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EAB1F2-2FE8-4904-8D4B-E139AEEEC5CE.jpeg

五、臨死心路


在有情的生命期間,心總是不斷地生滅,六門心路交替生起,在六門心路之間間隔著有分心。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稱為「臨死心路」。在這個心路後, 一期生命就宣告結束。


所有的心都必須有對象,臨死心路也不例外,它的目標是業、業相或者趣相的其中一種。雖然有情在臨死前有可能體驗到各種不同的對象,但是作為臨死心路的所緣卻只有一種。例如索納尊者的父親在臨死前曾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趣相:當他生病時看見狗跑上山來咬他,這是地獄的趣相;當索納尊者以他的名義供花給佛塔並讓他隨喜後,他看見去世 了的妻子從天上下來,這是天界的趣相。很多人在臨死時能見到不同的影像,或者自己一生的往事歷歷在目,這是因為過去所造的業在爭著成熟。


雖然有不同的業在臨死時爭著成熟,但只有一種業能帶來投生,而其他沒有機會成熟的業只能作為支持業。例如前面講過的富家子的故事,他在臨終前歡喜供養馬哈摩嘎喇那尊者,這是善業,但臨終時又對那個妓女產生貪愛之情,這是不善業。從他後來投生為樹神來看,令生業應該是供養的善業,假如不是對那個妓女產生貪愛這種低劣的業拉著他, 他可能會投生到更高的天界。所以,臨死時不同的業有時會爭相成熟,並影響獲得成熟的令生業。


一個人本來可以因為善業而投生到富貴人家,但也有可能在臨死時心生貪念,雖然最終還是依善業投生,但是由於貪心在拖後腿而投生為貧賤之人。所以,令生業為主,其他業為輔,它們互相影響。如果大家有機會修到緣起,在觀照自己很多的過去世時,將能明白臨死時成熟的業和結生之間的關係。


臨死心路是如何運作的呢?下面是欲界有情臨死心路的運作規律。
 

24E35109-F51E-42B4-BAC7-588C54DAB8E3.jpeg

 

 

有情臨終之時,在心路末端或有分滅盡時,死亡心生 起,代表一生的終結。


有分心不斷地生滅。有分心滅去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隨後生起五個速行心。在一般的欲界心路中,速行心生起七次,但是臨死速行心路是一期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心路, 那時作為其依處的心所依處色已經非常微弱,所以不能像在 生命期間那樣支持速行生起七次。五個速行心生滅之後,有可能生起兩個彼所緣,有可能落入有分,也有可能生起死亡 心。死亡心一滅去,即宣告這期生命的終結。


死亡心滅去時,無間斷地生起結生心,標誌著另一個 新生命的開始。


死亡心隨生即滅,接著毫無間斷地生起結生心。結生心標誌著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心的生滅猶如河流一般不會間斷,一直流下去,稱為「名色相續流」。同樣地,死和生之間也不可能有任何的間斷,所以死亡心和下一世結生心之間的關係在二十四緣中稱為「無間緣」(anantarapaccaya)和「等 無間緣」(samanantarapaccaya)。「等無間」意即完全沒有間斷。


為什麼稱為「結生」?結生的巴利語 pañisandhi 由 pañi(反 向) + sandhi(連結,連接)組成,意思是將兩世連結起來, 中文意譯為「結生」。名色相續流總是順著時間往前流逝,它們不間斷地滅去又生起,而結生心還有一個特別的作用, 它能把今世的生命和前世的生命連接起來,所以稱為反向連接。因為將兩世連結起來,故稱結生(pañisandhi)。(《導論義註》解釋:「因為把前生無間斷地連結起來而轉起再生諸 蘊、再生,所以稱為結生義、再生義。」)

結生心是新生命的第一個心識刹那。死心還屬於前一期生命,而從結生心開始,即是一個新的諸蘊、新的生命。


上座部佛教對「中有」的看法


因為名色或者生命猶如河流一般沒有間斷,所以上座部 佛教並沒有「中有」之說。


中有,梵文 antarà-bhava,又譯為中陰、中陰有、中陰身。antarà 意為中間,間斷;bhava 意為生命、有、存在。 按照梵文佛教的解釋,「中有」是指眾生自死亡至來世受生之間的生命狀態。


「中有」是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所執持的說法。說一 切有部認為:有情在死亡的時候,如果生緣尚未具足,於是由意所生一種化身,叫做「中有」。中有依靠食香來資養其身,並不斷尋求下一世往生之處,所以「中有」又名為意成、 求生、食香等。然而,佛教各部派對「中有」的有無是頗具爭議的,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等部派都堅持沒有中有。即使對於「中有」期間的長短,有部論師也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毗婆沙師認為中有樂求生有,故不久住;世友論師認為中有最多七日,若生緣未具,則數死數生;設摩達多認為中有最多能住七七日,不得超過;法救論師則認為中有無定限,若生緣未和合,則中有恆存。後來,「中有」 說被北傳大乘佛教所吸收,並多執為住立七七四十九天。這些說法載於《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瑜伽師 地論》等北傳大小乘論典中。


