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官方調查眼中的“台灣固有佛教”


 


   作者:(日據)台北州在來佛教調查委員會


   譯者:釋慧岳


   刊載:中壢‧圓光禪寺的《圓光新誌》第46/民國887


 


解說


    本文原稱《台灣在來佛教》,是「台北州在來佛教調查委員會」所編寫的。原件是油印稿,由知名台灣文物收藏家楊蓮福先生收藏。譯文是根據楊先生提供之複印件翻譯的,為醒目起見,將原題目改為<日據時期官方調查者眼中的台灣固有佛教>。


    從文中提及法雲寺現任住職是妙果法師等事來看,本文完成於昭和八年(1893)之後,皇民化運動(1937)之前。作者寫完後,只以油印稿流通,並未正式出版!文中雖有一些訛誤,但仍反映當時調查者的識見與佛教清況,值得參考!


 


目次


一、緒言


二、固有佛教之沿革


三、在家佛教之沿革


四、出家佛教之經典教義


五、在家佛教之經典教義


六、出家佛教諸儀式及其信仰對象


七、家佛教諸儀式及其信仰對象


八、僧侶、齋友資格階級


九、佛教寺院、齋教齋堂之維持及其管理方法


十、結論


 


固有佛教之調查


一、緒言


    為方便於調查,而分固有佛教為出家佛教和在家佛教。出家佛教,如其字面般由出家僧侶住持之佛教;在家佛教,指的是俗語說的齋教。而齋教更分為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等三派。此等雖通稱為同一名稱齋教,其實各派不論歷史沿革也好,教理教儀也好,各各相異,以此而作各別項目地研究調查恐怕相當複雜。方便上仍以出家佛教、在家佛教二大項目分述之,以此概要便於對全體通盤地把握。


二、固有佛教之沿革


    台灣固有佛教和內地佛教同樣地是以釋尊為其起源,經由西天東土諸祖師傳來。……(中略一小段)


    漢人之佔據台灣,若遠從隋唐時代,近至荷蘭佔有台灣來看,大量移民是以從鄭氏時代起至清朝管轄期為定說。姑且不論隨著這些時代其移民數目之多少,面對異地的不安與無聊等,而尋求些什麼來安慰是理所當然的,於此情形下之鄉土信仰,將普遍地在此層面興盛。


    若依據台灣諸文獻記錄,澎湖島之將軍廟和媽祖廟是隋代之建設,台南之吳真人廟(西定坊新街)和小南天的土地公廟是荷蘭時代時創建。佛寺是鄭嘉矩時代草創,連氏的《台灣通史》中云:當是時東寧初達.制度漸完.延平郡王經.以承天之內.尚無業林.乃建彌陀寺於東安坊.延僧主之.伊能氏的《台灣文化誌》中云:現在在台南城內之彌陀寺相傳是鄭時草創,在赤山堡的赤山岩相傳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所建。若依據其它諸府縣誌,台南的觀音亭、嘉義的碧雲寺也是在鄭氏時代建設;然而僧侶於何時來台?前記連氏之通史中之彌陀寺有云:「延僧主之」,如此而言於鄭時已有僧侶。若查彌陀寺之開山,則開山祖師是出家人一峰.


    在《清朝野史大觀》中:「鄭成功據台灣自立.其時粵東有異僧.攜杖缽.航海詣(中略)鄭異之尊以國師待以優禮,僧亦坦然受之.僧性故高亢.遇同輩多倨傲.同輩以其為鄭所重也.亦優容之」,載有異僧之傳記。尚云,嘉義的碧雲寺,僧參徹開之。依之,可視為在鄭時已頗有僧侶的活動。不用說在其後的清朝,不久全島各地有寺廟的建立、僧侶的活動。


    台北州之寺廟係多於清時創設為主;又如劍潭寺傳是鄭氏觀音信仰的遺跡,與劍潭寺並稱之西雲岩寺是乾隆三十三年(西元1768)建置。萬華龍山寺是乾隆三年(西元1738)。水源地的寶藏岩寺亦稱乾隆年間建立。總之已有相當的僧侶駐錫,但無特別傑出者。


    直到領台前後,由於對岸福州鼓山寺往來的僧侶頻繁,現在分佈在全島各地的僧侶主要是當時來台僧侶的子孫。雖然台灣全島僧侶約三、四百,終究是分屬於全島五大寺院。所謂五大寺院,是台北觀音山凌雲禪寺、基隆靈泉寺、新竹法雲寺、台南開元寺、高雄超峰寺等。雖免不了多少有例外的,但此等幾乎全部是福州鼓山寺的末派。


    若從宗派別而觀之,則只有二宗派:臨濟宗和曹洞宗。雖然在朱一貴叛亂之前,台南有黃蘗寺,雖曾有此宗僧侶相當活躍之跡象,因為朱一貴叛亂之故,燒寺殺僧,殘餘者四散,現在幾乎無存!


