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09086-3B4F-496F-BCC7-35C878814BB3.jpeg

日常生活中的阿毘達摩(7) 五蘊

 

[阿姜舒淨]

 

 五蘊

佛陀發現了所有現象的真相是什麼,他知道了所有實相的特徵。因為慈悲,他教導人們從不同的方式來瞭解實相,所以人們可以在自己或周圍對這些實相有更深的暸解。在阿毘達摩的分類,實相可以分為心、心所、色法還有涅槃,它們也稱為四種究竟法。

 

心、心所、還有色法是隨因緣條件生滅的實相,它們生起是因為適當的條件,然後立即滅去,它們是無常的。另一個究竟法“涅槃”,它並不生起,也不會滅去,是沒有因緣條件而生滅的實相。所有這四類究竟法都是Anatta,都不是我,也譯作“無我”(Anatta是巴利文,是沒有Atta的意思,沒有Atta就是沒有靈魂,沒有一個永久不變的我在那裡)。

 

心、心所、還有色法,這些因為因緣條件而生滅的實相,也可以用五蘊的方式來分類。蘊Khandha指的是一個”聚集”,一個蘊Khandha會生起是因為因緣條件,也會立即滅去。五蘊跟之前提到的心、心所還有色法是沒有不同的,只是依不同的方式分類而已。

 

五蘊是:

  • Rupa Khandha:色蘊,所有的物質現象
  • Vedana Khandha:受蘊,是一個vedana心所
  • Sanna Khandha:想蘊,是一個sannia心所
  • Sankhara Khandha:行蘊,(其他五十個心所)
  • Vinnana Khandha:識蘊

 

關於五十二個心所,他們可以被分成三個蘊。感受vedana是一個蘊,即受蘊。去標記和記憶的心所sannia也是一個蘊,即想蘊;其他五十個心所全部叫做一個蘊,叫做行蘊。

 

比如說:意圖cetana或者是貪愛lobha、憎恨dosa、無明moha、慈愛metta,慷慨alobh、不貪愛,還有智慧panna。所有的污染雜質或好的品質都包含在行蘊裡,他們是無常的、無我。行蘊有時被翻譯成“行為/業行”,或翻譯成“心裡構造”。

 

關於Citta心,或者意識,全部的心被歸類成一個Vinnana Khandha,叫做識蘊。巴利文CittaMano,和Vinnana三個名稱指的都是同一個實相:那個主要去經驗的實相。

 

當用五蘊來分類的時候,Vinnana 就被使用了。所以這五蘊,一個是色蘊Rupa Khandha,其他四個都是跟名法有關,叫做Nama Khandha

 

所有的蘊一定不會持續,一生起之後馬上就會滅去。雖然蘊生起就會滅去,但它們是真實的,當它們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經驗它們。“涅槃”是不生滅的實相,它不歸屬任何一個蘊。

 

清淨道論第二十章96節,解釋了名法和色法的生滅:

 

在名法、色法生起之前,並沒有一個地方儲存它們。當它們生起的時候,它們不是來自於任何一個倉庫,當它們滅去的時候,它們也不會往任何一個方向去,沒有一個倉庫可以儲存這些滅去的名色法。

 

就如同笛子的聲音,在笛子沒有被吹奏之前,聲音並沒有被儲存在某處;當聲音出現時,它沒有來自於任何地方;當聲音滅去的時候呢,它也沒有往任何一個方向去,去到任何地方被儲存起來⋯所以所有生滅的名色法,還沒有生起,生起了;生起了,滅去了。(也即是名色法的生滅,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

 

蘊是可以被經驗的實相。譬如說:當我們經驗了軟硬或冷熱的時候,我們經驗了色蘊Rupa Khandha;這個軟硬或冷熱的現象不會持續,他生起就滅去了,色蘊是無常的。不是只有身體是色蘊,其他的物質現象也全部包含在色蘊。譬如聲音也是色蘊,生起滅去,也是無常的。

 

感受是真的,我們可以經驗感受。受蘊包含所有各類的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分類。

 

