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禪指導手冊3/7
[恰宓尊者]
明 慧 (Ma Visitthanani ) 譯
第三章 正念的七項利益
佛陀在《大念處經》裡教導了正念的七項利益。但在講這些利益之前,我想先簡要解釋佛教的四個層面:
1、佛教的信仰;
2、佛教的倫理;
3、佛教的戒律;以及
4、佛教的實修(包括經驗的層面)。
信仰層面
佛教的信仰層面指「儀式和典禮」,誦經和護衛經,供花、供香、供齋和供袈裟。當我們做這些善行時,是出自我們的信仰(SADDHA)。將 SADDHA 翻譯 成「信仰」,這沒有涵蓋它真正的意思,翻譯成「信心」,也不恰當。根據我的理解,SADDHA 的意思是「通過對法的正確瞭解而建立起來的信心」。
我們是懷著對三寶的信心來舉行宗教儀式的。我們相信佛、法、僧。我們相信佛陀已經通過至高無上的覺悟根除了所有的煩惱,因此,他是值得恭敬的(阿羅漢)。佛陀曾經精進修行,是自己證悟,沒有從任何老師那裡學習到佛法。我們以這種方式相信佛陀。
佛陀教導我們快樂、安詳地生活,他教給了我們滅苦的方法。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遵從他的教導或方法,我們肯定能生活快樂、安詳,脫離痛苦。因此,我們也相信佛法。
同樣,我們也相信僧。當我們說到僧,主要指已證得四個道智之一的聖僧。但在一般意義上,僧也指仍在努力修行以去除煩惱的凡夫僧。因此,我們禮敬三寶—佛、法、僧。
我們也相信通過唱誦佛陀所教導的經文,我們是在做善行,有助於止息痛苦。做這些善行就形成佛教的信仰層面。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得到佛法的精髓、想要解脫所有的痛苦,我們不應只滿足於此信仰層面。因此,我們必須追求更高的層面。
倫理層面
佛教的第二個層面是倫理道德。依據是佛陀關於身、口、意清淨的教導。佛教有很多教理是有關倫理方面。
通過遵循這些教理,我們可以在今生和來世生活快樂,但我們無法徹底去除痛苦。佛教的倫理層面是:
1、諸惡莫作;
2、眾善奉行;
3、自淨其意。
這就是世尊教給我們的倫理層面的三部分內容。這也是諸佛的教導。如果我們遵循這些教理,我們就能生活快樂、安詳,因為佛教是建立在因果法則之上的。如果我們戒除所有的惡行,就不會遭受任何惡果。
為了將心從煩惱中清淨出來,我們必須修行捨摩他和威巴薩那。通過修行捨摩他,我們的心能夠清淨,但只是在禪修時清淨,一旦不修行,煩惱會再次襲擊我們。
如果我們通過透視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來淨化我們的心,煩惱就不會再回頭。透視身心現象的智慧叫「威巴薩那智」(觀智)。它能克服一些煩惱,減少貪、嗔、痴等煩惱。通過威巴薩那智(具有穿透力的觀智)去除的一些煩惱就不會再次襲擊我們。
換句話說,當我們體驗到觀智時,該體驗不會消失或離開我們。當我們回憶在禪修中的體驗時,證得的觀智會再次呈現,由於此觀智,被觀智去除的一些煩惱就不會再生起。因此,我們的心能從一些煩惱清淨出來。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信心,我們會在修行過程中付出更多的精進,證得第四道智—阿羅漢果。那樣,我們就可以根除所有的煩惱。當煩惱被全部去除、心徹底清淨時,就不會生起任何苦,苦止息了。心從煩惱中清淨出來涉及佛教的修行層面,前面的兩點涉及佛教的倫理層面。 在《大吉祥經》裡有三十八種吉祥。在這部經裡,有許多要遵守的倫理,這些倫理能使我們生活快樂、安詳。例如:
「住在合適的地方,前世積有功德,正確理解自我,這是最高的吉祥。 侍奉父母,愛護妻兒,做事有條不紊,這是最高的吉祥。