    臨濟宗系所屬寺院是凌雲禪寺、靈泉寺、開元寺及超峰寺之四大寺院;但靈泉寺現在是屬於曹洞宗。新竹法雲寺是純粹曹洞宗系。今對此等之傳承調查:臨濟宗初祖是臨濟義玄、第十九代是碧峰性金禪師、第五十二代是勝華妙蓮雲地禪師。此等被稱為鼓山寺中興之祖。靈泉寺派,引此系統。然凌雲寺派(開元寺派完全和凌雲寺派同)和超峰寺派皆和靈泉寺同樣,依於五台峨嵋普陀山前寺的四十八字派詩。其派詩是:


        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證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紀祖宗


將此與五大寺院的住職合對,靈泉寺的現任住職沈德融和尚是相當於「宏」字,是從臨濟義玄起之第五十七代。凌雲禪寺現任住職沈本圓和尚是和台南開元寺的現任住職魏得圓和尚相同,相當於「印」字,是相當於從臨濟義玄起之第六十一代。新竹法雲寺派是以洞山良介為第一代,依第三十一代無明慧經而別稱為壽昌法派,第三十二代之鼓山元賢及第三十三代之溈霖道霈等是清代的傑出僧侶,是鼓山寺的住職。壽昌法派之派詩如下:


        慧元道大興  法界一鼎新  通天兼徹地  耀古復騰今


鼓山元賢相當於「元」字,溈霖道霈是相當於「道」字。法雲寺現任住職妙果和尚,相當於「騰」字,是洞山良介起之第四十九代。


    然鼓山寺古來稱為十方叢林,標榜著非子孫叢林。住職之位並不問臨濟、曹洞,若有碩德高僧,則慣例迎之。但為了避免一面倒,因此形成了剃派與法派制度。剃派是得度之師父的派別,法派是所繼承之法的師父的派別。大體上鼓山寺是,若得度的師父是臨濟宗,則其嗣法的師父必為曹洞宗;剃度的師父若是曹洞宗,其嗣法的師父必為臨濟宗。同一人引用了雙方的系統,引用直至今日。台灣法雲寺是純粹的曹洞宗。此外,四大寺中,無論那一寺均同於鼓山寺,住職得度是臨濟宗,則嗣法就是曹洞宗;又得度是曹洞宗,嗣法則為臨濟宗。現今雖亦有嗣內地臨濟宗之法者亦有嗣曹洞宗之法者,但大多數依然依古來之慣例。


三、在家佛教之沿革


    現存於台灣所謂的齋教,是否果真是佛教?雖然並不是沒有多少的疑問,但現在隨於一般常識,暫且稱之為在家佛教,以此略觀其沿革。


    齋教之中有此說,先天派是六祖在遭難中,行商之同時從事佈教時,莊懷讓、馬道一之人頗契六祖心印,遂以俗人之身份受衣缽,成了第七代之祖師。據此,先天派是齋教中最古者。若只限於吾人之研究而言,齋教中,龍華派是起於明代中葉,金幢派次之,先天派則是最近清朝時代興起之教派。


龍華派之開山祖稱為羅祖,明正統七年生,嘉靖六年殁,山東省為其發祥地,其初期之開教地是置於北京近郊,漸次南下,第二、三祖移至浙江省附近,明清時移至福建省,由此傳至台灣。羅祖最初出家時,事師於臨濟宗之無際明,僧名悟空真惠,若據五部經中的苦功悟道的話,則彼念佛八年,研究金剛經三年,諸方參學二年,合計十三年的苦心參學總算徹底大悟。


金幢派開山祖是王太虛,彼生存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至毅宗崇禎二年,起初為龍華派之教徒,為羅祖之女,即羅廣女之弟子,然未能滿足於所學,遂自行著作四十二部經典,獨自開創一分派,明末左右與龍華派相對立,於北京近郊開教。二祖董住世的時代時,和龍華派相同從北京遷至浙江省,明末清初傳至福建,滿清領台後,隨移民同時傳至台灣。


