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痴者縱情放逸;智者嚴持不放逸,有如護持珍寶 ◊◊
【026偈】
暗鈍愚痴人,耽溺於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註解】
那些冥暗、魯鈍、愚痴的人,選擇耽湎、沉溺於放逸。智者則珍惜正念,視之為珍寶。愚痴的人過著縱情於物慾享樂的生活,沉迷於追尋完全無助於心靈發展的事物,他們想要支付,想要獲得世上所有的財物。相反的,那些想在心靈上獲得豐厚收穫的智者,也需要財富,財富就是正念。
◊◊ 不耽溺於欲樂或放逸,勤於沉思,您將贏得無窮安樂 ◊◊
【027偈】
莫耽溺放逸。莫嗜愛慾樂。
警覺修定者,始得大安樂。
【註解】
無論處於任何環境,都不要耽湎、沉溺於放逸,更不要放縱自己的情慾。那持正念的人,心中一片寧靜,他將獲得極大的安逸。
【禪定得到安逸——愚人節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提及曾經在舍衛城風靡一時的特殊節日——「愚人節」。
舍衛城的居民每年都會慶祝一個很奇怪又很特殊的節日——愚人節。在這個為期七天的愚蠢節日裡,人們在身上涂滿污泥、灰土和牛糞,行為粗俗,醜態百出。
在節日期間,人與人碰面,完全不打招呼,反而是破口大罵,惡言相向,相互揶揄、挖苦。如果你不是節日的參與者,你只好恭敬的站著,聽他們的辱罵,如果想逃走,他們就會把你搞得和他們一樣髒兮兮的。在他們辱罵時,你還得站直直不斷的說謝謝。然後給予一點金錢,他們才會放過你。他們不志在金錢,隨便給個銅板就可以打發他們了。可是你必須很屈辱的接受他們的糟蹋。
當時,舍衛城的從多貴族子弟,派遣眾多僕從,帶了大量食物到祇陀園精舍,為佛陀及比丘們提供了七天的夥食。同時傳話給佛陀,要佛陀及比丘們在這七天裡,呆在精舍,哪兒也別去。他們自己則窩在家中,一步也不敢出門。
第八天,愚人節結束了。貴族子弟們,親自到精舍迎請佛陀及眾比丘進城接受他們的供養。他們對佛陀說:“世尊!我們過了很不愉快的七天。我們的耳朵快被那些愚蠢的辱罵聲給炸裂了。沒有人會對任何人表示尊敬,我們失去了人性的的基本尊嚴。因此,我們不讓您進城。我們本身也不外出。”
佛陀聽了他們的抱怨後,對他們開示說:「唯有那些弱智者,會如此的放縱自己。但是,智者卻能堅守不放逸的原則,並視之為珍寶。不放逸者,最終都會證得無上的涅槃」
【評論】
愚蠢,是佛教的專有名詞。這名詞形容人類的無知、冥暗、魯鈍、痴迷和笨。但是愚蠢並不表示這個人不精通各種技藝,而是這個人完全不曉得人生的真諦,也無法理解事物的真正性質。這個人的舉止,在心靈發展過程中,有時被視為幼稚或不成熟。由於過度沉迷自我,放縱情慾享樂,他並不打算做個有正念、賢良的人,也不準備過正道的生活。他完全不理會來世今生的輪迴觀念。以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心理情緒不成熟者」。
冥暗魯鈍,從字面上的解釋是「基本的無知覺性」,是所有未覺悟者所經歷的。他們被慾念轉移心智並失去對真實的領悟力。這就是缺乏自律和自製,也就是情感不成熟。也可以解釋為「不持正念」。
如富人護寶,這句話說得就是「正念」。智者保護正念,猶如富翁保護他那些極珍貴的寶貝。那些縱情放逸者,把財富視為享盡世間欲樂的途徑。因此,對他們而言,唯一關注的事,就是世間的財富。珍寶就是佛經中常說的七寶:金、銀、琉璃、頗梨(水晶)、硨磲、赤珠、瑪瑙。但是對追求真理者來說,珍寶指的是正念、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放逸的心;這些確實在保獲著修行者,是修行者他們在心靈之道的鍛練上,獲得最高覺悟和成就的途徑。
