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C4F6E-6F3A-45A3-9F3B-38B7BA615CB0.jpeg

投生的法則


欲界善業在有情臨死時成熟,將能投生到欲界善趣;不善業成熟,將會投生到惡趣;若曾造了色界或無色界善業, 將能投生到梵天界。


根據佛陀的教法,即使投生到再好的地方,只要還沒有徹底斷除煩惱,命終之後還是會墮落的。佛陀在《增支部·第 一不同所作經》中甚至這樣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梵天界的凡夫在梵天界過完天壽,命終後還會往生到地獄、畜生或鬼界。(A.4.123) 在《不動經》也提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和無所有處天的凡夫在過完天壽命終後,還會往生到地獄、畜生或鬼界。(A.3.117)


無論天界的壽命有多麼漫長、多麼快樂,只要煩惱沒有完全被斷除,以前所造的業就還有機會成熟,以前的煩惱還會現起而使他墮落。


雖然如此,但梵天人不會直接投生到地獄、畜生或鬼道。該經義註說:由於色地、無色地凡夫梵天人還沒有捨斷導致往生到地獄等之業故,在命終之後還會輾轉地(順後生) 往生到惡趣。又因為他們在臨終時不可能存在比近行定更加強力的不善業,所以不會直接(無間)地投生到地獄等處。


有情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成為梵天人後,只要還沒有斷除煩惱,很久以前所造作的不善業還是有機會成熟,這還是屬於業果法則的範疇。業果法則並不會因為你現在做得很 好,定力強,以前所做的那些惡業就可以一筆勾銷。即使現在的福報再大、定力再強,還是會有終結的一天。同樣地, 即使有情的苦報再重、再漫長,哪怕投生到無間地獄,也不 會是永恆的。因此,既沒有永恆的天堂,也沒有永恆的地獄。 地獄裡的眾生過去也曾經造過善業,這種善業也有機會使他重新投生到善趣。而天人和梵天人,只要還沒有斷除煩惱, 還沒有證悟聖道聖果,過去所造的不善業還是會使他再墮落到地獄、畜生和鬼道,所以說他們還沒有捨斷導致往生到地獄等的惡業。只要煩惱還沒有被斷除掉,惡業就有機會成熟,從而輾轉地投生到惡趣。

 

因為梵天人在生命期間並不會產生對欲樂的貪求,也不會生起瞋心,即使在命終時,他們也不會感到恐懼和害怕。 梵天人在臨終時不可能有強力的不善業成熟,即使他們下一 生要墮落為欲界天人或人,在臨終時還是以近行定的善業投生。


而欲界天人則會生起貪心和瞋心,在臨終時尤甚。為什麼呢?因為欲界天人在臨終前會呈現衰相,這是他們在漫長的天壽中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當他們見到衰相出現,知道自己即將死去,即將告別快樂的天界,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絕望和無助,以及對天女、天宮等的依戀、不捨,這些都是不善心,會使他們墮落到惡趣。


並不是所有的天人都能修習佛法,更不是所有的天人都有機會遇到佛陀出世。大多數天人習慣於過著放逸的欲樂生活,他們一旦面臨將要失去一切,內心會感到非常彷徨、執著和愛戀,這些臨終的不善心很可能使他們墮落惡趣,投生到地獄、畜生或者鬼界。


就好像一個自小養尊處優、事事順心的有錢人,往往經受不了任何社會、生活上的風浪,突如其來的打擊很可能使他精神崩潰。同樣地,天人過慣了樂以忘憂的生活,突然要面臨失去一切,甚至有些天人還能看到自己將要墮落地獄, 他會更加恐懼。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投生的法則。


第一 無色界梵天投生的法則


  無色界梵天人投生有三種情況:
1.投生到更高的無色界天。若無色界梵天人在那一生修習了更高的無色界定,他們將可依此更高定之善業投生到更高的無色界天。
2.投生到同一界天。由於無色界梵天人不可能修習比自己所在的層次更低的定,所以他們命終後最多只會投生到同一界梵天,而不會投生到更低的禪天,例如他們不會投生到色界梵天。
3.投生為欲界的三因人天。如果無色界梵天人失去禪那,他們將會以近行定投生到欲界。由於近行定的善業屬於三因善心,所以他們能投生為欲界三因結生的人或天人。


