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E5F23B-BB1D-4E80-ABE2-1E2751A8AA79.jpeg

Q

「鬆、緊是兩端

苦行、放逸是兩端

中道,可以說,取其中

生滅是兩端

有無是兩端

如何取其中

而說中道呢」

 

[楓林]2019/7/11

 


 

A

佛陀教的「中道」不是取兩極端的中間的意思。

 

我們從以下提到「中道」的經文來看⋯⋯

 

1《雜300》:(離斷常)

 佛告婆羅門: 

  「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2《雜301》:(離有無)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3《雜302》:(離自他所作、所受、離無因)

「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4《中阿含169》(離「求欲樂與求自身苦行」)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因此故說。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此何因說?有聖道八支,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5《中阿含204》(離「求欲樂與求自身苦行」)

「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6AN.3.157(離「求欲樂與求自身苦行」)

「比丘們!有這三種道,哪三種呢?粗道、燒盡道、中道。」

粗道:追求欲樂之道。

燒盡道:苦行之道。

中道:37道品。

 

 

綜上而言,針對修行方式而言,「八正道、37道品的中道」的修行方式是在破除執「欲樂」(放逸)或「苦行」的錯誤的修行方式(行為上的偏執)。

 

而以「緣起正見的中道」來離各種執兩邊的極端的觀念:斷常、有無、自他、欲樂.苦行,我們可以由此衍生至以「緣起正見」的中道來破除世間所有對立的兩極的概念:善惡、生滅、美醜、健康生病、富有貧窮、貴賤、生死⋯⋯(觀念上的偏執)。

 

佛陀教的「中道」不是取兩極端的中間的意思,尤其是「緣起中道」是在破除執取各種兩極觀念為實有的錯覺。

 

「緣起中道」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實踐?

 

例如:在工作上有人找麻煩或被上司責罵、在人際上明明自己沒有錯,卻偏偏有人找麻煩。反擊與忍氣吞聲是兩種不理想極端的回應方式。

 

「緣起中道」的化解方式則可以是:

1、外觀觀察他人的身心狀態、觀察外在的因緣,對方可能修養差、心情壞、個性偏差愛挑剔、最近剛好公司的業務緊急⋯⋯,所以對方的情緒不穩。

 

2內觀:外在境界出現時,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的身心覺知自己身心的狀態,而不是將心專注在讓我們生氣的對象或念頭裡的內容。

 

用功方法可以參考德加尼亞禪師的開示⋯⋯

 

關於滅瞋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223194136-%e9%97%9c%e6%96%bc%e6%bb%85%e7%9e%8b

 

熟能生巧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227947361-%e7%86%9f%e8%83%bd%e7%94%9f%e5%b7%a7

 

上述二者,又以「內觀」為殊勝,內觀用功得力能徹底的滅瞋。

 

 

[Hui-Yue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