莫嗜愛慾樂,經典中強調耽湎、沉溺於放逸,導致對正念的放鬆和使探求真理的熱忱消減。這意味著一個人無論處於什麼環境下,都不應被執著所屈服。因此,必須避免生起「愛」,「愛」通常譯為「欲望」,就是這「欲望」以不同的方式如渴望、貪念、追求等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便導致造成一切的「苦」和「有」的衍生。但它不應被視為基本因素,因為根據佛學,根本沒有所謂的基本因素,理由是每件事都必有因。因此,「欲望」不是第一個或唯一引起「苦」的條件。「欲望」一詞不僅包括追求欲和執著於情感的喜樂欲,它還包括:富貴、權勢、求知、計劃、理想、意見、見解、學說、概念、信念等等。根據佛學的觀點來分析,世上的一切煩惱與紛爭,從家中個人的爭執到民族與國家相互間的龐大戰爭,都是由這「欲望」而起,一切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都根深蒂固於這自私的「欲望」。偉大的政治家以經濟和政治協定,解決國際糾紛,或發動戰爭,或鼓吹和平,這隻不過是進入表面層次而已,並不曾追根究底的深入問題。如佛陀所說「這世界太饑渴了,因此人人都自願為這饑渴的慾望做奴隸」。
欲樂,用現代心理學名詞來說,就是「情慾的催促力」,也就是所謂的「性衝動」。
佛陀曾開示說:「比丘啊!苦的起源何在?就是那慾望誘使放縱導致不停的重生,並執著於色慾,在這兒、在那兒,一直不斷的放縱」。
這淫欲經常伴隨衍生欲或非衍生欲一起出現。針對這些慾望或渴求者,佛陀說:「沒有一種起源是會被我們接受的,比丘啊!在這之前它不是,而是在它形成之後。但是,我們能體會到那衍生欲確實有它自己先決的條件。我說,比丘啊!那衍生欲也有自己的條件並非沒有。那是什麼呢?」
「無知!」某比丘回答。
衍生欲和無知也稱為「導致樂與悲慘命運的主要構成因素。」欲樂同時也是指慾念對感官的執著如對:色、聲、香、味、觸的感受。這同樣被視為修學障礙之一,它把人鎖定於六道輪迴之中。一個平凡的人缺乏自製,很容易被物質所誘惑,因此導致慾念的產生,而陷入五蘊的制約。只有當他證到斯陀含(二果、一來果)時,這些慾念才會減薄;到阿那含(三果、不還果)時,才會被消除。其它的執著如色界貪和無色界貪,只有在證得阿羅漢果時才完全根除。
以下六點可幫助我們消除慾念:
1、覺察事物的錯誤面。
2、不斷地反省錯誤。
3、克制情慾。
4、飲食知定量。
5、結交良友。
6、作有意義的言談。
欲念依賴著感覺(心)而生,如無知,是另一個重要的「依賴而生」(心所)。執著、慾望和煩惱是經典裡的常用詞。這是偉大真理的反面觀。
慾望有三種:
第一種是淫欲。
第二種是喜樂欲:他們漠視無常,盡情享樂。支持他們的信念是永恆和虛無主義,認為一切事物將死或不持久,因此應該盡情享樂。
最後一種是唯物論點,這也被解釋為對有色界貪與無色界貪的執著。這兩個名詞也被解釋為渴望生存與無生存的欲念。
六欲相對六根如:眼、色,耳、聲等,把它們劃分為內外就變成十二種,當再劃分為下去,現在、過去與未來,就成為三十六種。當再乘於以上三種欲望,總共有一百零八種。
因此,一個凡人產生情慾是很自然的。要克服情慾是非常困難的。在命輪中最強大的要素是無知和慾望,是「依賴而生」(心所)裡的兩大根本。
無知是以現在為基礎,是過去的「因」,而慾望是以未來為基礎,是現在的「因」。由慾望而產生執著,也就是強烈的渴望。
慾望就有如在黑暗中摸索如盜竊一般。
執著則是真正的在偷東西。執著是由慾望與不正念產生的。這引起「我」和「我執」錯誤概念。
執著共分四類:
1、追求肉欲。
2、不正的觀念
3、依附於儀式和禮節。
4、靈魂的學說。
警覺修定者,是對那些尋求真理者的告誡。假如他們要成功的達到目標,他們得千萬別放鬆正念。他們不該參予那些會帶來凡俗性或會使到注重世俗情樂的活動。不持正念會阻礙在禪定上的修學。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