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DA04ED-0A0E-40D5-93EF-33BA6F18A892.jpeg

◊◊ 恐慌者向山岳、樹林、石頭、園苑尋求依靠 ◊◊

 

【188偈】

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

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支提。

 

 

【註解】

 

人因為畏懼,而向山石、樹木、園苑、樹林裡的小廟宇皈依。

 

 

 

 

◊◊ 這不是安穩的皈依處。這不是完全脫離苦的方法 ◊◊

 

【189偈】

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

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

 

 

【註解】

 

這些皈依處並不安穩,那不是無上的皈依處,向那些地方皈依者,不能擺脫一切痛苦。

 

 

 

◊◊ 皈依佛、法、僧,得見四聖諦 ◊◊

 

【190偈】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

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註解】

 

若人的皈依處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從三皈依中,能獲得正確的智慧,得知四聖諦為何。

 

 

 

◊◊ 苦、苦因、苦滅;這正道能令苦寂滅 ◊◊

 

【191偈】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

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

 

 

【註解】

 

四聖諦是苦——導致人類身心不愉悅的種種苦痛;苦因(集)——一切苦生起之因;苦滅——知道一切苦應當滅;滅苦之道——終止苦的途徑,就是「八正道」。

 

 

 

◊◊ 這是至高無上的皈依,通過它解脫一切苦 ◊◊

 

【192偈】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無上,

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註解】

 

這三皈依確實是安穩的皈依處,是無上的皈依處。當你皈依於此後,你必將獲得解脫於一切諸苦。

 

 

注:此五詩偈是一個連貫的整體。

  

【眾人皆受畏懼所折磨——婆羅門阿基達多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婆羅門阿基達多。

  

婆羅門阿基達多是國王摩訶俱舍羅的大法師。國王去世後,由王子波斯匿繼承王位。波斯匿王像父親一樣的敬重婆羅門阿基達多,阿基達多也獲得重新委任為大法師。每當阿基達多前來侍奉國王時,國王總是親自迎接他,並恭敬的請他在身邊坐下。阿基達多心想:「國王對我如此於禮敬,可是要長期保持這恩寵是不可能的。我已經老了,國王將來不免要重新委任一位年紀比我輕的法師,我看,我還是出家為上。」於是,阿基達多向國王提出了出家的要求,他在城裡擊鼓公告市民,同時在七天內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布施出去然後出家,他的一大批追隨者也隨他一起出家。

  

阿基達多和他的追隨者在盎迦、摩羯陀和拘魯三國交界處定居下來,一切就緒後,阿基達多對信徒們說:「朋友!你們有誰被不法念頭所困擾,無論淫蕩、惡意或殘酷,到河裡取一撮沙,放在這裡。」信徒都照他的意思去做了,因此每當信徒們有了不善的行為時,總是到河裡去取一撮沙倒在那裡,日子一久,那沙已堆積如山,那沙丘逐漸成為當地的聖跡,附近的居民紛紛獻上祭品供養聖跡。龍王阿黑赤陀為了豐厚的供養而占據了那沙丘。

  

盎迦、摩羯陀和拘魯的人民,經常帶來豐厚的禮品來供養這群出家梵志,這時的阿基達多除了原有追隨他的出家人外,也收受了大批來自周邊國家的人民為在家信徒,阿基達多的宗教組織日益壯大,阿基達多這麼教導他們:「你們要向山石、樹林、園苑和樹木等神祗皈依,只有這樣你們才能擺脫一切苦難。」

  

這時,佛陀已經在菩提樹下覺悟,他就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裡。一日清晨,他在禪定中觀察到婆羅門阿基達多和他的弟子,同時覺察到他們都有成為阿羅漢的潛能,他對他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你可曾覺察到婆羅門阿基達多,他正在向群眾弘揚一系列不正確的信仰,快去阻止他。」「世尊!他的信徒眾多,我怕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勸服他們,如果您也去,事情就好辦的多了。」「你先行一步,我隨後趕到。」

  

