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5.jpg

◊◊ 那智者親近智人急速地得到妙法,有如舌頭嚐到食物的味道 ◊◊

【065偈】
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
能速解達摩,如舌嚐湯味。

【註解】
有智慧的人,與智者親近的頃刻間,就能迅速的明了於微妙的正法(達摩)。有如那舌頭能及時辨別食物的味道。與前篇相比,本篇更令人欣賞。前篇以湯匙為譬喻,湯匙雖然接觸無數可口的食物,但卻無法識別食物的味道。有智慧的人,猶如舌頭接觸食物,馬上能識別食物的味道。

【從智者處獲益——來自巴德耶伽的三十名比丘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來自巴德耶伽的三十名比丘。
  
巴德耶伽城外的卡巴林岩洞,住著一夥三十人的攔路大盜,他們無惡不作危害鄉里。有一次,他們搶劫了一個商隊,發了一筆橫財。於是便到城裡找了三十名妓女,到岩洞中尋歡作樂,過後終於醉得不省人事。三十名妓女乘他們酒醉,帶走了他們所有的財物,連一件衣服也沒留給他們。
  
他們酒醒之後,光著身子,在林子裡尋找那些妓女。這時碰巧遇上佛陀,他們被佛陀的威儀所攝伏,頓時忘記他們赤條條一絲不掛,趕忙給佛陀下跪禮拜,恭敬的等候佛陀的指示。佛陀為他們開示了三皈五戒及一些基本的佛法,他們深受感動,表示願意出家,佛陀說了一聲“當來比丘”,他們的鬚髮眉毛盡數脫落。佛陀以神通變化出三十套袈裟和三十個乞缽,他們當下成了出家比丘。佛陀傳授了他們十三種淨行法及禪定修學法門,他們全都回到岩洞裡努力修行。
  
從此,卡巴林少了三十名大盜,多了三十名淨行比丘,給來往巴德耶伽城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過了一段時間,這三十名巴德耶伽城的比丘到祇陀園向佛陀匯報他們修行的成績,並再度的接受佛陀的指示。在他們離開席位之前,個個都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議論紛紛,這三十人原本是無惡不作的大盜,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證悟正覺,成就無上果位?
  
佛陀說:“比丘啊!這三十名比丘,已不是第一次犯罪了,在他們的前世,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當時他們接受了敦第拉(佛陀的前世,見敦第拉本生故事)大仙的的啟示後,很快的便覺悟於妙法,持戒修行。這一世他們雖然被前世惡業所迷惑,但是很快的,憑藉過去世的修行功德,坐在席位上,也能瞬時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啊!他們與我的接觸雖然非常短暫,但是憑藉他們過去世的修為,很快的便能理解於微妙殊勝的正法,證得無上聖果。”

注:十三淨事法,指出家人應遵守的十三種行法。共分為三類,即乞食四事、威儀四事及離煩惱五事。茲略述如次︰
  
乞食四事:一、住正戒,出家之人入聚落乞食,應攝身心,安住正戒。二、住正威儀,乞食時,應姿容端正,令人起敬信。三、住正命,應依佛制,乞以資身進德、離五種邪命之食。四、住正覺,應覺知身為苦本,甚可厭離,但為正道故,乞食以支撐身體,除去饑渴,不可多貪而妨礙道業。
  
威儀四事:一、依法,於道場中經行,或於聚落內乞食時,依法步行徐緩。二、依時,當念無常迅速,晝夜深自警悟。三、依處,欲求寂靜無為之樂,離憒鬧之處閒居,以思惟滅苦之本。四、依次,在大眾中,依戒臘而坐,不僭越。
  
離煩惱五事:一、離貪,已住正戒,當制五根,不生貪著。二、離嗔,以慈悲為本,忍受惡罵,如飲甘露,不生嗔恚。三、離取相,以智慧觀察己身及外物悉皆虛幻,不妄生執著。四、離粗獷,柔軟和順,成就清雅之德,不粗暴猛獷。五、離憍慢,謙敬卑下,不自恃有德。

【評論】
如舌嚐湯味。本篇以食物的味道來譬喻人類最基本的經驗。品嘗食物的味道是世界各地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因此佛陀以食物的味道作為譬喻,令各界信眾感同身受。在本篇裡,佛陀把智者比喻為舌頭。那舌頭與各種食物接觸,它充滿活力,它理解各種食物不同的味道;與那不知食物是什麼味道的湯匙相比,雖然它一生花在食物上,卻不知食物是什麼味道。智者猶如舌頭,一旦他與大智慧者接觸,他馬上曉得那聖賢的“味道”。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