讀阿毗達摩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無明的特色。註釋書裡有提到什麼是無明:

 

無明的特質是盲目或是知識的相反面,他的本質是不能穿透實相,或是遮蓋事物真正的本質;顯現出來的是正確行為的相反,或者是導致盲目,最接近的原因是沒有智慧的注意,他應該被視為是所有不善的根源⋯

 

無明有許多的程度,當我們研讀正法時,我們對實相就不會那麼無知,我們對究竟法,業力和果報會有比較多的瞭解。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能因此根除無明,無明不能僅是靠思考實相就能根除的;無明只能經由智慧的建立來根除。瞭解“聖人的世界”也就是眼根、色塵、眼識;耳根、聲音、耳識和其他所有透過六個根門所出現的世界,其實就只是瞬間生滅的實相。

 

當我們研讀阿毗達摩時,我們瞭解無明會伴隨著所有的不善心升起。貪根心的根有無明和貪愛,嗔根心的根有無明和嗔恨。有兩種以無明為根的癡根心,一種型式的癡根心會有懷疑伴隨,另一種會有不休息(掉舉)伴隨。這兩種型式的癡根心永遠都是伴隨著中性的感受,當癡根心升起時,並沒有喜歡或不喜歡,我們不會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這兩種癡根心都不需要被慫恿就會升起。

 

無明的特質不應和邪見的特質有所混淆,邪見只會隨著貪根心升起,當邪見升起時,我們會誤把無常當成是恆常的,我們會相信有我的存在。無明並不是邪見,無明是對實相的無知,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會有邪見,但無明和邪見的特質是不同的。

 

這兩類癡根心是:

1. 和中性的感受一起生起,有懷疑伴隨

2. 和中性的感受一起生起,有掉舉伴隨

 

當我們有懷疑伴隨的癡根心時,我們會對佛法僧三寶是抱持懷疑的;或許會懷疑佛陀是否真的發現了真相,是否教導了正道來根除污染雜質,是否有其他人也可以真的解脫;我們或許會懷疑過去和未來的生命,懷疑業力和業報。

 

當我們開始建立智慧時,我們或許會對這一刻的實相升滅還是持有懷疑的;我們會懷疑這一刻的實相究竟是名法或是色法,例如當耳識升起時,也同時有聲音。

 

但心一次只能經驗一個對象,一次只能覺察一個實相,我們或許會懷疑不確定這一刻出現的實相是耳識的名法或者是聲音的色法,但由於名法和色法升起後瞬間滅去,所以當不同實相的特質還沒有被精準的瞭解前,我們是不會瞭解這一刻出現的究竟是哪個實相。對究竟法的世界會持續抱持著懷疑,一直到智慧清楚的瞭解透過六個根門世界出現時,各種名法和色法不同的特質。

 

註釋書裡關於懷疑這個心所的描述:

懷疑指的是排除了知識的解藥,或者是探究事物內在本質時經驗了痛苦和疲乏—— 因此它是懷疑。懷疑的特質是搖擺不定的,功能是使心動搖,顯現出來的是優柔寡斷或不確定,最接近的原因是沒有系統性的思考,他應該被視為是阻礙體證四聖諦的危險。

 

懷疑和邪見是不同的心所,當邪見升起時,邪見會誤把所有現象當成是恆常的,會執取於我的存在。但當懷疑這個不善的心所升起時,會對名法和色法是否不同,以及現象是恆常或無常是抱有懷疑的,只有透過智慧的培養,瞭解實相的真實面目才有可能根除。

 

當人們對於佛陀和他的教導抱持懷疑時,他們會誤認為可以透過研讀歷史事實而消除,他們會試圖去找出關於佛陀的居住地,他曾去過的地方和被經典記錄下來的確切時間,但透過研讀這些歷史事蹟並不能消除懷疑的,因為這不能引領到佛陀教導的目標,也就是根除所有的污染雜質。

 

在佛陀時期也是有人會去思索對達成佛陀教導目標並沒有幫助的事,會有人去懷疑這個世界究竟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是永恆的或不是永恆的、如來在涅槃後還存在嗎?我們在經典裡讀到,有個比丘對於佛陀並沒有回答解釋這些問題感到不悅,他去問佛陀並且說,如果佛陀不回答他的問題,他就要離開僧團。

 

佛陀對他說:

 

比丘,當你加入僧團時,如來是否曾許下你如果來跟著我學習瞭解八正道,我就會跟你解釋這個世界是永恒或不是永恆的嗎⋯如來在過世後是否還存在等等這些問題嗎?

