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3B8E8-F94C-41A8-A214-052496BA1E79.jpeg

Sarah & Jon 討論佛法 (1)

 

Q為什麼需要學習、瞭解佛法,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有很多高興或不高興的事不被滿足,所以才需要瞭解佛法的真相是什麼?還是是因為會有許多世的輪廻,所以才需要瞭解?

A其實不管是昨天、今天或明天都是跟現在是一樣的。現在這一刻就有眼識在看、有耳識在聽;昨天也是有眼識在看、有耳識在聽;未來也是一樣的。事實上,如果能夠瞭解這一刻的實相,就是佛法。所以就像剛剛對話時的眼識、耳識已經過去了,現在的任何眼識、耳識或是其他的實相已經是另外一個時刻生滅的實相了。

 

我們現在會想到,希望未來的薪資增加、假期增加⋯⋯可是等到未來的那一刻來臨時,其實也只是眼識、耳識不同實相的生滅而已。研讀探索更多的實相細節,可以幫助瞭解沒有” 的存在, 只有各種實相不同的生滅而已。

 

Q真相是沒有 那麼如果沒有 那到底有什麼呢?

A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瞭解真相。似乎是很普通的眼識,還有被眼識經驗的色塵,這些都是佛陀教導的真相。和平常我們所瞭解的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沒有我,就只是眼識、耳識、記憶等等這些實相。五分鐘前有眼識,有被看到的色塵,現在也是。不管是任何時刻,永遠都是這些實相在生滅。因為眼識、耳識等等實相的生滅非常快速。我們會誤以為是在看、在聽,但事實上是眼識在經驗色塵、耳識在經驗聲音,然後就立即滅去了。

 

Q您是指因為很多不同的實相在不同的時刻快速的生滅,所以很容易認為是在經驗?

A聽到愉快的聲音、不愉快的聲音,或是聽到後馬上辨識出是誰的聲音。事實上,耳識就只是經驗聲音而已。可以辨別出聲音是愉快的、悲傷的,或是是誰的聲音時已經是不同時刻的心在思考了。耳識的功能只是經驗聲音而已。會有不同感受是因為每個人都累積了不同的習性和興趣。比如說喝飲料時,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習慣和喜好,這已經是思考這個實相了。所以聽的時候只是聲音,嚐的時候只是味道,其他的時刻都是心門的世界在思考了。

 

眼識是真的,被看到的是真的。

 

嚐是真的,被嚐到的味道是真的。

 

想是真的,但被想到的想法就只是概念。

 

記憶是真的,是實相,它的功能是記憶。

 

比如當你們看到中文字時,會很自然的知道那個中文字的意思。但對於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記憶可以瞭解那個字的意思。但既使我們不懂那個中文字,那個中文字還是會有思考的實相在生滅,去記住那個感受,愉快或不愉快、喜歡或不喜歡。

 

同樣一杯咖啡,有些人嚐起來是苦的,有些人嚐起來是甜的。都是過去不同經驗的累積。但重點不是喜歡或不喜歡,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重點是不管是什麼實相,它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因緣條件,是不可能被控制的。

 

所以,生命即是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實相在生滅。它們的生滅都是因為不同的因緣條件,沒有” 可以控制自己是喜歡這個味道或是不喜歡這個味道。都是因緣條件的不同。

 

Q您是指思考是實相,被思考的是概念,是想像出來的?

A比如當我想眼前這杯茶時,想是真的,但杯子內的飲料是個概念,是被想像出來的。一杯茶,被看到其實不是一杯茶,被看到的是不同顏色的色塵;碰觸杯子時,被碰觸到的是軟、硬或溫度而已;喝時,其實只是味道被經驗到而已。不同的實相經驗組合起來才是一杯茶。這杯茶的概念是在心門被思考出來的,它並不是實相。佛陀的教法是教導我們瞭解實相,瞭解什麼是真的。

 

被碰到了,是真的,是實相。桌子是一個被想像的概念。

 

Q所以當喜歡一個人時,那個人是想像出來的對嗎?

A當你想到你喜歡的那個人時,是真的,喜歡的那個人只是個想法而已。當那個人在你眼前時,被看到的只是不同顏色的色塵。我們認為我們喜歡一個人時,事實上是那時候的感受是思考帶著愉悅的感受。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時,我們真正不喜歡的是那個時候的思考是帶著不愉快的感受。在喜歡一個人時,我們其實是在享受那個生起的貪愛愉快的感受。

 

當我們失去一個真摯的法友時,我們很傷心。SUJIN 老師提醒我們,當你們在哀傷時,其實你們真正傷心的是內在生起的不愉快的感受。

 

所以我們一直抓著不放的,其實是那個愉快的感受。我們一天之中其實就是一直在追求這些愉快的感受,那些不愉快的感受很干擾我們。

 

所以日常生活的問題,不管是工作上或是餐廳的食物,當我們不開心時,其實是因為我們很執取於自己內心愉快的感受。

 

所以佛陀教導我們感受” 這個實相,每一刻的心都會伴隨著這個實相,它可以粗略分成愉快的、不愉快的、中性的感受三大類。

 

Q如果我們親近親愛的人過世時,我們的感受是不好的。那麼真正當下的實相是什麼呢?