他有時分成三類:

  • 愉快的感受
  • 不愉快的感受
  • 中性的感受

 

有時被分類成五種:

  • 愉快的心理感受
  • 愉快的身體感受
  • 不愉快的心理感受
  • 不愉快的身體感受
  • 中性的感受

 

身體的感受是發生在身體感官根門,感受本身是名法,但它需要有身體這個感官當做他的因緣條件才能升起。當有所緣碰觸身體感官的時候,感受不是愉快的就是痛苦的。身體的感受發生在身體感官根門,不會有中性的,如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感受,那是不善的果報,如果是愉快的,那是善的果報。

 

因為有不同時刻在生滅的感受,所以是不容易區分它們彼此的,譬如說:可能會分不清愉快的身體感受(果報)和緊接著對這愉快的身體感受的貪愛(不善),伴隨著愉快的心理感受。或者我們會分不清不愉快的身體感受(果報)和緊接著對這不愉快的身體感受的瞋恨(不善),伴隨著不愉快的感受。

 

身體的感受還有心理的感受都是名法,但它們是不同的,它們生起是因為不同的因緣條件。當瞋恨心所已經被根除之後,還是會有身體不愉快的感受,但已不會對這不愉快的感受產生瞋恨了。

 

阿羅漢已經根除了所有的污染雜質,在他最後的一世還沒有結束前,他還是可能有不善的果報,但是他不會對這不善的果報所帶來的不愉快感受產生憎恨了。

 

我們在經典中讀到佛陀本身的例子:

 

有一次佛陀在一個叫做Deer Preserve的地方,他的腳被一個碎片割傷了,是非常劇烈的疼痛,的確會讓人覺得很不愉悅,一個很不舒服的疼痛;但是世尊完全的接受了它,完全的警覺著,也沒有往下看他的腳。

感受也可以分成六種,感受伴隨不同時刻的心去經驗,經由眼耳鼻舌身心六個根門的經驗都會有感受伴隨,這些感受是不同的,他們都有各自的條件才能生起。

 

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佛陀對比丘們說:

 

對精勤禪修的比丘⋯他知道有愉快的感受生起了,他了解:“現在生起了愉快的感受,這是因為某件事情,它不是沒有原因的。是因為觸。現在這個觸是無常的,升起是因為某個原因。由於這個無常的觸升起,因此這個愉快的感受生起了:那這個愉快的感受可能是恆常的嗎?因此他沉思著“觸”跟“感受”的無常,沉思著它們的瞬間改變、他們的衰退、他們的滅去,他們的放棄。他沉思著這些的無常⋯他於是摒棄了感官貪愛,因為對“觸”和愉快感受的摒棄。

 

同樣的,也解釋了觸和不愉快的感受,以及觸和中性的感受。

 

還有許多分類感受的方式,但是無論以什麼方式來分類,都歸納在心感受到的愉快、不愉快,和中性的感受;以及身體接觸到冷熱、軟硬、鬆緊時的愉快和不愉快感受。

 

如果我們知道更多關於感受的分類,會幫助我們了解感受只是一個心理現象,一個名法,它生起必須有它適當的條件。我們容易執著於已滅去的感受,而不是覺知現在正經由眼耳鼻舌身心出現的實相。

 

在之前提到的清淨道論裡面,用笛子的聲音來比喻名色法,實相(法,dhamma)生起的時候並沒有來自任何“倉庫”,滅去的時候也沒有去到任何地方儲存。

 

然而我們對於感受的執著這麼深,我們並沒有暸解感受已經滅去了,不再存在了。受蘊也是無常的。

 

想蘊Sanna Khandha是真的,當我們記得某件事,它可以被經驗。每一刻的心都有sanna伴隨一起去經驗同一個對象,sanna標記和記憶這個對象,所以之後可以認出來。

 

即使有時候我們認不出某個東西,sanna也是伴隨著心在經驗同一個對象,標記著這個對象。sanna伴隨著心一起生滅,sanna也是無常的。如果我們不知道sanna的本質是anatta(無我),生滅是不受控制的,我們會把sanna當成是我的,”我記得”。

