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死生的過程
我們生命的開端是如何呢?佛教認為,這一期生命的開始並不是最早的開端,在此生之前,是前一世的死亡。正如昨天黑夜的結束帶來了今天的破曉,如是日復一日。同樣地,前一世的死亡隨即是今生生命的開始,因果關係把死和生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提到生與死,世間絕大多數人都貪愛生命,只希望看到生命燦爛、可愛的一面;大多數人都忌諱死,對死亡心懷恐懼,甚至對此話題避而不談。宗教所關心的卻是生命的課題,都在探索和企圖解決生死的問題。對於生存和死亡,各種宗教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到底死和生之間是怎麼運作的?它們的過程如何?現在,我們依照「阿毗達摩」來分析死生 之間的過程(cutipañisandhikkama)。
佛陀的教法也是圍繞著一個主題,那就是生命。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所關注的也是生命,關注生命的提升以及生命的解脫。生命是因果循環的過程,有生必有死。只要還沒有斷盡煩惱,就還要繼續生死輪迴。佛弟子應該關注的是生死大事,而不是生活瑣事。可惜很多佛教徒關心的是生活的瑣事,都是衣食生計的事情,而不是生死大事。大多數人都 講究生活品質,關心如何提升生活品質、如何享受生活,但是卻忌諱或無視此不可避免的生死大事。對於生死大事,我們到底瞭解多少呢?
當我們瞭解死亡和再生之間的關係,看清死亡的真相後,將會發現死亡其實並不可怕。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而且應該學會坦然面對的,它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好好把握這個生命至關重要的環節,不僅能夠善待 我們今生生命的終點,甚至還能改變未來世。
一般來說,死亡是指一期生命命根的斷絕。死亡,只要有生命就必然要面對。有一句話說:「在這世界上,最確定的是每個人都會死,最不確定的是每個人將在何時死、何處死以及如何死。」
目前醫學界對死亡的定義不盡相同,有的醫學權威以心臟停止跳動為死亡,有些則以腦死亡作為死亡的判定標準。 但是,佛教對死亡卻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只要死心一滅去, 即宣告一個生命的結束。從色法和名法的關係來說,死心滅去的同時,作為業生色法的命根色也同時斷絕。因此,在一期生命裡,業生色法和名法是同時滅盡的。
三、四種死亡
佛教把死亡分為四種:
1.壽盡:在壽命已定的生存界,這是指在該地中的眾生在壽命終盡時死亡。例如:三十三天的天壽是 一千天年,當一個天人在三十三天享盡了他的天壽並在天界死亡,稱為壽盡。在人間,人到了老年自然死亡即是壽盡, 俗稱「壽終正寢」。
2.業盡:雖然正常的壽命還未盡,或者還有其他能夠延長壽命的條件,但是因為令生業已經耗盡而死。如果一個有情因壽盡而死,但是其令生業的業力還沒有耗盡,這種業力還能夠導致他投生到同一界或者更高的生 存界。這種情況在天界即有可能會發生。
3.兩者皆盡:是指壽命和令生業業力同時耗盡,民間稱為「福壽全歸」。
比如現在人的壽命是 75 歲,但一個人的令生業只能使他活到 60 歲,於是他在 60 歲時就死了,這是壽盡。又如現 在人的壽命是 75 歲,但是他的令生業可以使他活到 100 歲, 於是他活到 100 歲才去世,這是業盡。如果一個人的令生業 和壽命都終盡,這是兩者皆盡。
4.毀壞業:這是指四種依作用來分的毀壞業在一個眾生的生命期間產生效果,導致他不得不死亡。例如:流行病、車禍、火災、水災、地震、戰爭等等, 這些極強的毀壞業使一個有情在壽命未盡或令生業未盡時 提早死亡,也即是英年早逝或夭折。
壽盡死、業盡死和兩者皆盡死这三種死亡稱為「適時死」,屬於正常的死亡。而毀壞業死稱為「非時死」,又作「橫死」。
如果把生命比喻成一盞燃燒著的燈火,當它的燈芯耗盡,火即熄滅,就如壽盡死;燈油耗盡,火也熄滅,就如業盡死;燈油和燈芯同時燒盡,火也熄滅,就如兩者皆盡死;突然吹來一陣風把燈火吹滅,就如毀壞業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