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E22B-C7DA-42F2-862D-52FFD0A9E523.jpeg

觀禪指導手冊2/7

[恰宓尊者]

  (Ma Visitthanani ) 

 

第二章 給禪修者的初步指導

 

在佛陀的教導裡面,有三種訓練:

SILA:道德行為的訓練,即戒的訓練;

 SAMADHI     

   PANNA:智慧、觀智或覺悟的訓練。

 

當我們訓練道德行為時,需要約束言行,在家人持守至少五戒或八戒,對於僧團比庫來說,要持守 227 條戒律,這些戒律叫做巴帝摩卡。當我們戒除不善的言行時,我們就完全持守了這些戒律。

 

當我們持守五戒時,必須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

 

第一條戒是戒除殺生,需要避免不善的行為。第二條戒律是戒除偷盜和不與而取,也需要避   免不善的行為。第三和第五條戒是戒除邪淫和飲酒,也需要避免不善的行為。第四條戒是戒除妄語,需要避免說假話和不善的話。因此,如果我們避免不善的言行,我們就完全持守了這些戒律。

 

在禪修營期間,你們必須持守八戒,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禪修。

 

八戒中的第六條戒是過午不食(日中後至黎明)。儘管你們在這段時間禁止吃任何食物,但你們可以喝蜂蜜和一些果汁,如橙汁和檸檬汁。

 

要持守第七條戒,你們必須戒除跳舞、唱歌、奏樂、聽音樂,戒除使用鮮花、香水裝飾、美化身體。第八條戒是戒除坐臥高貴奢侈大床。八戒中的第三條戒是禁止任何性接觸,並不只是邪淫。通過戒除這些行為,你的言行就變得清淨。這些就是在禪修營期間必須要持守的八戒。

 

持守八戒是為了使道德行為清淨,即戒清淨。戒清淨是禪修者取得禪修進步的前提條件。當戒清淨時,就不會有罪惡感。當沒有罪惡感時,心就變得清晰、寧靜、穩定,容易證得深度的定,進而產生觀智。

 

什麼是威巴薩那?

 

「威巴薩那」是佛法術語,它是一個組合詞,由「威」和「巴薩那」兩個詞組成。「威」的意思是指身心的三共性,即無常(ANICCA)、苦(DUKKHA 和無我(ANATTA)。「巴薩那」的意思是通過深度的定透視或正確瞭解心(名)和身(色)的三共性。我們修習威巴薩那禪或觀禪的目的是透視所有現象的無 常、苦和無我這三共性。

 

通過透視身心的三共性,我們就能根除所有的煩惱(KILESA),如渴望、貪婪、慾望、貪愛、仇恨、厭惡、嫉妒、傲慢、昏沈、憂愁、掉舉和後悔。通過根除所有的這些煩惱,我們就能證得解脫或苦的止息。只要我們有這些煩惱中的任一個,我們必然要受很多苦。煩惱是苦的因,當煩惱被去除時,所有的苦將不復存在。

 

觀四大

 

在禪修期間,我們必須觀察在當下生起的每個身心過程。在剛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依據馬哈希大師的指導,觀察腹部的移動。觀腹部移動是根據《大念處經》,即 《四念處經》。在這部經中,有一章內容講觀四大。佛陀在這一章中教導我們當四大顯現時,觀四大(四大是   地、水、火、風)。不僅只是這四大,所有的身心都必須要觀。

 

我們必須瞭解地大並不是指地本身,而是指這種元素的真實本質,即軟和硬的自性。經中說:「軟和硬是地大的自性」。因此,通過充分認識你身體中任何部位的軟和硬,你就獲得透視地大自性的觀智。

 

水大也不是指水本身,而是指這種元素的自性。流動性和凝聚性是水大的自性。當你認識到你身體中任何部位的流動性或凝聚性時,你就在認識水大。類似地,火大 並不是指真的火, 而是指這種元素的自性。冷和熱是火大的自性。風大並不是指風,而是用來表示這種元素自性的一個術語。風大的自性是身體中任何部位的移動、 動作、振動或支持。當你感受到、認識到或正確瞭解身體中任何部位的移動、動作、振動或支持性時,你就在認識風大。這就是觀四大的內容。

 

世尊說:「必須客觀地觀察任何身心過程」。當我們以舒適的姿勢坐下,將心專注在身心過程時,不知道先觀哪個目標。為瞭解決這個問題,馬哈希大師指導他的禪 修者從觀腹部的移動下手。當我們吸氣時,腹部上升,呼氣時,腹部下降。我們應將心專注在腹部的移動上。當腹部上升時,我們觀它是「上」,當腹部下降時,我 們觀它是「下」。就這樣觀「上、下、上、下」。於是,我們能夠感覺到腹部向內和向外的移動。禪修者必須充分認識風大的自性,這樣他們才能夠去除有人、眾生 或靈魂的邪見。他們必須觀察腹部向內和向外的移動或腹部上下移動,心裡默念「上、下、上、下」。

 

在觀腹部移動的期間,如果聽到一個很響的聲音,應觀「聽到、聽到、聽到」。在剛開始禪修時,你也許不能克服噪音的干擾,因此你應盡可能地觀「聽到、聽到」。如果你認為觀「聽到」 的時間足夠長,可以停了,然後你應繼續觀主要的目標腹部的移動。有時候,聲音只持續一兩秒鐘。當聲音消失時,心自然回到主要目標,應像往常那樣觀「上」和「下」。

 

觀心理狀態和情緒

 