途中,目犍連尊者心想:「阿基達多人多勢眾,如果處理不好會遭到群起圍攻。」於是,他運用神通下起傾盆大雨,阿基達多和信徒們都連忙回到各自的寮房中避雨。目犍連尊者來到阿基達多的寮房外大聲喊道:「阿基達多!阿基達多!」阿基達多在寮房內聽見有人在叫喊,心想:「是什麼人這麼無禮,高聲的吆喝我的名字?」在傲慢、固執和自尊心的驅使下他問道:「是誰?」「是我!阿基達多!」「有什麼事?」「請告訴我,什麼地方可以過夜?」「這裡沒有地方可以讓你過夜,這些都是為修行者自己建造的單人寮房。」「阿基達多!人有人的住所,牛羊有牛羊的住所,出家人也應該有個住所,不是嗎?請你為我弄個住所。」「你是出家人?」「是的!我是出家人。」「如果你是出家人,那麼你的缽在哪裡?」「帶著它們不方便,我交給別人保管。」阿基達多聽了這句話很不高興,說道:「身為出家人吃飯的缽怎麼可以交由別人保管,自己獨自上路。」「阿基達多!別生氣,告訴我,什麼地方可以過夜?」「真的沒有地方。」「好吧!那堆沙丘怎麼樣?」「那是屬於龍王阿黑赤陀的。」「請把那沙丘送給我。」「不能!這會激怒龍王。」「不要緊,就送給我吧!」「好吧!請保守秘密,這件事只有你一人知道。」

  

目犍連尊者向沙丘走去,龍王看見他到來,心想:「這出家人一定不知道我是誰,敢來冒犯我。」於是便朝目犍連尊者噴火,目犍連尊者也同樣以神通噴出熊熊烈火來回敬龍王,兩團火焰直升上了大梵天,龍王所噴出的火對目犍連尊者一點也沒有傷害,可是目犍連尊者所噴出的火卻燒傷了龍王。這時目犍連尊者已進入大禪定觀想於火,他身上被火團包圍住,在意念中他升上了大梵天。

  

婆羅門阿基達多和他的信徒們心想:「這出家人不聽我們的話,現在怕是給龍王活活燒死了,可惜啊!白白的丟了性命。」當尊者戰勝龍王後,制服了牠,並使牠不再作惡,自己便坐在沙丘上休息。這時候,龍王以豐厚的食物供養尊者,將自己的軀體盤成一座大頂蓋,為目犍連尊者遮擋陽光。

  

隔天早上,婆羅門阿基達多和信徒們前來查看尊者尊者是否已經死了。來到沙丘一看,尊者就坐在沙丘上,龍王卻盤踞在他的頭頂上,成為一座大頂蓋,為他遮擋陽光。

  

阿基達多的信徒們,紛紛向目犍連尊者敬禮,並稱讚道:「出家人!您肯定受到龍王極大的刁難。」「同修!難道你們沒看見,牠正在盤踞在我頭頂上,成為一座大頂蓋,為我遮擋陽光嗎?」那群信徒說:「這是件多麼美妙的事!這名出家人戰勝了龍王。」阿基達多的信徒們紛紛向目犍連尊者靠攏。

  

這時候,佛陀來到了,目犍連尊者起身向佛陀頂禮,那群信徒問目犍連尊者:「尊者!難道這個人比您還偉大?」目犍連尊者說:「是的,他是佛陀,我只不過是他的弟子。」目犍連尊者迎請佛陀,請佛陀坐在沙丘上,這時候,婆羅門阿基達多的信徒們紛紛議論:「區區一名弟子就擁有這麼大的神通,不知師父又如何?」他們都對佛陀合十表示尊敬。

  

佛陀對婆羅門阿基達多說:「阿基達多!在還沒有譴責你之前,請告訴我,你是怎樣教導徒弟與信眾?」阿基達多說:「我教導他們要向山石、樹木、園苑等神祗膜拜和尋求依靠,因為這使得皈依者解脫一切苦難。」佛陀說:「不!事實並非如此。阿基達多,向山石、樹木、園苑等神祗膜拜和尋求依靠,這樣的皈依並不能解脫一切苦難,但是,向佛、法和僧尋求皈依,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永不再受輪迴之苦。」

