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來是向前】
[德加尼亞]
禪修者有時會太專注在所緣上。「後退一步」就是放鬆,全面地觀、全景式、俯視地觀照,這是一種心態。
另外一個說法,「後退一步」就是當心看到了所緣,無論所緣是色法,還是名法,退後一步,覺知便可以看到所緣,以及知道所緣的心,即兼及能知的心和被知的東西。退後一步才能完整看到這兩者。
有時候心很專注在所緣上,其實是想把其他東西遮蔽掉,例如不想去注意思惟,只是鑽到所緣裡邊去。然而,退後一步的話,就等於是一個廣角鏡,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東西,思惟也包含在所緣裡面。
「後退一步」有兩層涵意:第一層涵意是調整精進的力度,即觀察所緣應該用多大的力量--其實向前一步就是用力、去專注,後退一步就是放鬆。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心看的角度會更大、更廣,可以同時觀照所緣及能知的心。
智慧的特質是它總是會抽離地、客觀地去觀察、去分辨;而貪執的特性則會參與到所緣裡,跳進去,去黏著、去執取。
我們觀察的時候往往會有貪和瞋在其中,貪和瞋的特性都是要進一步去抓住所緣。因此,貪和瞋才會繼續擴大、增強。如果是越來越鬆開的話,貪、瞋是不會增加的。所以貪和瞋有這種抓住所緣、不放下的傾向。
大家應該都有以下的經驗。在貪的時候,心會導向它喜歡的所緣,會重複地去思惟、去享受,去更深入地體驗這個貪的所緣。同樣地,瞋心也會反覆地跑到所緣上,譬如有時候經常會想起令自己生氣的事,不想去想也止不住,我們可以看到瞋的這種抓住所緣的傾向。再者,恐懼也是如此。
所有煩惱都會抓緊所緣,然後充份發揮煩惱的功能。至於智慧的特性,就是不參與,不攪和在所緣裡面,即使看到了、知道了、覺知了,它還是不會完全相信所緣,或者相信自己認知的東西,它會重複地去檢視審查是否正確,會帶著客觀的立場來觀察。所以,我不鼓勵大家修觀時太專注,只須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開放地覺知。
所謂禪修的進步,就是心的品質有所改變,這是自己能感受到的,不是由別人告訴你的。每個人都會自然知道、感受到自己的心的美善品質是否有增長。修行進步的指標,就是看心裡善法是否多了,煩惱是否少了。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禪修是「從所緣中退一步」】
Meditation is disengaging from the object
德加尼亞禪師:退一步是智慧的工作。只有智慧才能夠退開來,並再度用新的觀點去看:「噢,這就是當下的發生。」
當沒有智慧時,我們就像被反鎖了-我們某程度上被捲了進去、參與在其中,而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走出來。但是,當智慧回來時,我們就會退一步。
禪修就像向後走-無論甚麼走過來,我們都退後。
[德加尼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