到底有沒有「中有」?上座部佛教並不認為有「中有」, 因為業報的成熟不會停滯,所以死和生之間也不可能會間斷。即使在生命期間,業果也是無時無刻不在成熟的,更何況是在臨終之時。在生死流轉過程中,業果的成熟是不會中斷的,更不會停頓一段很長的時間。一個人面臨死亡時,其臨終成熟的業即帶來下一世的結生。


臨死心路通常是意門心路,但也可以是五門心路。 死亡心之前通常是有分,但也可以是速行或彼所緣。

 

臨死心路是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它本身缺乏造業的能力,而只是作為即將成熟的過去業成為令生業的管道。


下面,我們將舉出三個由人投生到天界、投生到惡趣和投生到梵天界的例子,來解釋死生的過程。在討論時,請注意兩個要點:心與所緣。因為通過辨識、分析所緣,我們才可以知道哪一種業屬於令生業。
 


 一、投生到天界的例子


每個眾生的有分心都有它自己的目標,假如這個人今生有分心的目標是蓮花,蓮花是業相。


今生有分的所緣是前一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因為前一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和今生的結生心、有分心與死心的目標相同。同樣地,今生臨死速行的目標,和下一生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標也是相同的。如果今生臨死速行的目標是業,那麼下一生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標也是業。如果今生臨死速行的目標是業相,那麼下一生的結生心、有分 心和死心的目標也是業相。如果今生臨死速行的目標是趣相,那麼下一生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目標也是趣相。


一個有情能投生為人,說明他是由過去所造的善業成熟而投生的。


這個人今生發願來世能夠投生為天人。希望投生為天人的願望在緣起支裡屬於「無明、愛、取」。
1.無明是他錯知有天人的真實存在。

2.愛是貪求和渴愛天人的生命。

3.取是執取天人的生命。

 

因為他發願下一世投生為天人,於是他去做善行,這些善行在十二支緣起裡屬於「行」和「業」,行和業包括十種 作功德事中的任何一種。
在此以他恭敬供養飲食給比庫為例子。這個人發願下一生投生到天界,然後用飲食供養給托缽的比庫。這種佈施供僧的善行在他臨終時成熟,他體驗到自己猶如重新在佈施供僧一般,這是業,臨死心路的所緣也是業,然後他投生為天人。因此,他下一生(天人)的結生心、有分心的所緣也是佈施的業。


所以,投生天界的果報和他希望投生到天界的煩惱、業有關。下面再來看一看他的臨死心路和結生之間是怎樣運作的。


61B826E9-082B-4664-A8E0-5157508DAC21.jpeg

 

這個人已經生命垂危,壽命將要終盡了,在臨死心路生起之前還是有分流。有分流取的目標是蓮花,這是他前一世臨終時所看到、體驗到的目標。之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把 心流轉向於即將成熟的業,這種業被他體驗為猶如重新把飲 食佈施給托缽的比庫一般。


這個意門轉向滅去後,接連生起五個速行心。在生命期間的速行心是負責造業的,但由於臨死心路是一期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心路,速行心的造業力量很弱,它只是作為即將成熟的業帶來下一生的管道而已,所以這五個速行心所體驗到的目標是他在佈施供僧。


速行心滅去之後,有分心繼續生起,這時有分心的目標仍然是他前一世臨終的目標,也是他今生結生的目標。有分心滅去後,生起一個死心。由於在一生當中,死心和有分心、 結生心的目標都一樣,所以,死心取的目標仍然還是蓮花。


離心路只有三種心: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結生心發生在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刹那,而死心只發生在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刹那,期間只要心流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則有分心持 續不斷地生起。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屬於同一種果報心,而且所取的目標也是相同的。例如結生心是悅俱智相應 無行果報心,那麼整輩子生起的有分心都是這種心,哪怕到 了生命的最後一刹那,生起的死心還是屬於這種心。所以,不應誤解為「今世的死心的目標,就是臨死心路的目標」。


死心滅去,這個人的生命就結束了。緊接著是立刻在天界結生。天人往往是化生的,不需要入胎,一旦結生即六根俱全,不需要像人那樣,從受精卵(kalala)開始,慢慢長成小胚胎,再長成小胎兒,要經過九月住胎。這個天人結生心的所緣是什麼?和前世臨死心路的所緣一樣,即他佈施供僧的業。結生心滅去後,有分心緊接著生起,有分心的所緣仍 然是佈施供僧的業。