  

在聆聽了佛陀的開示後,婆羅門阿基達多證得阿羅漢果,並擁有神通,他恭敬的向佛陀頂禮,要求加入僧團。佛陀把手從袈裟裡伸出來,對他說:「善來!比丘!來過著神聖的宗教生活。」

  

當天,碰巧是盎迦、摩羯陀和拘魯的人民前來供養的日子,當他們看到黃澄澄的一片都是出家人而感到驚訝,他們心想:「到底是我們的導師阿基達多大還是佛陀大?」因為佛陀是初來者,因此肯定阿基達多比較大。這時,佛陀覺察到他們的心念,對阿基達多說:「阿基達多!請消除你的弟子們和信眾的疑慮吧!」阿基達多回答說:「世尊!我正準備這麼做。」於是,阿基達多以神通升空七次,每次降落時都跪在佛陀腳下向他頂禮,並說道:「世尊!您是我的導師,我是您的弟子。」阿基達多就這樣的向群眾表白,他是佛陀的弟子。

  

佛陀趁此機會,為新成立的僧團及前來的居民做了佛法開示,講述了三皈依、五戒、四聖諦、八正道等佛法精粹,出席者無不信受奉行。最後,佛陀以此五段詩偈結束了當天的開示會。

 

【評論】

一個人最好的皈依處就是自己。佛教徒向佛陀、佛法和僧伽皈依,視它們為導師、教義和榜樣,以實踐那能獲得解脫之道。佛陀是至高無上的導師,他教導和指引那解脫之道。佛法是最微妙的方法,僧伽代表是那已被教導及實踐於佛法者最佳的榜樣。一個人憑智慧向三寶皈依,就成為佛教徒。佛教徒向佛陀皈依,並非要藉助佛陀之力而令自己獲得解脫,而是以個人的行為來獲得解脫。佛教徒於佛陀,有如病人於醫生,學生於老師一般。

 

那些皈依佛、法、僧的皈依者,雖然僧團從六十名弟子開始,後來已發展到數萬名。早期,他們都是以宣讀三皈依來明志,現在將三皈依經文附錄於下:

    

    我皈依佛陀(那導師)

    我皈依佛法(那教義)

    我皈依僧伽(那先行者)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布當薩拉囊格恰密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達曼薩拉囊格恰密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桑康薩拉囊格恰密

 

    我再皈依佛陀

    我再皈依佛法

    我再皈依僧伽

Du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度地漾畢布當薩拉囊格恰密

Du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度地漾畢達曼薩拉囊格恰密

Du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度地漾畢桑康薩拉囊格恰密

 

    我三皈依佛陀

    我三皈依佛法

    我三皈依僧伽

Tatiyamp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答地漾畢布當薩拉囊格恰密

Tatiyampi dhamm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答地漾畢達曼薩拉囊格恰密

Tatiyampi saṅghaṃ saraṇaṃ gacchāmi. 

答地漾畢桑康薩拉囊格恰密

 

於此,佛陀特別強調個人努力淨化的重要性和解脫每日的生命之苦,向他人祈禱或皈依他人是沒有效用的。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佛教徒要向佛、法、僧皈依。佛陀勸戒追隨者不要向他人皈依時,佛教徒把佛陀視為引導解脫道路的導師,他的教義是唯一的途徑,僧團是那些已被教導及實踐於佛法者最佳的例子。佛教徒不認為只憑念這些經文就能獲得解脫,要獲得解脫,一定要努力實踐佛陀所傳的妙法。

 

四聖諦在巴利文裡就是真理或真諦,也就是佛陀覺悟的真理,後來尊稱為四聖諦,它與一般不同,它是超凡的。佛陀宣說這四聖諦作為佛教教義的基礎,無論佛陀降世與否,這真諦仍然存在,佛陀只不過向被矇蔽的世人透露這真諦,它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因為它永恆。

   