先天派是以達磨為開山祖,從六祖傳給南岳懷讓、馬祖道一,八祖是龍華派開祖羅祖,黃德輝稱為第九祖。然實際之開祖是黃九祖,他是江西省饒州府人,清康熙年間生,其生涯活躍於鄱陽縣。第十三祖徐和楊二人,在四川省建先天堂為宣教的中心道場,乾隆五十八年白蓮教的動亂後,移至國際都市上海的□觀亭。其後亦傳道於福建省、台灣省。


台灣在已往鄭時已有以在家持齋自守的風氣。《台灣府志》中傳云,明末進士張士都□耿精忠,據福建而叛亂,□□四方避難,後流寓於台灣,居於承天府東安坊,閉門未出,持齋自守,焚香煮茗,日以書自樂,飄然於世俗之外,老後避穀,惟食茶果三年,以九九高齡□。或有人以此因緣而傳來台灣的在家齋教。即以優婆塞、優婆夷身份生活的佛教,中國當初既已□,在印度也有有名的維摩居士,以此為例齋教非必定是由外傳來的。然而齋教到底約於何時傳來□《台灣通史》云:乾隆末年白蓮教作亂□延四省,用兵數載,詔毀天下齋堂,時郡治(台□樣仔林有龍華之派,聚徒授經乃改為培英書院□□志)


然而依據齋教徒自身的傳聞,則齋教的興盛、宣教台灣是在嘉慶以後,清朝禁制較弛,乃在嘉慶二年,福建省、興化府、仙遊縣的漢陽堂的廬並濤渡來台南,留錫八年其高延(譯者按:疑為「徒」之誤字)謝普爵創建德善堂於台南,與此之同時,一是堂派的蔡普榮來台中建立慎齋堂,以此為齋教傳來之始。幾乎與此相前後,金幢派蔡權渡來南創建了慎德堂,是為台灣金幢派的開山祖,直至咸豐十一年,先天派第十六祖黃昌成在台南建設報恩堂,李昌晋在嘉義以北宣教。《澎湖廳志》記載著光緒年間齋教風俗的現況:爾來奉佛者,倡說先天教,其教說由內地傳來,一時無智男婦惑之者眾。或有謂夫婦合□時,即分床而□,若一生斷慾可成就大羅金身。或男女雜處一堂誦經禮拜,而以兄弟姊妹互呼者。竊謂持齋奉佛其食用必省約,若於寡婦家持誦,藉以淨心絕慾,原非不可,然究四民之宜尚所非。以之可推知,光緒年間澎湖島盛行著先天派。


台北州則稍遲,《淡水廳志》之風俗典故中,載有同治年間之現況:有所謂的菜堂,男女雜居吃齋拜佛,然最盛於領台前後。


四、出家佛教之經典教義


    台灣佛教原屬於禪宗,雖宣揚正法眼藏實相無相的法門,以提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但明清的學者是提倡八宗兼學、禪淨兼修,於佛教修行方法論不以偏於一宗一派為善。認為依於眾生根機,依於種種法門修行,究竟是同樣的。故信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究極。行者是參禪、念佛,又持戒、持咒,不是非只依其一不可。如此台灣佛是不另外地依一定經典,相反地應可說是以一切佛教經論為所依。然而就台灣各寺院、齋堂及佛教相關書店,調查台灣佛教徒所依用最多的經典,可見到是以藏經為主,由內地移入為大部份。其他亦由上海方面流入,但大多數是由對岸鼓山寺及怡山長慶寺出版,又其藏版亦為最多。


    依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佛學書局讓受於鼓山寺經板而出版的目錄來看,不用說具備了經、律、論三藏,而應特別注意的一點是,歷代鼓山寺住職之著述。目錄云:鼓山諸祖著述之富,以永覺、道霈二師為最。永覺元賢及為霖道霈是鼓山寺諸住職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因此應可說從明末、清朝以及至現代其思想支配了佛教界。