A不愉快的感受、傷心就是那個時候的實相。那個不愉快、傷心的實相會生起,是因為我們跟這個人過去的相處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對這個人是有貪愛、執取的。所以當這個人不在了,這個愉悅的感受沒了,於是我們感到傷心。

 

佛陀教導的真相,第一聖諦是苦諦。苦諦有非常多的面向。其中一個就是沒有辦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失去自己所愛的。首先我們要先分辨出這個時候,什麼是真的實相?以及為什麼會有這個實相?這兩者是不同的。每一刻實相的生起是有他的因緣條件的,因緣條件的生起是不能被控制的,是有累積的業力或其他原因的。

 

當我們失去親愛的人時,如果當我們不去想到他時,其實是沒有悲傷的。但當我們想到他時,那時候想,帶著悲傷的感受就生起了。

 

Q所以我就讓自己忙一點,就不會想到這些悲傷的事了。

A就看每個人累積的習性不同。有些人可以讓自己很忙,但還是很沮喪。所以似乎是我們可以控制安排自己忙一點來分散,但事實上,每一刻的實相都是有他們不同的因緣條件的。以為我們能控制,事實上是個假相。

 

就像現在我們在佛法討論中,開開玩笑,很多愉快的感受。但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不愉快的感受。當我們認為我們能夠規劃安排我們的人生時,其實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麼不愉快的事呢?

 

剛才我們提到感受可以粗略分為愉快、不愉快、中性的感受。現在我們可以更細的分為身體上和心理的不同感受。比如,現在冷氣太冷,覺得身體上不舒服。身體的愉快或不愉快感受是過去的業造成的業報,可能是善的報或不善的報。即使是已經解脫了的佛陀,他不再造不善的業了,但他一樣會有過去的業成熟,造成身體上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這是因為過去的善業或不善業造成的結果。

 

在身體經驗的感受是業報,在心經驗的感受是業。心裡帶著憎恨去想是因為貪愛的感受沒有得到。所以對那些貪愛心比較沒那麼執取的人,就比較不容易生起憎恨了。

 

佛陀提到有二種箭。第一種箭是在身體造成的不愉快的感受,是由於過去的業;第二種箭是來自於過去習慣累積的憎恨和汙染雜質的多寡。內心的憎恨,不愉快的感受,這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

 

稍早之前有提到,每個人有不同的喜好是因為累積而有的不同習性。習慣憂傷就會累積習慣憂傷的習性,容易想念失去的親愛的人。而人類會創造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停止這些不愉快的感受。但這些方式一定注定會失敗的,因為我們累積的習性根深蒂固的一直都在。

 

這就是佛陀教導,智慧的培養的重要性,只有瞭解實相的生滅,才能徹底的根除我們累積的汙染雜質。無明是所有累積不善汙染雜質的根源。然而我們在討論眼識、耳識跟現在提到的根除無明有什麼關係呢?關聯就在於所有的實相,不管是眼識、耳識、無明、愉快或不愉快,所有的根本本質都是無常、苦、無我。我們習慣把眼識、耳識當作是我的。我在看、我在聽。所以我們從現在這一刻的眼識、耳識開始瞭解起。

 

有一種常見的練習方式是刻意想要累積培養善,目的為了逼免不善的、不愉快的。這個方式是錯誤的,因為只是刻意把本來的習性換成另一個習性,而不是瞭解正在發生的的實相是什麼。所以不管過往累積的善的或不善的強度如何,重點在於在這個時刻生起的善或不善法,都可以成為被瞭解的對象。

 

另外,當我們專注於這一刻的實相,和瞭解這一刻的實相是不同的。

 

我們可以同意永遠只有這一刻,剛剛那一刻已經過去,下一刻還沒到來,所以永遠只有這一刻而已。因為永遠只有這一刻,所以能夠被瞭解的也只有這一刻出現的實相而已。但這和要刻意專注這一刻是不同的。

 

智慧的培養是建立於很自然的思慧。當有刻意要去專注或刻意要用某個方法來抓住這一刻的實相時,這個時候又跑進來。這些想要快速的建立覺知和智慧是錯誤的方式。

 

比如在很多國家都會有很多不同方式想要來抓住這一刻,瞭解這一刻的實相。想要去捕捉的這一刻,其實就不是佛陀正確的教法了。事實上,我們在討論佛法時就可以形成一個因緣條件,讓思慧自然的發生。所以如果是刻意去尋找,藉由某些練習方式來瞭解,都只是日常生活的干擾罷了。

 

的概念累積太深了,既使是現在在討論佛法,聽到眼識” 就會想要捕捉眼識是什麼,但事實上我們只能討論各種實相的特徵,成為未來對實相瞭解的因緣條件。

 

我們以為我們聽到了,事實上我們已經在想了。聽到的聲音,聲音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