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擺脫憂愁,不染塵垢,安穩寧靜,這是最高的吉祥」 (經集 258~269偈) 。
這部經的含義是我們應該使我們的身、口、意清淨,遠離煩惱。因此,我們需要遵守許多倫理道德,從而能夠快樂、幸福地生活。
我想提醒大家《中部經典》第 61 經:《教誡羅睺羅經》,你們也許熟悉這部經。在這部經裡, 佛陀鼓勵當時七歲的小沙彌羅睺羅要恰當、快樂、安詳地生活。佛陀教羅睺羅不管做什麼事, 要保持正念,要自我反省。
「羅睺羅,當你要作身業時,要如是反思:此身業是否會給自己,他人或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身業是否是不善身業,導致痛苦?若如是想:此身業會給自己,他人或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為不善身業,導致痛苦,你就不應作這樣的身業。
若作如是想:你要作的身業不會給自己,他人或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利,此為善身業,能讓人得到幸福快樂,你就可以作這樣的身業。」
佛陀這樣教導羅睺羅反省正在作的身業或已作的身業。佛陀也教他同樣的方法反省語業和意業。
因此,這些倫理道德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幸福快樂生活的最好的方法。有很多倫理道德有助於我們幸福快樂地生活。理解並遵守這些倫理道德,我們肯定能幸福快樂地生活,儘管我們還不能去除所有的痛苦。
戒律層面
儘管這些倫理道德有助於我們幸福快樂地生活,我們不應只滿足於佛教的第二層面。我們應該繼續追求佛教更高的第三個層面:戒律層面。在戒律方面,你必須遵守 五戒、八戒或十戒。沙彌持守十戒,比庫持守 227 條戒。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持守至少五戒。當我們能完全持守五戒時,得到戒清淨。當戒清淨時,禪修者能夠容易地修行捨摩他或威巴薩那。基於戒清淨,禪修者能夠容易地專注在禪修目標,獲得深度的定,從而心變得清澈、寧靜和快樂。
實修層面
下面,我們講第四個層面,即佛教的實修層面。我們必須禪修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並最終證得所有苦的止息。這裡,我們修習兩種禪修方法,其構成佛教的實修層面。一種禪修方法能讓我們證得深度的定,另一種方法能讓我們通過透視身心的真實本質證得苦的止息。 佛陀重視第二種禪修方法—威巴薩那禪修(即,觀禪)。我們修行觀禪,是依據《大念處經》,此經是關於四念處的開示。當我們將正念運用在所有的身心過程時,我們一定證得苦的止息。佛陀在窟魯省宣說《大念處經》時,講解了四念處。
正念的七項利益
在《大念處經》的序言中,佛陀解釋了禪修者通過親身體驗法,可以獲得七項利益。
正念的第一項利益是獲得清淨。當禪修者培育正念時,他可以獲得清淨,去除所有的煩惱。有十種主要的煩惱:貪、嗔、痴、慢、邪見、疑、昏沈、掉悔、無慚和無愧。
貪不僅指貪婪,也指慾望、渴望、貪愛、執著和愛;當這些心理狀態中的任一個生起時,我們的心就被染污,生起煩惱。因此,這些心理狀態被稱為煩惱。
嗔指憎恨、生氣、敵意或厭惡。
痴指愚痴或無明。
邪見指錯誤的觀念。
慢指傲慢自大。
疑指對三寶和禪修方法的懷疑。
昏沈指懶惰和遲鈍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會產生瞌睡。昏沈是禪修者的老朋友,也是大家聽開示時的老朋友。