第二 色界梵天投生的法則


  色界梵天人的投生有四種情況:
1.投生到無色界天。色界梵天人可以培養更高的禪那, 只要他們培養的無色界善業在臨終時成熟,將能投生到無色界梵天。
2.投生到色界天。色界梵天人也可以因為所培養的色界善業而投生到色界天。
3.投生到欲界人天。如果梵天人造了極強的傾向於欲界的業,死後將能投生到欲界。對於在色界死後投生到欲界的眾生,他們的結生心必然是二因或三因果報心。也即是說, 由色界梵天死後投生的人,不可能是無因結生。不過,即使一個人前一世曾經是色界梵天人,他今生也有可能不能證得禪那。
4.對於無想有情天。無想有情天在生命期間沒有任何心識,他們的業生色法只是命根九法聚而已。由於沒有心識,他們不能培養其他善業,在他們死後,只能投生為欲界二因或三因結生的人或者天人。

例如索毗德(Sobhita)尊者,佛陀宣佈他是比庫弟子中憶宿命第一的弟子。他能以一念回憶到 500 大劫以前。因為他的前一世是無想有情天人,前一世完全是空白,而無想有情天的壽命是500 大劫,所以一念可以回憶到 500 大劫以前。


第三 欲界投生的法則


  欲界三因結生者的投生有三種可能:
1.投生到色界、無色界天。由於三因結生者今生有可能證得禪那,所以他們能投生到相應的色界或無色界梵天。除了三果聖者以外,其他沒有色界或無色界禪那的凡夫是不可能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的。
2.投生到欲界善趣。欲界三因結生者也可由所造作的欲界善業而投生為人,或者六欲天天人。
3.墮落到四惡趣。如果欲界三因結生者所造作的不善業成熟,死後會墮落四惡趣。例如臭名昭著的迭瓦達答,他曾經擁有八種定和五神通,可以變化自在,然而,他最終卻因為所造的極重惡業而墮落到無間地獄。


欲界三因結生者所造的業可以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有因緣修行,他們不僅可以培養色界和無色界的極強善業,而且 還可以在今生證悟涅槃。如果沒有修行,他們只能造一些世間善業,只能依照因果法則而投生到欲界的人、天善趣。他們也有可能造作極重的不善業,惡業成熟將會使他們墮落到四惡趣。


  欲界二因、無因結生者的投生有兩種情況:
1.投生到欲界善趣。因為他們在生命期間不可能證得禪那,所以無法投生到梵天界,只能由於欲界善業而投生到欲界人天善趣。
2.投生到四惡趣。如果所造作的不善業成熟,則會墮落到四惡趣。


第四 聖者投生的法則


前面三種是凡夫投生的法則,下面來講聖者投生的法則。

有三類聖者:1.正自覺者,2.獨覺佛,3.佛陀的弟子。 其中,除了正自覺者和獨覺佛都是阿拉漢聖者之外,佛陀的弟子可以分為四類:
1.初果聖者稱為「入流」;

2.第二果聖者稱為「一來」;

3.第三果聖者稱為「不來」; 

4.第四果聖者稱為「阿拉漢」(arahant)。


入流聖者最多七次投生到人天善趣,不可能再墮落到四惡趣。


因為入流者在證得初道時已經斷除了邪見、戒禁取見和疑三種最粗、最低劣的煩惱,所以未來的輪迴已沒有很強的動力。特別是把墮落惡趣的元兇——邪見——斷除了,即使他在尚未證得初果前造了很多惡業,也不會因此墮落惡趣。


義註講到:初果聖者的投生必定會一世比一世好,即使投生到人界,也會投生到富貴家庭或名門望族。即使初果聖者很放逸,也不會再有第八次結生。正如佛陀在《寶經》 (Ratana sutta)中說:「即使他們極放逸,亦不再受第八有。」 在這最多七次的輪迴當中,他們只會投生到人天善趣,他們的未來必定是美好的。證得入流果者通常只有兩三次再生, 且在未來的第三或第四世斷盡煩惱而般涅槃。當然,這也和他們個人的願有關,有些執著生命的入流聖者也可以有超過三四世的輪迴。


因為無色界梵天人無法親近善友,也無法聽聞佛法,所以他們不可能在那裡證得任何聖道聖果。但是投生到無色界梵天的初果聖者,還可以在那裡證得更高的果位。因為入流聖者已經見到了出離之道,即使沒有導師的指導,他們仍然可以持續地觀照名色法的三相,從而證得更高的果位。