四聖諦的第一諦是苦,五蘊就是造成我們的苦受,是一種身的感覺。什麼是苦?簡單的來說,是我們一直背著的不可思議的人格的包袱,我們無法保持它平衡,因為它不實際、不悅或試圖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情。

  

普通人只見到事物的表面,而聖人卻見到事物的真性。對聖人而言,生命是苦的,而他生活在這以虛幻的快樂矇騙人類的世間,他找不到真正的快樂,物質上的快樂只不過是某些欲望得到滿足而已。

  

人類及一切眾生悉皆受制於生、老、病和最終的死,沒有人能倖免於這生命的四個階段。生命不是個靜止的實體,它不斷的運作和變化,當欲望未完成時是苦。在保持自我時,遇上不合心意的情況或事物,或與心愛的人分離,這也是苦。有時候,一些無法避免的欲望入侵時,造成出乎意料和不悅意的情況,成為弱者所不能容忍的苦,甚至有時以自殺或其他途徑來解決這問題。

  

苦的起因是一種情緒激動的「人格化」的經歷。人性往往要通過這人格化的特性才能成長。

 

苦的起因(集),苦有三種推動力——欲貪、生有貪和無生有貪。根據一般的佛學注釋,後兩種推動力與永恆的信念——常見和滅絕的信念——斷見有關。至於「生」可解釋為對這世界或其他欲界的繫縛,色界貪和無色界貪也被視為「生有欲」。

  

這推動力埋藏在所有人的心裡,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強烈的情緒波動,也是生命裡「病」的主要原因。這推動力分粗(下分結)或細(上分結),它導致輪迴,而且也是人類緊隨生命的人格的一切形式。

  

那粗的推動力將於二果時被削弱,三果時才完全斷除,那細弱的生和無生的推動力,要到阿羅漢果時才棄除。

 

這超凡的聖諦的第三種是「滅」,也就是是完全終止「苦」,也就是涅槃,這是佛教徒的最終目標,而且可以在今世完全屏除一切推動力而達到。這涅槃可於斷除一切外界的繫縛而覺悟,這是人格化組成的非人格化現象,它包含性格和自我。

  

當這「滅」苦之道得到發展時,就會覺悟那「八正道」,這獨特的途徑是進入涅槃的唯一道路,這也就是第四聖諦「道」。

 

超凡的八正道,這獨特的途徑避免了兩個極端:苛刻的苦行,使得人體衰弱;沉迷自我使人心遲滯。

 

偉大的八正道如下:

1、正見——正確的知見。

2、正思惟——正確的思考。

3、正語——正當的語言。

4、正業——正當的行為。

5、正命——正當的生活。

6、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7、正念——正確的觀念。

8、正定——正確的禪定。

 

正見,被理解為通曉四聖諦,也就是說了解自己的本性,如《羅希達經》中所說:「這些真理是有關人的有形肉體。」佛教教義主要就是這正見,它能消除一切內外衝突。

 

正思惟,給你帶來明晰的思考。

  

那情緒思惟和情感思惟使人污染或淨化,思惟能造成一個人的性格並控制他的命運。惡思惟能使人格降低;善思惟能提升人格。有時,一個思惟起著毀滅和造就兩方面的作用,棄除惡思惟,發展善思惟就是正思惟。

  

正思惟有三個層面:1、出離,解除對凡俗的欲樂和欲望的繫縛;執著和自私是它的反面現象。2、慈悲,博愛、善意、慈悲與仇恨、惡意、殘忍相對比。3、無瞋,與瞋心和殘酷成反比。

  

這些善與惡念都潛伏在每個人心中,只要我們是凡人,惡念會突然強有力的浮現,在證得阿羅漢果後,才完全棄除,他的意識流變得純淨。

 

正見、正思惟導致正語,這帶來正當與和諧的生活(正命)。

  

這些善念要以正當的行為(正業)來培養,努力不懈(正精進)的消除惡念並維護善念,致力發展禪定與內觀(正定),這將帶來心智平衡,這不受干擾的心知曉真理,這知曉真理的心維護不受干擾的心平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