 

我們讀到這位比丘回答沒有,於是佛陀舉了個例子:

 

有個人被毒箭射中,但他卻不願意拔出這毒箭,除非他能知道射這毒箭的人是個高貴的人、婆羅門、商人、或是工人;除非他知道這個人的名字和氏族;除非他知道他的長相外觀;除非他知道這把弓、弦誒材質以及弓箭的種類。然而在他知道這些之前,他就會過世了,這就像是那些如果佛陀不回答他的問題,他就要離開僧團的人。

 

佛陀接著說:

 

比丘,不管這個世界是永恒的或不是永恆的,一定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哀思、有悲傷、有痛苦,有憂愁和絕望⋯

 

因此,瞭解我所解釋的⋯什麼是被我解釋了呢?

“這是苦”被我解釋了。

“這是苦升起的原因”被我解釋了。

“這是苦的止息”被我解釋了。

“這是導致苦止息的道路”被我解釋了。

 

比丘,為什麼這些被我解釋了因為這是和目標有連結的。只有建立八正道修證四聖諦才會有助於離欲、斷苦、獲輕安、修智慧、證道果、涅槃⋯

 

懷疑不會因為對事情的思索推測而消除,只有在這一刻清楚的覺察到實相(名法或色法),懷疑才能終究被消除。即使當懷疑的時候,懷疑也是一個心所,他的升起有其因緣條件,不是我、不是我的,因此這一刻的實相就可以更清楚的被瞭解。

 

第二種類型的癡根心也有中性的感受伴隨,有掉舉(Uddhacca,不休息)的不善心所伴隨一起升起。

 

Uddhhaca翻譯成不休息的、不平靜的、興奮的,它一定會伴隨著所有的不善心一起升起,當這個不善心所升起時,就不會有覺知(Sati)一起升起。覺知是善的心所,跟著每個善的心一起升起,它是銘記注意,不忘記什麼是善的,不只是在內觀智慧時有會有覺知這個心所,在任何一個善心升起時都會有覺知。

 

所以當我們佈施、守戒、心智成長、研讀分享正法或是修行奢摩他的禪定以及內觀,都會有覺知升起,覺知在內觀時指的是覺察到名法和色法的特質。

 

當掉舉,也即不休息的不善心所升起時,心不可能是善的;在那個時候不可能守戒、佈施或是有心智成長的,它讓心分散而不去注意善,這和我們一般傳統上說的不休息的、不平靜的心是不同的。

 

這類型的癡根心在一天中無數次升起,但卻很難去留意到它的特質,如果沒有建立足夠內觀的智慧,是很難留意到這類型的心。

 

當我們疏忽實相以及作白日夢時,並不一定是這類型的癡根心。當我們作白日夢時,不只是這第二類型的癡根心,也會有貪根心和嗔根心。

 

癡根心會經由五個感官根門和心門升起,例如當我們聽到聲音時,癡根心也許會升起;當第二類型的癡根心(不休息)升起時,會伴隨著無知和疏忽這一刻的實相,這類型的心升起時是伴隨著中性的感受,所以我們或許不會知道這類型心的危險,然而,所有的不善心都是危險的。

 

無明是危險的,它是所有不善的根源,當我們對實相無知時,我們也同時累積了許多的不善心。無明是貪愛的因緣條件,當我們沒有認清實相時,我們沈浸在概念的世界裡;無明也是嗔恨的因緣條件,當我們對實相無知時,我們會對不愉快的經驗產生嗔恨。

 

無明伴隨著每個不善心,同時也是十個透過身、語、意完成的不善業行的原因。只有對經由六個根門世界出現的實相有覺知時,去瞭解認清它們的本來面目,智慧才能夠建立,一直到能完全根除無明。

 

初果聖人已經根除了懷疑這個心所,對究竟法不再有任何的懷疑,他明瞭所謂的“聖人的世界”,對佛、法、僧已經沒有任何的懷疑;對根除所有污染雜質的八正道沒有任何懷疑。初果,二果,三果聖人沒有第一類型懷疑的癡根心,但是還是會有第二類型不休息的癡根心,只有阿羅漢已經完全根除了所有的不善心和無明。

 

無明是不瞭解實相的特質,不瞭解四聖諦。因為無明,我們

不瞭解第一聖諦:“苦”的事實,因為不瞭解名法、色法是無常的、是不可能滿足的,所以不了解苦。

不瞭解第二聖諦:苦升起的原因是貪愛執取,是因為對名法、色法的執取,在生死輪迴中永不停止。

不瞭解第三聖諦: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

不瞭解第四聖諦:苦止息的道路,也就是八正道。

 

在經典裡我們讀到一位比丘請示舍利佛:“什麼是無明呢?”

 

“朋友,不瞭解苦的事實,

不瞭解苦升起的原因,

不瞭解苦的止息,

不瞭解苦止息的道路。

這就是所謂的無明”

 

“但是不是有任何的方法可以摒棄無明呢?”

“的確有個方法可以摒棄無明。”

“只有八正道,朋友

 

只有八正道可以根除無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