當你感到快樂或不快樂,或當你感到難過悲傷時,必須客觀地觀察這些情緒,心裡默念「快樂、快樂」或「不快樂、不快樂」或「傷心、傷心」,等等。當情緒消失之後,觀察的心自然回到腹部移動,像往常一樣觀腹部移動。當你的心跑掉了,想你的工作、家庭或親戚,你必須放下腹部移動,觀妄想,標記「想、想」。這點你 們應該注意。當你觀察任何心理狀態或情緒時,你觀察的心必須有精神、專注、準確並稍快,這樣觀察的心就變得持續不斷、穩定。當觀察的心變得有力時,妄想、念頭或想的心就自己停止。然後,觀察的心就沒有目標可觀,它自然回到腹部移動,像平時一樣觀腹部移動。

 

行禪

 

佛陀說必須將正念運用在身體的四威儀上,即行、住、坐、臥。

 

當走路時,必須如實覺知走。

當站著時,必須如實覺知站。

當坐著時,必須如實覺知坐。

當臥著時,必須如實覺知臥。

 

因此,在每一種姿勢中,都必須有正念。

 

我們建議禪修者交替地練習行禪和坐禪,這樣他們能夠更容易專注,以證得透視行禪和坐禪過程的觀智。每次靜坐之前必須要先行禪,因為行禪中腳的移動比坐禪中 腹部的移動更明顯。當你禪修有經驗時,你會需要靜坐時間比行禪時間長。當你達到第六觀智時,你靜坐時間可以比行禪時間長,你可以坐兩三個小時,走一個小 時。在此階段,你的定力足夠深和強,能夠看到名和色(身心現象)的消失。但在剛開始禪修時,你行禪時間需要比坐禪時間長,因為你不能坐到像行禪時間那麼 久。在行禪中比在靜坐中更容易獲得一定程度的定力。因此,首先你應練習行禪,覺知走。當邁左腳時,觀它是「左」;當邁右腳時,觀它是「右」。就這樣,觀 「左、右、左、右」,或只是「走、走」。標記並不重要,觀察腳移動的心才更重要。重要的是覺知,應對腳的移動保持銳利的覺知。

 

在剛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使用標記如「上、下」、「左、右」以幫助把心準確地專注在目標上。當禪修體驗進入高級階段時,可以捨棄標記,因為那時的正念已經變得銳利、有力。

 

行禪時,不要閉上眼睛。眼睛並閉(意思是放鬆,保持眼睛正常),視線保持在前方 2 米遠處。

 

頭不要太低。如果頭太低,脖子或肩膀會感到發緊,而且會造成頭痛或頭暈。不要看腳,否則心就不能很好地專注在移動上。也不要東張西望。一旦你東張西望,心就跟著眼睛跑了,於是定力就中斷了。當你感到有人向你走來或從旁邊經過,會有個想看的心或慾望生起。必須非常專注地觀這個想看的心或慾望,標記 「想看」,直到其消失。當想看的心消失之後, 你就不會再東張西望。於是,你能夠保持定力不中斷。因此,請注意行禪時不要東張西望,這樣既可以保持定力不中斷,又能在定力和觀智方面取得進步。兩手在前或後交叉。如果你想改變手的姿勢,可以,但要有正念。

 

當你有動機想改變姿勢時,應觀「動機、動機」。你應非常緩慢地改變姿勢,觀察改變姿勢過程中每個動作和移動。不得遺漏觀察任何動作或移動。當手的姿勢改變完之後,繼續像以前一樣觀腳的移動。

 

在坐禪時,有禪修經驗的禪修者應至少一動不動地坐 45 分鐘。初學者應至少坐 30 分鐘,也不能改變姿勢。當劇烈的痛生起時,初學者也許不能承受,想改變姿勢。在改變姿勢之前, 必須觀想改變姿勢的動機是「動機、動機」。然後,非常緩慢地改變姿勢,覺知改變姿勢過程中每個動作和移動。當姿勢改變完之後,應回到主要目標腹部移動,像平時那樣去觀。

 

無聲的覺知

 

在禪修營中,不得快速做任何動作或移動。必須盡可能地放慢所有的動作和移動,這樣,你才能將正念運用在每個當下身體的移動或動作上。

 

在家裡,你不必放慢所有的動作和移動,速度應正常,只需保持一般正念。必須一般地覺知所有的動作和移動,不用標記。

 

但是,在禪修營中,你必須放慢所有的動作和移動,因為除了觀身心的活動之外,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除了在日常活動中簡短的必要交流之外,不得說話。這些簡短的幾句話也要慢慢地、輕聲地說,這樣你的話就不會干擾其他禪修者的定力。

 

做任何事情盡量不要發出聲響。走路時不得懶散而發出沈重的聲響。如果你在覺知腳的移動,在走路時就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必須觀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現象。必須如實覺知身心的任何活動。比如吃飯時,必須觀吃飯過   程中所有的動作和移動。洗澡、穿衣或喝水時,必須放慢所有的動作,觀察移動。當坐下時,要非常慢地坐下,覺知坐的整個過程的動作。當起身時,必須非常慢地站起身,覺知站立過程中的每個動作。所有的身心過程都在不斷變化 起,消失。你需要明白這就是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因此,盡可能地放慢所有的動作和移動非常重要。

 

正念和定力會為觀智的開展做好準備。當正念變得持續時,定力自然會加深。當定力更深時,觀智會自行開展。因此,我們應努力保持持續穩定的正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