 一來聖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只投生到人天善趣。


這裡的「世間」是指人間或者欲界天。「只來一次」是最多只有一次。

 


不來聖者不再來欲界,只投生到色、無色界天。


稱為「不來」是因為他們不再投生到欲界天或人界。不來聖者死後必然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因為他們已斷盡了對欲樂的貪愛和瞋恚,斷盡了令眾生投生到欲界的煩惱。 使眾生投生到欲界的煩惱稱為「下分結」。「下分」是指欲界, 「結」是捆綁。五下分結即:有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和瞋恚。由於不來聖者已斷除了五下分結,所以不會再投生到欲界,只會根據各自的定力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


大多數不來聖者會投生到淨居天,同時也只有不來聖者才能投生到淨居天,所以淨居天只有不來聖者和阿拉漢聖者。為什麼還會有阿拉漢聖者呢?並不是說有阿拉漢死後投生到那裡,而是投生到那裡的不來聖者證得阿拉漢後因天壽未盡而居住在那裡。因此,不來聖者證悟涅槃有五種方式:
1.中般涅槃:有些不來聖者投生到梵天界後,不到生命的中壽就般涅槃。
2.生般涅槃:有些不來聖者投生到梵天界後,過了生命的中壽之後才般涅槃。
3.有行般涅槃:有些不來聖者投生到梵天界後,還必須精進修行才能證悟更高的聖道。
4.無行般涅槃:有些不來聖者投生到梵天界後,無須努力修行也能證悟更高的聖道。
5.上流至色究竟:有些不來聖者投生到低等的色界天,過完該天天壽後一直往上流(投生),直到最上的色究竟天。例如他們先投生到無煩天,在 無煩天過完天壽後投生到無熱天,然後投生到善現天、善見天,最後投生到色究竟天,並在那裡般涅槃。(Vm.888)


有類聖者極喜歡輪迴(vaññà bhiratasatta),緬文稱為「崩新山」(bonsinsan),例如沙咖天帝、給孤獨長者和維沙卡 (Visà khà )居士。他們現在是生活在欲界天的初果聖者,他們將在欲界天和人界輪迴七次並證得三果後投生到色界淨居天,在淨居天不斷地往上投生,直到色究竟天,最後在色究竟天那裡證得阿拉漢道果並般涅槃。(D.A.2.369)


阿拉漢聖者不再投生。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正自覺時,說了下面這句話:


「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再無後有。」


阿拉漢聖者在證悟阿拉漢道果時,其煩惱已被斷盡,生存因素已被剿滅,他們在般涅槃後同樣不會再以任何的方式投生。


有些人會產生這樣的誤解,例如佛陀在世時有些比庫擔心地說,努力修行最終的結果是般涅槃,般涅槃之後將成為沒有,將會走向完全毀滅。有些印度教徒也詛咒佛陀說:佛陀是至高神毗濕奴(Vishnu)的第九個化身,毗濕奴看到某個時期有很多惡人否定《吠陀》(Veda)經典,否定婆羅門權威, 於是化身為佛陀,宣揚邪說,教導那些惡人走向自我毀滅。 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惡見!


阿拉漢般涅槃並不是走向毀滅!般涅槃既不能說是沒有,也不能說是一種生命、一種存在。我們不能說阿拉漢般涅槃後將去哪裡,或者將以什麼形式繼續存在。在《中部· 火瓦差經》(Aggivaccha sutta)記載:有個姓瓦差(Vacchagotta) 的遊方僧問佛陀,解脫心的比庫般涅槃後將在哪裡再生,佛陀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不恰當,同時問「不再生」、「既再生又不再生」、「既非再生又非不再生」都不恰當。就好像一堆因為乾草、木柴等燃料而燃燒著的大火熄滅之後,有人來問原先的大火熄滅後去了東方、西方、南方還是北方都是不恰當的一樣。同樣地,五蘊已滅盡、解脫的漏盡者甚深、不可測量、難以深解,猶如大海。(M.2.190-192)

 

由於涅槃甚深 難解,並非凡夫俗子能夠臆想出來的,結果留給後來的弟子 們很多猜測和想像。後期發展出來的許多佛教派別和經典, 也都試圖自圓其說地解釋涅槃。

CFF75D4C-08E2-48FB-8653-EF99738B47A0.jpe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