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17.jpg

平等心不是強迫心處在中立狀態--
我們根本不必做任何事情!


The three aspects to watching the mind effectively
有效看念頭的三個原則--隆波帕默.帕默皎
FatherPramote Pamojjo

首先我們要避免提前刻意地去觀察。我們要等心理感受在心中暫時生起了才去知道它。先讓心理感受或情緒自然地生起,然後再知道它已生起。如果生氣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了。如果貪心生起了,知道它已生起。如果心胡思亂想,知道它胡思亂想已發生。

 為什麼我們必須在現象生起後才去知道它呢?這是因為許多生起的心理感受或情緒都是煩惱(如生氣、貪求等,見詞彙表)。每次心只會生起一種狀態,因而當非染污心生起時煩惱就不會生起。比如,正念現前的時刻生氣就不會同時存在。生氣這個煩惱消失,取代了它的是非染污心,這個非染污心就是那個覺知剛剛什麼已發生了的觀察者。

 不要刻意地等著下一刻什麼會生起,這點非常重要。讓心理感受或情緒先生起,然後知道它已生起了。下面這個例子示範這個方法,想像一只野狗突然向我們奔撲過來,我們感到害怕,我們知道害怕生起了,我們不能事前預設這件事的發生。

 當然我們應該走別的道路,避開這條狗!我們不能繼續往前讓狗來咬我們,再看什麼會發生。有人說讓狗來咬是了業,卻不知這正是在造新業,真愚蠢!我們要恰當地採取行動,避免受傷害。如果我們和一位朋友在一起,我們會跑得會比我們的朋友快一些才好(笑)。或者我們要練習如何自我犧牲去助人,我們就跑得比朋友慢一些,這是另外一個主題。

 我在這裡演講的當下,許多人心已跑出去了。有些人迷失在我所說的話中,有些人迷失在他們的念頭裡,而有些人心已漫游回到家裡去了!好,回到主題,我們不要刻意地去看心念。許多人目的性太強,他們等著禪修課程開始,說:“好,當課程開始時我真的要好好看我的心。”恰恰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這是因為他們提前專注於此,使得他們的心反而停滯不動了。

 當我們投太多注意力在某一處時,就不會有多少運動變化讓我們來觀察,因為心靜止不動了。相反,我們要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禪修。每次當心去想或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接觸時,一種心理感受就可能會生起,此時覺知什麼心理感受生起了。

 當我們聽到一首歌時,喜歡它,知道喜歡生起了。如果有人大吼大嚷,欲望心也許會生起,我們可能想知道那個人在叫喊什麼呢,覺知想知道的欲望生起了。聽一會兒後我們意識到他正對著我們嚷呢。想知道的欲望消失了,氣惱突然地出現了。此刻我們的工作是去知道氣惱已生起了。在事實出現之後知道,一次又一次,盡可能多地知道。觀察心念不是提前專注地去看,而是知道已經發生的心理現象。

 好,現在我要你們開始觀察心。觀察它!你有沒有看到你的心開始凍結、靜止不動了?這是因為你刻意地去觀察心,這是一種錯誤的方式。好,現在我們不觀察心了,來聽我講一則古老的故事。你是否覺得你開始放鬆了?當一些輕鬆的娛樂的事情將要發生時,我們的心就會放鬆下來,此時覺知心已放鬆了,這才是正確的方法。刻意地去觀察會使我們僵化,事情就不會自然地發生。

 因而正確的方法是不帶目的性地不刻意去看,而是事實發生後知道什麼發生了。這是關於觀察心念時三個原則中的第一條。我須提醒大家一點,我們知道時,我們要快點知道。我們不能今天生氣了,明天才意識到自己生氣了。當生氣生起時,我們需要趁生氣還在時就去認知出它。如果生氣已消失了,我們知道在消失過了一小時後才知道,那太遲了。我們應該當生氣還在那兒時去認出它。我們將注意到“剛剛一瞬間前我生氣了,現在我知道。”我們會看到當我們有正念知道的那一刻,生氣就不會存在。現象生起之後才去知道,並盡可能在接近生起的那刻不帶目的性地去知道。一旦當我們能夠以這種方法去認知出心的不同狀態,正念就會自動到來,一條導向智慧的離苦的解脫之道就開始了。

 現在我講正確觀察心念的第二個原則:不要滑入到任何你所覺知的心理現象或情緒中去。一般來說,當我們想了解某件事時,我們的心就移向我們感興趣的地方。現在就試試,讓我們看看手臂上有多少出生時的胎跡,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的心聽到這句話之後就跑去看你的手臂?我不關心你的手臂上有多少胎跡,我是讓大家注意心已跑出去了。心不是穩定的,覺性還沒有扎根,它正滑入它正觀察的對象。當我們閱讀較遠處的東西時,我們能夠輕易地看到這種現象發生。閱讀較遠處的東西,比如牆上的海報、交通標誌等,我們的心跑出去閱讀,接著它就開始思考,然後就在頭腦裡重覆剛才它看到的東西。

 當我們觀察心念時,我們要有距離地去知道已生起的現象,好像我們沒有介入所發生的事件中去一樣。一旦確認知道了,就不要靠近那情緒或心理狀態。比如,生氣生起了,看著它,好像看到別人剛剛在生氣。心此時只是觀察者,在觀察者與生氣之間保持一段距離。

 不要專注在生氣上。禪修者大多容易進入或專注在剛已所發生的對象上,就好像看到電視上正演著我們喜愛的節目時我們就一頭栽進去那樣。從現在開始,無論何時,心跑出去了去觀察其它時,我們就知道這個情形發生了。當我們看到這個情形發生了時,心就會自行穩定下來。我們不試圖強迫心穩定。

