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慧 岳 95年

  

   人是一種愛尋找意義的生物。

 

人為何會尋找意義?就心理學的完形學派所做的實證研究,人會把個別的刺激、片斷的行為、心理資料,組成完整的形態、結構或模式。例如我們會把快速繞動的火把,看成一完整的火圈;看見某人翻牆而出,可能主觀詮釋為“那個人是小偷”。當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外來的刺激時,也以同樣的方式面對存在的處境,希望從當中找到條理、模式、意義。當我們找不到意義時,會使我們不安、困擾、不滿意、沮喪。無意義的受苦將變成絕望和憂傷。追尋意義受到挫折也會導致「沒意義的心理病」( noogenic  neurosis ),嚴重時甚至會使人失去生存的意志。反之,發現意義,會使人產生內在心靈的力量以面對各種困境,這也就是發現意義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對罹患重病的人而言,通常也會尋找受苦的意義,常有「為什麼要受這樣的病苦?」的疑問。就個人的臨床經驗,大致有以七種受苦意義的類型--

 

1.自然說:

(1)因為大環境的污染、食物的污染、食品中添加致癌物等等,致使我們無法迴避而自然會得病,生病自然會有苦。但病人的內心仍有無奈或不甘願的心情。

(2)崇尚、隨順自然的道理,病人會自我詮釋「人都會老、病,病就會苦,這是自然的現象」。內心較平靜,但仍不是無我解脫境界,來世可能是人天善報的層次。

 

2.業報說:

(1)接受傳統的佛教業報說過去世與現在世的「如是因,如是果」的思想來面對病苦。有的屬正向的「甘願受、歡喜還」的心情,但這也還不是無我解脫的境界;有的則屬無奈必須接受的心情。

(2)現世的業報說:因為自己飲食、作息的疏忽或太過勞累而導致生病,所以只好接受。也是屬於無奈、都已是如此,無法改變的事的心情。

 

3.獲益說:在病苦中才體悟珍貴之人生哲理、親情、真情等等,肯定或反省自我的一生。病人內心大都比較詳和,但有的也會覺得代價太大了。

 

4.為某人:為了子女、家人、心所牽掛的人而願意承受病苦。例如,「我不能 讓我的小孩這麼小就沒有父親」、「多活一天就能與某人多在一起一天」、「我只要再撐三個月,就可以領到退休金,讓我的家人以後可以用到這筆錢」。

 

5.為治癒:為了可能還有機會治癒,而願意承受目前的病苦及治療的副作用的  種種苦;也可能為了等待新藥而忍受目前的病苦。

 

6.修行說:以佛法修行的觀點,將病苦做為修行的所緣對象,觀病苦中自己五 蘊身心變化的緣起性空、無自性,而顯發清淨的自性,從苦中究竟得解脫。

 

7.昇華說:將自己的苦昇華,與聖人連結。如信仰基督的病人將自己的病苦與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眾人所受的苦連結,體會聖人為病人而曾受苦的那份悲憫之心,及學習聖人的為他人而受苦的行逕。又,有的佛教徒會將自己的苦與佛菩薩連結,體會、學習佛菩薩為眾生的心胸,讓自己以不同於以往大都只一味地想到自身的苦的狹隘心境提昇,將自己的苦昇華,學習佛菩薩代眾生受苦,漸漸契入無我的心境,例如修習「自他交換法」來增長自己的慈悲與智慧或在念佛中體會佛菩薩的慈悲、智慧。

 

七種受苦的意義,都能讓病人產生面對苦的力量,但其中「為某人」、「為治癒」二者在面對死亡時最容易轉成強烈的死亡恐懼,臨床宗教師必須特別注意其後續病情變化時的靈性照顧。以上是臨床常見的受苦意義的類型,也看到了人們因為有了意義而接受苦、面對苦,正如法蘭克(Frankle)喜歡引用尼采所說的:「當你能參透為何時,就能迎向任何!」。

 

至於對於“受苦”佛法的觀點又是如何呢?留待後續再討論。

 

 

(請續閱blog「佛法療癒」中拙作受苦的佛法究竟義)

 

 

(摘自台灣臨床佛學協會會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