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E9FAD1-44F3-4250-9DD6-79223570556C.jpeg

洞見實相18/38 第五章 正確的禪修態度4/4

[岩松]

 

兩條路

 

 2007  6 月隆波田內觀首次傳入中國大陸以來,筆者先後協助隆波田的弟子 Luangpor Thong、隆波甘恬二位老師舉辦了多期禪修課程,發現相當數量的學員沒有掌握這個禪法正確的練習方法和要領,而是步入了奢摩它(samatha)的誤區,沒有達成任何的滅苦的目標,更沒有開啟智慧。

 

筆者在此斗膽把這個問題指出來,目的是糾正其錯誤修法,使其走上毗婆舍那(vipassana)這條智慧之路,以避免隆波田內觀在中國大陸的傳播走向誤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隆波田內觀屬於毗婆舍那(vipassana)的一種,與奢摩它(samatha)修法沒有任何聯繫(隆波甘恬語)。

 

毗婆舍那(vipassana)與奢摩它(samatha)的特點和區別如下:

 

一、毗婆舍那(vipassana)與奢摩它(samatha)的定義和特點眾所周知,二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離開了他的兩位婆羅門教老師,捨棄了奢摩它(samatha)修法,在菩提樹下發現了‘毗婆舍那(vipassana)’這條智慧之路而成為佛陀的。

 

毗婆舍那(vipassana)是如實觀照當下的身心實相。其特點是:

1. 觀照的所緣是身心之內,而非身心之外;

2. 觀照的所緣是始終變化的;

3. 觀照一定是在當下發生的。

 

而奢摩它(samatha)是將想像和概念作為專注的所緣。其特點是:專注(全神貫注)而非是覺知;專注的所緣是固定不變,或者是變化的。

 

二、如何區別‘毗婆舍那(vipassana)’和‘奢摩它(samatha)’在修習隆波田內觀的過程中,如何判別自己是修‘毗婆舍那(vipassana)’還是修‘奢摩它(samatha)’呢?

 

毗婆舍那(vipassana)和奢摩它(samatha)修法的不同點是:

1)奢摩它(samatha)修法是用‘感知’而不是用‘覺知’去知道。所謂的‘感知’,其實就是在‘找感覺’,或者是用注意力去關注。這種‘知道’是在用大腦思維和判斷,而不是直接去知道。而修毗婆舍那(vipassana)所用的‘覺知’則是直接在當下知道。

2)奢摩它(samatha)修法‚感知的對象不是肢體的動和停,而是肢體的感覺。隆波田內觀的正確要點是覺知肢體的動和停,而不是肢體上的動和停的感覺。

3)奢摩它(samatha)修法是連續地不間斷地感知肢體(緩緩地,象打太極拳一般),而毗婆舍那(vipassana)修法則是動一次知道一次,一次一次地動,一次一次地覺知。

4)奢摩它(samatha)修法是在一種舒適的狀態下來練習,雖然也能知道動和停,也能看念頭(並非真正地看念頭),但是在這種舒適的狀態下的‘知道’已經不是如實觀照了,這如同一個人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外面的世界,已經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了。

5)奢摩它(samatha)修法雖然也可以睜開眼睛,開放耳根,但由於是用注意力去關注的肢體動和停的感覺,其實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毗婆舍那vipassana)修法則是開放六根,眼睛自然地看,耳朵自然地聽。

 

四、把內觀修成奢摩它(samatha)的幾個特徵

1)練習期間,進入一種舒適的狀態,內心變得寧靜,念頭越來越少,時間過得飛快。在這種狀態下,外部的聲音就像刺一般,非常地不喜歡。

2)練習手部動作時,就像機器人一樣,幾個小時下來毫不費力。

3)回到現實中來,念頭很多,嗔恨心比以前變得還要強,煩惱比以前還要重。

4) 把奢摩它(samatha)的寧靜當做覺性,並對其進行‘保任’。

 

五、把隆波田內觀修成奢摩它(samatha)的原因把隆波田內觀修成奢摩它(samatha)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缺乏正見。

佛陀說:‘我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也就是說,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滅苦。

很多人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滅苦,而是為了逃避煩惱,追求寧靜。不少人認為念頭擾亂了內心的寧靜,給人帶來了煩惱。於是就在練習過程中,討厭念頭,用感覺來壓抑念頭從而獲得寧靜。其實,這是錯誤的知見。其實念頭本身並不苦,我們之所以苦,是因為跟隨了念頭。

2)把以前的方法嫁接到了隆波田內觀上。

很多學員以前學過其他的修行方法,練習隆波田內觀時,就把以前所學嫁接或者是移植到了這個方法上。

3)沒有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和要領。

4)和泰國老師在語言溝通方面存在障礙。

 

六、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和奢摩它(samatha)所帶來的利益

修習奢摩它(samatha)可袪除愛欲,平服憤怒、嗔恨,止息內心的激動,令心安靜下來,充滿狂喜和極樂。但是所得到一切都屬於世間法,是暫時的,不究竟的。修習奢摩它(samatha)所得到的結果實際上是一種執著,一種對寧靜的強烈執著。

 

禪定的程度越高,這種執著就越強烈。它之所以能夠導致(暫時的)平靜和輕安,就如同石頭壓草,以一念壓萬念。一旦把石頭搬開,草會長得比以前更茂盛,因為土壤中仍有水分。

 

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可以開啟對實相直觀的智慧,因此而達到解脫。

 

七、兩條路

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如同一個人穿越沙漠而到達一片綠洲,雖然過程艱辛,但是其結果卻是美好的。而修習奢摩它(samatha)則如同在沙漠裡建造一座有空調的房子並住進去。雖然舒適,但是一旦走出這座房子,仍然炎熱。

 

一個人總不能一生都生活在有空調的房子裡。由此可以看出,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與修習奢摩它(samatha)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本文沒有任何否定奢摩它(samatha)的意思,修奢摩它(samatha)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奢摩它(samatha)的修習也是正當的。甚至有很多理由,使它值得加以推薦。但是奢摩它(samatha)是不同於毗婆舍那(vipassana)的。因此想得到奢摩它(samatha)成果的人,可以修習奢摩(samatha),但是想要獲得毗婆舍那(vipassana)成果的人,就必須修習毗婆舍那(vipassana)。

 

正確的修行不需要毅力

 

正確的修行雖然艱辛,但卻是輕鬆的,愉快的,並且充滿樂趣,不需要任何毅力。正如隆波甘恬說:‘正確的修行就好比把一個圓的石頭推下山,而不是把一個圓的石頭推上山。’

 

當你對修行感到吃力時,應該檢討一下自己修行的動機是否純正,某些觀念是否正確,練習的方法是否對頭。

 

孤單但不孤獨

 

走在修行這條路上的人,不可能有任何的伴侶,因為每個人過去的‘業’不同。這條路雖然孤單,但並不孤獨,即使在高處,也能勝寒。因為有覺性陪伴。

 

一個有覺性的人,就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是一個喜悅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