今天小參時,所有的禪修者都報告說:「我很累,我想睡覺。」在開始禪修時,我們必須努力、堅持,因為我們還不習慣觀禪這項工作,這是禪修的關鍵階段,不會持續很久,可能兩三天。三天之後,所有的禪修者都會好的。他們不再感覺困難克服這些障礙他們定力和觀智進步的‘老朋友’。
掉悔指掉舉和後悔。
無慚指道德上不知羞恥。一個人對他身、口、意的惡行沒有羞恥之心。
無愧指道德上沒有畏懼,即指一個人在造作身、口、意的惡行時,不害怕其後果。無愧也是煩惱之一。
這十種煩惱必須通過修行觀禪才能從我們的心中去除。佛陀說:「如果一個人修習觀禪,他就可以從所有的煩惱中清淨出來。這意味著當他徹底從所有的煩惱中清淨出來時,他能夠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這是第一項利益。
正念的第二項利益是可以克服憂愁。你不會再為親人的死亡或財產的損失而憂傷難過。如果你修行觀禪,就不會為任何事情感到難過。儘管你還沒有證得任何的道智和果智,但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憂愁。當憂愁生起時,你會客觀地觀察它。當正念變得有力時,憂愁會停止、消失。當你完全發展正念時,你肯定能證得阿羅漢果位,永遠不會再有憂愁。這樣, 正念能夠克服憂愁。
正念的第三項利益是可以克服悲泣之苦。雖然你的父母、孩子或親人死了,你不會再為他們悲泣,因為你已經完全認識到所謂的‘孩子’或‘父母’是由身心過程構成的。這樣,正念可以克服悲泣之苦。關於第三項利益,《大念處經》的注釋提到一個故事:
講這個故事是證明正念能夠克服憂愁和悲泣之苦。
有一位女人,名叫巴達加拉,她的丈夫、兩個兒子、父母和兄弟在一兩天內全死了,由於過度悲傷,她瘋了。她為親人的去世感到無比悲慟,受到巨大的打擊。
有一天,佛陀在捨衛城的揭答園林對一群聽眾說法。此時,這位瘋女人漫無目的地遊蕩,進入了揭答園林,看見有人在聽法。她走向這些聽眾。一位對窮人非常仁慈的長者脫下他的上衣,丟給這位瘋女人,並對她說:「親愛的女兒,請用我的上衣遮住你的身體。」此時,佛陀對她說道:「親愛的姐妹,請用心聽!」聽到佛陀安 慰鎮靜的聲音,瘋女人恢復了意識。然後,她坐在這些聽眾的旁邊聆聽開示。佛陀知道她已經清醒,特別為她作了開示。聽了佛陀的開示,這位女人的心逐漸地吸收了佛陀所說的法的精華。當她的心進入很好的狀態,準備好要證悟法時,佛陀為她宣說了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
這四聖諦包括如何客觀地覺知所有身心中生起的現象。
恢復意識之後,巴達加拉正確瞭解了觀的方法,並將這種方法運用在身心過程中生起的任何現象和任何聽到的聲音。隨著她的正念越來越強,她的定力也越來越深。 由於她的定力很深,對身心過程的觀智和洞察智也變得強而有力,她逐漸認識到身心現象的自性和共性。因此,當她聆聽佛陀的開示時,她逐一體驗所有層次的觀 智,並證得第一道智—須陀洹道智。通過修行觀禪,獲得對法的親身體驗,曾經的憂愁、悲傷全部從她的心裡消失,她成為一位 ‘新生的女人’。因此,《大念處 經》的注釋中提到這個故事。現代的人也可以像佛陀時代的人一樣,通過修行觀禪,證得一些更高層次的觀智,克服憂愁。你也可以運用正念克服憂愁。 正念的第四項利益是止息身苦。
正念的第五項利益是止息心苦。
正念可以克服在禪修營和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身體的痛苦,例如疼痛、僵硬、癢、麻木等。當在禪修中有一些經驗時,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克服身心的痛苦。
