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講解》14
[阿姜舒淨]
第十四章 心和心所
註釋書中提到了心的幾個面向:
- 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清楚地知道它的對象。
- 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透過速行心的一系列過程累積自己。
- 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的因緣條件是累積的業和汙染雜質(煩惱)的結果。
- 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一定會有不同的心所伴隨生起,根據不同的境況會呈現出多樣化。
心是多樣化的,這個意思是指所有的心都是不同的。因為一定會有不同的心所伴隨著心一起生起,所以心是多樣化的。心是行法,它生起是由於不同的因緣條件和許多不同心所的助緣。心所是另一類的究竟法,它一定會和心一起生起,經驗同一個對象,然後一起滅去。因此伴隨著心一起生起的心所是心多樣化的條件。
每個人的心是完全不同的。過去不同業的累積產生現在的果報,因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這世界上的動物和人類也會因為多樣化的業力業報而有所不同。有情眾生的外表和身體的特徵是不同的,他們也都經歷不同的得失、榮譽、耻辱、幸福、痛苦、讚揚和責備。這些都是過去不同的業造成的結果。過去的業因決定了現在不同的人從出生到死亡而有不同的結果。我們不會知道將在哪一天的哪一刻離開這個世界。没有人可以知道會在什麼情況下死亡:外面或家裡、陸地、水裡或天空、因為疾病或是意外事故。這都取決於過去所造的業。對不同的人來說,不僅現在的果報心是多樣化的,現在的善心和不善心也是多樣化的,這些都會在未來產生多樣化的結果。
心的多樣化是無止境的。心的多樣化是因為伴隨心一起生起的不同心所,也就是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s)。我們應該要知道相應法的含義。究竟法有四類: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心和心所是相應法,它們必須一起生起一起滅去,它們不能没有彼此,不能彼此分離。當它們一起生起時,它們也會一起滅去。在有五蘊的欲界和色界裡,它們經驗同一個對象,在相同的根基一起生滅。這些是相應法的特徵。
相應法-心和心所-的特徵被詳細地闡述,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名法和色法是完全不同的。當我們聆聽並且研讀這些教導時,正念和智慧生起的因緣條件被逐漸的培養建立。正念可以覺知到名法和色法的特徵,一次只會覺知一個,智慧檢視瞭解它們的特徵並清楚地區分它們彼此不是互相相應的法,既使它們可以是同時生起的。
註釋書(Book I, Part II, Ch. I, S70 ; 1976年版)提到:
色法和名法是一起產生的,但它們彼此是不相關聯的。名法和色法,色法和色法也是同樣的。但名法和名法(心和心所)永遠會是同生同滅,彼此相應互相關聯的。
因此,只有心和心所具有經驗同一個對象,一起生起滅去,彼此互相關聯的特性。色法和名法完全不同,色法是不能經驗對象的法。雖然色法和名法一起生起滅去,但它們是不相關聯的法。相應的法只能是能經驗的名法。它們彼此互相關聯,因為它們在同一個根基生起,經驗同一個對象,然後一起滅去。
註釋書描述心的第四個面向是心會根據不同的境況呈現多樣化,這是因為有著伴隨的相應法。
一共有52種心所,但它們不會全部和每一個心一起生起。心會因為心所的數量和類型而有所不同。
89種不同類型的心生起時會是四個本質其中之一: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善心除了是善心,不能是別的,不管是誰,在哪裡或是什麼時候生起。不善心除了是不善心,不能是別的,不管是誰。不善就是不善,無論是比丘或是在家眾,無論是什麼階級的人,什麼種族或哪種膚色。心的本質是不能被改變的,因為心是究竟法,是究竟實相。根據心的本質,當相應的心所是不善的,心也是不善的。當相應的法是美的心所,心可以是善心、善報心或是只有阿羅漢才有的美的唯作心。
註釋書(Book I, Part IV,Ch. II, S142; 1976年版)指出佛陀完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也就是他把心和心所分類並命名它們。註釋書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一點:
的確,即使把各種水或各種油放在一個罐子裡攪拌一整天,是有可能可以透過視覺、嗅覺或味覺去辨別出各種水或各種油在顏色、氣味和味道上的差異,這可以被稱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一個更困難的事由至上的佛陀完成了,他將因為所緣一起生起的心和心所各別分類後並且命名。
名法比色法更為複雜和精細。佛陀給了四種描述來區別各個名法:
- 特相:出現時的特徵
- 作用:功能
- 現起:顯現出來的狀態
- 近因:令其生起,最接近的原因
心是知道對象時的 “領導者”。註釋書裡說心是一個基地(bhumi)。它是心所所依賴的基地或土壤。如果没有心就不會有心所。比如愉悅的感受,如果沒有心,愉悅的感受就不會有生起的基地。每當愉悅感受生起時,心便是愉悅感受的基地。因此,心是愉悅感受這個相應法和其他一起生起的心所所依賴的基地。
正如之前提到的,心可以根據不同的本質分為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不管是89種心的哪一種,我們都應該要知道它是哪一個本質。果報是業力的結果,因為有善業和不善業,所以也會有善報和不善報。
當我們提到不善業的結果,應該稱它為“不善的果報”,不應該只是簡稱“不善的”。因為不善果報心是不善業的結果,並不是不善業;善的果報心是善業的結果,並不是善業。
唯作心,是另一種類型的心,它不是善、不善或果報。唯作心生起只是執行它的功能,生起是由於因緣條件(不包括業緣和果報緣)。它不是果報,也不是果報生起的原因。阿羅漢的速行心是大唯作心,沒有了善心和不善心,因此不再造業。阿羅漢只有過去業的結果和唯作心。
佛陀不僅依據心和心所的本質分為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他也使用其他的分類方法。他把究竟法分為三類:
- 善法
- 不善法
- 無記法(avyakata):非善非惡的法
究竟法如果不是善法、不善法就是無記法。因此,當心和心所根據這三種方式分類時,當它們是無記法時,心和心所都是果報或都是唯作。四類究竟法: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可以依據這種方式分類為善法、不善法和無記法。
因此,究竟法的另一種分類方式是:
- 善心和善的心所:善法
- 不善心和不善的心所:不善法
- 果報心和果報心所:無記法
- 唯作心和唯作心所:無記法
- 色法:無記法
- 涅槃:無記法
問題
- 色法可以是名法的相應法嗎?
- 色法可以是色法的相應法嗎?
- 經由眼根出現的顏色是善法或是無記法?請解釋理由。
- 眼識是善法、不善法還是無記法?請解釋理由。
- 涅槃可以是善法嗎?
- 哪一個心是沒有本質的?
- 哪一個法可以和心相應?在什麼時候?
- 某一類型的心可以是另一類型的心相應的法嗎?
- 不善法可以和善法是相應的嗎?
- 哪一個法可以是涅槃相應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