瞭解了有情死生之間的心和所緣的關係之後,下面再從業果關係方面來分析。這位天人的結生心、有分心和他過去生所造之業有直接的關係。因為他過去所造之業屬於欲界善業,該業成熟而使他投生為欲界天人,所以,投生為欲界天人屬於果報,這種果報是由他所造的欲界善業帶來的。欲界善業在什麼時候成熟才能投生為天人?必須在臨終的時候成熟並作為令生業,才能令這個人投生到天界。


二、投生到惡趣的例子


下面再舉一個由於殺害動物的不善業成熟而墮落到惡趣的例子。


今生是一個人,假如其有分的所緣是蓮花,蓮花是業相, 說明他今生能投生為人是由於過去生造作的善業成熟所帶來的。雖然過去的善業使他投生為人,但他今生卻沒有很好地珍惜,經常殺生,例如捕魚並宰殺來賣,或者殺魚煮來吃。 殺生的業在他臨終時成熟,其臨死心路的所緣是殺魚,於是他看到自己正在殺魚,殺魚的影相屬於業,於是他下一輩子投生為動物。下一輩子結生心、有分心的所緣仍然是殺生的影像,這屬於業。


再以心路來講解,今生有分心的對象是蓮花。有分心滅去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和五個臨死速行心,其所緣是殺魚。此時的速行心和過去殺生時的心屬於同一類心,都是瞋根心。雖然業早已造下並滅去了,但是由於業力的關係,臨終速行心體驗此業為猶如重新造作一般。速行心滅去後又落入有分,有分的對象仍然是蓮花。有分滅盡後生起一個死心。 死心滅去,宣告這個人生命結束,緊接著在畜生趣裡結生。 這隻畜生的結生心所取的目標即是殺生的業。結生心滅去後,生起的有分心還是取殺生的業為目標。


上面兩個是欲界投生的例子。


三、投生為梵天人的例子


色界結生是指證得色界禪那者,死後投生到梵天界成為梵天人。


今生是一名證得禪那的修行人,假如有分的所緣是蓮花,說明過去所造的欲界善業使他今生投生為人。今生臨死心路的所緣是禪相,禪相屬於業相。發願投生到梵天界的得禪那者,其禪那一直維持到臨死時都不退失,那麼,禪那善業將成為他的重善業而優先成熟,使他下一生投生為梵天人。


如果此人習慣于修習入出息念,在臨終時出現的通常是入出息似相。由於沒有其他的欲界善業能和禪那善業相提並論,當禪相出現時,他的心很自然地投入禪相,並作為臨死心路的目標。臨死心路滅去後又落入有分,有分還是取前一 世臨死心路的目標。有分滅盡後死心生滅,宣告他已經去世,緊接著猶如從夢中醒來一般投生到梵天界成為梵天人。 該梵天人的結生心、有分心的所緣是禪相。

 


禪那善業有多強?


首先,從身體、容貌來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走向衰老,隨之產生很多病痛,最終走向死亡。而梵天人一投生 即非常高大、莊嚴、光明,而且不會衰老,也沒有任何身體 的病痛。天人看待人類,就好像我們看癩蛤蟆一樣,但是欲 界天人看到梵天人也會感到害羞,為什麼?因為自慚形穢, 感到自己很醜陋。欲界天人即使再漂亮,也不過是由欲界善業產生的,而梵天人則是色界善業成熟的結果。


其次,從壽命來看。天人的壽命即使再長,都長不過梵天人的壽命。例如第五禪善業成熟能投生到廣果天,廣果天的壽命是 500 大劫。若用人的生命去計算一個大劫的時間, 此人死了又生無數次,假如他的骨頭不腐爛的話,把這些骨頭堆成一座長、寬、高各16千米的大山,一個大劫還沒有結束。一個大劫的時間是多麼的漫長啊!而廣果天梵天人的 壽命有 500 大劫。


所以,從果報上來說,欲界善業根本無法和色界善業相提並論。想要培育色界善業,就應當好好地培育定力,努力修行。如果我們不把這種善業用來投生到梵天界,而把它作為解脫資糧,作為斷除煩惱的巴拉密,這種善業也是非常強有力的,稱為「定覺支」——這種定力是證悟正覺的條件、因素,即佛陀所說的正定。


對於成就無色定者來說,若是空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臨死心路的所緣是概念法;若是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臨死心路的所緣是廣大心,即空無邊處禪心和無所有處禪心。這些都是業相,不是趣相。


在此有必要糾正一種錯誤的觀點:不少華人相信「人死變鬼」。如果相信人死了會變成鬼,那他下一生很有可能投生為鬼。因為相信「我死後變成鬼」是一種無明和邪見,這種無明和邪見會在他臨死的時候成熟,令他真的投生為鬼。 因此,學習了佛陀的教法,學習了業果法則後,就不應該相信人死了一定會變鬼,而應該相信隨業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