 

行蘊Sankhara  Khandha是真的(就是除了“受蘊”、“想蘊”之外的那五十個心所),它可以被經驗。當美的心所生起的時候,譬如:慷慨、大方和慈悲,或者是當不善的心所生起,譬如說:憤怒或小氣。我們可以經驗行蘊,所有的這些現象生起必定滅去,行蘊也是無常的。

 

識蘊Vinnana Khandha是真的,我們可以經驗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或者意門的思考。識蘊生起立即滅去,它是無常的。所有因緣和合條件生起的實相,也就是五蘊都是無常的,必定是生起後立即滅去。

 

有時五蘊會被稱做執取的五蘊,除了阿羅漢以外,每個人都會對五蘊有執取。我們把身體當做是我的,我們執取於色蘊;我們把名法當成是我的,因此我們執取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我們執取於五蘊時,並沒有看到它們的本質,我們就會有悲傷等的情緒。只要這五蘊還是我們執取的對象,我們就像是一個生病的人。

 

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有一個很老且生病的在家眾去求見佛陀,佛陀跟他說,他應該這樣子的訓練自己:雖然我的身體是生病的,但是我的心沒有生病。

 

之後舍利弗對這位老先生進一步解釋了佛陀說的話:

對那些不懂得佛陀教導的人,他們把身體當成是我,他們認為我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在我裡,我是在身體裡。他們說:“我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的”。他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因為抱持這樣子的想法,當身體改變的時候,因為這個不穩定且必須改變的本質,就有悲傷、憂愁、痛苦、嘆息,還有絕望生起。

 

他們把感受當成是我⋯他們把記憶當成是我⋯他們把行動當成是我⋯他們把意識當成是我⋯就有悲傷、憂愁、痛苦、嘆息,還有絕望生起。所以,這就是”身體是生病,但心也生病”。

 

但要如何身體生病,心不生病呢?對瞭解這些教導的聖人來講,他們不認為身體是我,不認為我有這個身體,不認為身體是在我裡,不認為我在這個身體裡。他不會說:“我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的”。

 

他沒有這樣子的想法,當身體改變的時候,是由於身體的改變,因為這個不穩定且必須改變的本質,悲傷、憂愁、痛苦、嘆息,還有絕望並沒有在他心裡生起。他們不認為感受是我⋯

 

只要我們對五蘊還有執取,我們就像是個生病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治療我們的病,只要我們暸解五蘊原來的本質,五蘊是無常的,因此它們不能保持不變。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佛陀對比丘解釋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對比丘們說:

 

我將教導你們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導致苦止息的道路,你們聽嗎?

 

那麼比丘,什麼是苦?苦是執取的五蘊。哪五蘊呢?執取的色蘊、執取的受蘊、執取的想蘊、執取的行蘊、執取的識蘊。比丘這是苦dukkha

 

那麼比丘,什麼是苦的生起?是那個貪愛⋯那個導致了輪迴再出生,對感受的貪愛、對再出生的貪愛、對不再出生的貪愛,這是苦的生起。

 

那麼比丘,什麼是苦的止息?是最終極貪愛的停止,放棄、拋棄、從貪愛中釋放得到自由。比丘,這個,稱為苦的止息。

 

那麼,比丘,什麼是導致苦止息的道路呢?他是聖人的八正道⋯這個,比丘,是導致苦的止息。

 

只要我們對五蘊還有執取,那麼五蘊就會在再出生的時候繼續生起,那就意味著悲傷、憂愁、痛苦、嘆息,還有絕望⋯⋯再在他心裡生起。如果我們能夠建立八正道,對實相有正確的暸解,我們會學著看清五蘊本來的樣子,那麼我們就在八正道上,在這條導致苦的停止的道路上,代表著:不再有生、老、病、死。那些達到最終第四果位的阿羅漢,將會在他們那一世結束後,不再有五蘊的生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