如果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進,就能永久地去除身心的痛苦,那時,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但在禪修期間,通過非常專注、密切地觀察,可以克服疼痛、僵硬、麻木、癢等所有身體的苦受。因此,你不必害怕疼痛、僵硬或麻木,因為這些苦受是幫助你證得苦的止息的「好朋友」。 如果你有精神地、準確地、密切地觀察痛,痛似乎更劇烈,因為你越來越清楚的瞭解它。當你瞭解到痛的不愉快性時,你就不會把痛當作是你自己,因為你看到感受 只是心理現象的自然過程。你不會執著這種痛的感覺為‘我’、‘我的’或‘人’或‘眾生’。這樣,就可以根除有靈魂、我、人、眾生,‘我’或‘你’的邪見。
當所有煩惱的根,也就是薩迦耶見或我見被摧毀時,你必定已證得第一道智—須陀洹道智。然後你可以繼續修習,證得其他三個更高的道智和果智。這就是為什麼我 說身體的苦受如疼痛、僵硬、麻木是你的「好朋友」,它能幫你證得苦的止息。換句話說,這種麻木或任何苦受是打開涅槃大門的鑰匙。當你感到痛時,你是幸運 的,因為痛是禪修最有價值的目標, 它吸引觀察的心與它長時間地呆在一起。觀察的心能夠深深地專注在痛上,並投入痛的感 受中。當心完全投入痛的感受時,你就不再覺察到身體的形狀或你自己。此時,你透視到痛或苦受的自性。當繼續禪修,你將能透視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和無我或無靈魂的三共性。這會引導你達到所有苦的止息。因此,如果有痛,你是幸運的。
在緬甸,有些禪修者達到第三觀智「領會智」後,幾乎完全克服所有的苦受,由於沒有疼痛可以觀察,他們對修行不滿意。於是,他們便跪坐在自己的腿上,壓迫雙腿,製造疼痛。他們在尋找能引導他們止息痛苦的「好朋友」。
當你感到不快樂時,請持續、專注、密切地觀察這個不快樂為「不快樂、不快樂」。如果你感到沮喪,你必須非常專注地、堅定地觀察這沮喪。當你的正念變得強而有力時,不快樂和沮喪會消失。因此克服心苦是正念的第五項利益。
正念的第六項利益是證得覺悟,即證得道智和果智。當你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進修行觀禪時, 你將至少證得第一道智—須陀洹道智。這是正念的第六項利益。
正念的第七項利益是通過修行觀禪,肯定能證得涅槃,即解脫。
總之,修行觀禪的禪修者通過對法的親身體驗,能獲得以下七項利益:
1. 獲得清淨,去除煩惱;
2. 克服憂愁;
3. 克服悲泣;
4. 止息身苦;
5. 止息心苦;
6. 證得覺悟;以及
7. 證得涅槃。
佛陀以正念的七項利益作為《大念處經》的開始。因此,如果你勇猛精進地修行,肯定能獲得這七項利益。
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相信覺悟的佛陀教導我們引導至苦滅的正確方法,但我們不應滿足。在巴利經典裡有個譬喻:
有個很大的池塘,裡面水滿滿的,水很清,有很多蓮花。有一位旅行者手髒了,他知道他可以在這個池塘裡把手洗乾淨,但他沒去池塘洗手,所以他的手仍然是髒的。他經過這池塘並繼續旅行。
經中提出一個問題:「那個人的手依然是髒的,該責備誰呢?是池塘還是旅行者?」很明顯, 是旅行者。雖然他知道他可以在池塘裡洗去污穢,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因此,要責備的是旅行者。
佛陀教給我們觀的方法。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方法,卻不修習觀禪,我們將不會解脫痛苦。如果我們沒有解脫痛苦應該責備誰呢?佛陀、觀的方法,還是我們自己?是的,應該責備我們自己。如果你勇猛精進地修習觀禪,通過體驗佛陀所述的七項利益,你將從所有的煩惱中清淨出來,解脫痛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