 內觀禪修是不帶任何強迫性的,它只是如實了知實相。如果有強迫,就會產生壓力,這就表明修法有誤。因而當心潛入到某些事情中時,我們知道就夠了,不要強迫它回來。當我們想起某位朋友時,我們的心就掉進入念頭之中(稱之為掉舉),完全忘了覺知自己的身和心。我們需要知道掉舉發生了,這樣心就會漸漸扎根穩定下來。

 當我們看足球賽時,我們不要站在賽場看。我們在觀眾台上看,有距離地看。球員們在場上跑來跑去,我們卻很穩定,我們和比賽之間有距離。同樣地,在音樂會上,我們坐在我們的椅子上看樂隊演出,我們不佔據這舞台上,在我們和表演之間有一段距離,我們僅僅是觀察者。這就是我們怎樣觀察我們的心理感受或情緒-有距離地觀察,不進入不粘著心理感受或情緒。當我們如此觀察時,我們要盡快知道已發生的現象,這樣心就從現象中分離出來,此刻就成為了觀察者。

 觀察心念的第三個原則:不干涉原則。我們不採取任何行動去干涉已認出的感覺或心理現象。無論什麼發生了,都沒有關係,我們讓它發生。

 生氣了,我們不試圖讓生氣消失。我們的工作僅僅是知道心在生氣。我們盡最大努力只是成為觀察者,而不是擋路的干預者。當痛苦來臨時我們不試圖除掉痛苦,我們只是認出它在那兒。當幸福生起時,我們不試圖使幸福延長。美好的境界來臨時,我們不試圖保住它。我們只是平靜地知道:對於到來的一切,不挽留、不拒絕、不抵抗。

 第三個原則正式的說法是以平等心去知道所生起的現象。那就是無論什麼現象出現了,心公正地中立地去看待它們。平等心的產生是經由觀察認出心的喜歡或不喜歡而達成的。(對已發生的現象心產生了喜歡或不喜歡,心再次去觀察這喜歡或不喜歡,通過多次觀察認出心的喜歡與不喜歡,平等心漸漸產生了)。

 平等心不是強迫心處在中立狀態。強迫會產生壓力。內觀是沒有控制、拒絕、抵抗 –我們根本不必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刻,無論什麼狀態生起,我們知道心在那種狀態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看到一位美女走過,貪愛生起了,此時我們不要去尋找一個方法去除掉這貪愛,也不要試圖趕走這美女,盡快認出心起了貪愛就可以了。如果不喜歡這個貪愛,心就不公正了,它對這貪愛有嗔心,想讓貪愛消失,此時我們要知道嗔心已生起了,我們要知道心不平等。快樂生起了,如果我們喜歡這快樂,心就不中立,此時我們要知道喜歡生起了。無論何時一種心理狀態生起了,心喜歡或不喜歡它,我們認出這喜歡或不喜歡。如果我們持續練習,平等心就漸漸產生,我們將以平等心去知道所有心理現。這就是怎樣正確有效地觀察心念的第三個原則。

 如果要加上第四點的話,那就是大量地練習。如果我們能夠每四個念頭中就能看見一個念頭,那麼涅槃肯定一天就可以達成。因為我們已種植了成就涅槃的所有善因。在通往涅槃的每個階段,心將發生大的轉變,苦會大幅度地減少。

 總而言之,我們修習佛法以便有一天苦不再在心中生起。我們通過練習知道心念的方法來實現苦的止息。每次當苦潛入心中時,看到它,最終它會自行消遁,不需要趕它走。

 記住觀察心念的三條原則:
 第一,不要尋找現象,不要作假設或預先等待,讓心理現象它自然發生,然後,再認出它。

 第二,有距離地觀察,現象出現時不要把注意力移向它,我們站在外面看。如果我們專注在現象上,這就是修奢摩它(修定),不是修毗婆舍那,智慧之道。

 第三,隨著心理現象的生起,注意心裡是否有喜歡與喜歡產生。經常練習,無論什麼現象生起,心將漸漸自動生起平等心。

 當我們以這種方法去觀心,我們將會對任何生起的現象如實了知。我們會看到身和心的本來狀態。我們會看到身和心不是我們。持續地觀察身和心,我們將看到身心之流的變化無常,看到它們的虛幻不實,看到它們苦的自然屬性。此時我們會漸漸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一切。我們會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解脫生起時知道解脫已生起。我們從什麼中解脫出來呢?是從對身和心的粘著中解脫出來,我們從苦中解脫出來,因為苦存在於身和心中。你看到了嗎?只有身和心這兩個地方會產生苦。一旦解脫,苦就消失,我們完全覺醒,充滿喜樂,不再需費力去維持什麼了。

 你們肯定聽過古老彥語這麼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人生是一所學校”;“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因為世間知識的學習永無止盡。這世間不斷制造出新事物,所以需要不停地學。而佛法呢,一旦涅槃了,心從苦中解脫了,就不再造作,不再虛構。一旦從苦中解脫了,我們就不再需要學習,我們的佛法學習就完成了。

隆波帕默尊者的簡介
 隆波在他出家前就已禪修超過40年,他是一位非常精進的正念禪修者。他向泰國森林比丘傳統體系學習,在那裡許多禪修進展過程的細節教導在小圈子內傳遞。隆波於2001年出家。他七歲就開始精進禪修,他遇到過多位老師,他認為最重要的老師是隆波頓,隆波頓師從於嫡系泰國東北部森林比丘法脈的隆波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