    今若據《鼓山志》,永覺元賢是第六十三代住職,為霖道霈是第六十五代住職。二人不用說是師徒的關係,其後歷代的住職皆其子孫,於南洋、台灣等僧侶大致上亦為其子孫之末裔或其嗣法者。依據此應可知其人格、思想給與台灣影響。若據禪宗思想史,元賢是提倡禪、主張律、弘揚念佛、又是「儒釋併論」。又作《淨慈要語》奬勸念佛、放生……,為霖道霈若依據《鼓山志》中云:「禪教兼行、淨律並開」之語,可知其「兼行」。畢竟在清朝時代,如何地高僧,其知識也是以「兼行」為其佛教修行的法門,這也是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如清帝,特別是雍正帝,幾乎是強制性的發布了「敕天下立禪淨兼修規矩」,令天下的寺院實施之,這是最大的原因。


    台灣固有佛教亦復如是,一步也無法出此範疇,只有隨順於時代潮流,因此對於佛教教理「兼學」,於實踐修行「兼行」。所謂五家宗派「兼承」,是台灣固有佛教的實相。「兼學」猶如追二兔般,是一兔也得不到的。「兼行」成了「盲行」,「兼行」只流於形式罷了,真是令人慨歎!


五、在家佛教之經典教義


    若從齋教三派的沿革來看的話,金幢派及先天派都是從龍華派羅祖所出,雖然假如從羅祖是臨濟宗的法嗣者來看的話,以佛教經典為其所依經典是理所當然。但不論哪一派齋教均以佛教經典為所依,其各自別有正依經典。今列舉各派所依經典:


      (1)龍華派經典


         A.羅祖五部經           六冊


         B.補註開心法要         十六冊


         C.佛說明宗孝義經(偽經) 二卷


         D.龍華三會性命門教     一卷


         E.大乘正教辭儀         三卷


         其它


      (2)金幢派經典


         A.鑰匙經               六卷


         B.多羅經               九卷


         C.九蓮經               四卷


         D.十五件法寶           一卷


         E.五四派法寶           二卷


         F.五空還源             二卷


        G.皇極收員             三卷


        H.西來集(又云縣華寶懺) 三卷


        I.圓滿寶懺             八卷


        J.證明來路             一卷


        K.覧心鏡               一卷


        L.機理真言             一卷


        其它


      (3)先天派經典


        A.玉皇心印妙經         一卷


        B.破迷宗旨             一卷


        C.八字覺源             一卷


        D.日用三九表大梵王經   一卷


        其它


    此等齋教三派之所依經典,雖付以「經」之名稱,實際上並非印度傳來之佛說經典,大部份是其開山祖之撰述。尤其先天派的《玉皇心印妙經》是眾所皆知的道教經典,非佛教經典。由此等經典內容以窺見三派教義。龍華派經典中之《明宗孝義經》,如其名所示之「孝」、「義」,是將其分作二分、各九品而作說明。一分,述說對父母之報恩;另一分顯揚佛教,特別是齋教的教理。由此來看字義二字並非只頗具儒教性而已,所以龍華派有用儒教思想來理解佛教的傾向。再者,先天派是用《玉皇心印妙經》來讀誦他方佛教的《般若心經》,有用道教來理解佛教的傾向,不能說是純粹的佛教。金幢派位於此二派之間。三派不論哪一派都努力於儒、佛、道三教的調和,有了以三教原來共一家的教義。


六、出家佛教諸儀式及其信仰對象


    出家佛教之諸儀式通常雖有《禪門日誦》及《祝白清規》等書物,有時亦會有授戒會、水陸大齋等其他諸種臨時的儀式。今若依據《禪門日誦》,則在寺院有早晚的誦經,每月初一和十五則是「祝聖」,祈求現今天皇陛下萬歲,並皇后陛下萬歲、皇太子殿下千秋。


    又祈文武官僚祿位高陞、天下太平。清朝時代,地方長官參列此儀式並至心祈禱。此外載有(一)禮懺起止儀,(二)二時臨濟(疑為「齋」字)儀,(三)念佛起止儀,(四)七期念佛儀,(五)放生儀軌、葬式、法式等。此等葬式及法事等畢竟是特殊僧侶的業務,雖不用說,此非一般僧侶平常的業務,但現今寧可從其反面來說,終究僧侶也是人,需要衣食,所以因應信施之需求為其祈家運。又,引渡死者,也是調合法輪、食輪的運轉所必要的運作。特別是在本島人僧侶住持的寺廟,財政是全在管理人的手中,因為生活之故,無暇於佛理之學究;因為為人祈禱之故,無法引導眾生學佛。遂如道士般,變成以祈禱、引度死者為一種職業。這成了世俗所謂的香花僧。所以香花僧雖原來是出家僧,但因諸種關係,遂墮於世俗,雖未變成道士,但實質上已變成道士。此類香花僧的業務如下:


     1.開運冥途:為亡靈開幽冥之路,不令迷失。


     2.引魂:引亡靈歸家。


     3.送葬:送葬。


     4.弄鐃:弄鐃以慰亡靈。


     5.施餓鬼:施餓鬼種種之飲食。


     6.打眠床枷:死亡寢台之人,將其靈魂從寢台解放之儀


       式。


     7.開枉死城:橫死之人將永遠地被禁閉在枉死城,此為開


       放枉死城的儀式。


     8.索血盆:生產而死之人墮於血池之中,未能出離,此為


       將其救出的儀式。


     9.拜藥王:飲用過量藥物而死之人,為其拜藥王免除其


       罪。


    10.索水狀:橫死者中,特別是對於溺死之人,為免其成為


       水鬼而作的儀式。


以上是香花僧即在家帶妻的僧侶,其主要對死者所作的諸儀式(此種情形寧可稱為業務來得妥當)。出家僧侶只有引魂和送葬及施餓鬼等儀式。以上稱為凶事。


    尚有消災祈福儀式的吉事。信仰的對象即本尊,不用說是釋迦佛,又從兼修、兼行的立場來看的話,也可以是阿彌陀佛,也可以是觀音菩薩、清水菩薩、地藏菩薩,又定公古佛也不是不可。現今全島五百餘寺廟中,以觀音菩薩為本尊的有三百三十五個地方、清水祖師八十三間、釋迦一百零三間,以此可知其一班。


七、家佛教諸儀式及其信仰對象

    齋教三派之儀式,大體上與出家佛教的儀式大同小異。又,不用說,當然各自有特殊的儀式。特別是,如龍華派的「過公場」、「坐法船」等的特種儀式。其他因應世間性的儀式、葬式是不用說的。其他也有求平安、祈雨、造功德等的法要。對內亦舉行種種隆重的儀式,即信徒-齋友的皈依儀式、進級的儀式等。雖然依於各派會有多少的不同,但特別的是,對於成為齋友的儀式,各派共同地,均採取非公開性的秘傳主義。所以門外之人想要得知是極為困難的。在《清朝野史大觀》「白蓮教之支流」之題下有:「又有坐法船模姻緣諸名目,惟蹤跡秘密非在教者不得入觀」之文。由此來看的話,或許並不是指龍華派。


    接著調查齋教三派所信仰的對象即本尊。龍華派的齋堂在全島一百二十三堂中,以釋迦佛為本尊的有三十二堂,觀世音菩薩為本尊的有七十一堂,其開山祖幾乎都未奉祀在中殿,通常奉祀在後殿。然其本尊是釋迦佛或觀音菩薩。今若依《大乘正教科儀》,其中舉出了三寶祖師、阿彌陀佛、中天上聖大上老祖、無生老母以下的道教的神、佛、菩薩,到底哪一個才是本尊無可得知。但因為接著在《稟祖文》中有「大上無極聖祖,末劫降臨,捨身度眾,先天普能祖師」,所以其本尊是天上無極聖祖明矣,宜哉!


    無極聖祖無生父母正派分兩宗:


    1.王太虛老爺,董住世老爺,同一身妙二身法轉□,派號


      金堂。


    2.羅英祖姚文字師奉無生父母差遣下凡號龍華派。


所以金幢派也好,龍華派也好,均以無極聖祖為本尊。


    然而若依據《總督府備付寺廟台帳》的話,在全島金幢派所屬的二十四個齋堂中,以觀音菩薩為本尊的有十六堂、以釋迦佛為本尊的有二堂、以阿彌陀佛為本尊的有二堂、住世祖師二堂、彌勒佛二個地方。


    先天派所屬,在全島有二十一個齋堂。其中雖以觀音菩薩為本尊的有十八個、釋迦佛三個,但其本尊和其他二派相同,另有其它別本尊。今若據其《日用表》、《三九表》、《大梵王經》,其本尊是瑤池金母無極天尊則為至當。此等本尊,不論哪一派均取材於天地開闢說的無極、太極,以無極理體是無法做為本尊的,所以將無極理體,在事象上具體化以釋迦、觀音做為本尊,或通於釋迦、觀音,而禮拜各自的本尊此為三派共同的實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