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與 真實
[原作者: Venerable Sujiva,金如是 譯]
理解概念法(pabbatti)和究竟真實法(paramattha)的差別,對禪修者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引導心的方向,從概念法到究竟法。
概念法是那些想出的東西或者想法,是由心所創造的。它們以究竟法為基礎而建立,是世俗和主觀的真實。
相反的,究竟法是可以被直接察覺的現象,不假藉概念性思考、推理或者想像的過程。真實法,不依循於世俗的定義。但是,究竟法不一定只意味著絕對的究竟,絕對的究竟是指,唯一不變的無為狀態一涅槃。
雖然世俗或者概念性真實仍然是一種真實,無法完全廢除不用,在禪修期間,我們必須把它們擱置一旁,讓我們真的看見,如實地覺知事物。
概念化可用兩種模式出現︰
1.活躍的思考
活躍的思考是發生在用哲理來推究、規劃方案、計畫或幻想…等。當你這麼做,顯然會有許多假設、預想、想法或者幻想,你不能同時、直接地經歷它的性質。在內觀智慧能出現之前,你必須放棄這些。
2.「不自覺」的念頭
第二類的概念化更微細,在那個狀態下,人不會主動的去思考,至少並不出自意識。這些概念法的形成,習氣在心中根深柢固。這些也是心理過程的重要部分,受業因和業果的影響。雖然你不能完全地拋掉這些,仍然要以高度集中的純然覺知來超越這些,讓內觀智慧出現。
對禪修者有相關的概念法的例子是︰
1.文字概念法
單字是很多音節或聲音的生起,接連地逝去。
在一瞬間,那些文字不存在,只有聲音的出現和消逝,它是一種振動的形式,物質的特性。
同理,一首樂曲是由很多音符組成。這些基於文字來演奏聲音,努力向他人傳達我們的想法和經驗。現在它也是視覺的,因為它已經被投進寫下的文字。
聲音的概念法(話),可以是究竟法,如果他們指的是直接的真實現象,能夠來直接觀照。非究竟的概念法,是不能當下直指實相、究竟法。他們意味著其他概念和想法,它們本身並不真實的存在著。
因為文字的字串相連,開展更進一步的概念,它可以連結真實及不真實的概念。譬如︰文字「心」,它是一種真實的概念,因為它指的是心理現象,不需經過概念化,可以被直接觀照的現象。
文字「人」是不究竟概念法,因為它指的東西是沒經概念化,就不能直接經驗到的。某些文字有可能兩者兼是-譬如「patient」這個字,它可以指一個病人,或是容忍的心理狀態。
禪修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理解,(從過程中)你覺知到的經驗是什麼?
2.形式,形狀和距離
這些概念法構成平面和立體的空間世界。
如果你研究電視螢幕,畫面的構成是電子燈,從裡面的管,快速射出。他們出現消失太快了,你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心(緩慢)抓住的是顏色的的晃動,它形成了形狀,帶給我們想法。他們出現那麼迅速,以致於它們好像是同時發生的。
3.方向概念法
這些是事件的概念法,在方向、關係上相應到另一事件,例如:東、西、右、左、上、下、內、外、斜著、朝上、朝下。
4.時間概念法
時間概念是建立關於一再發生的想法,以及連續出現的物質及心理現象。
物質上,他們與光的明暗有關(如在白天或者夜晚),身體狀態(譬如老人或年輕人)等等。
精神上,他們牽涉到心理活動和功能,像睡眠時間、工作時間,等等。
雖然我們有作息時間、例行程序來引導我們的禪修,我們不必盲目地按表抄課。如果它不合適,是可以調整的。在群體中,如果對大家有好處,為了團體的福利,有時個人的利益必須被犧牲。
5.集體概念法
這些與團體或事物的聚集相應,例如一個班級,一場競賽,一輛汽車,一座城市,集體小參,禪坐共修…等等。
6.空間概念法
空間概念法指的是那些開放空間-如水井、山洞、洞和窗子。
7.相概念法
這些過禪修而獲得的觀想遍相,譬如學習者的心像、止禪的似相。很多幻覺和影像也在這一類。
8.人我
人們通常認為的我、你、他、她、人、狗、或者天人,實際上是不斷改變的身心過程。這些概念法,應該方便地使用在溝通中,但是當你執取它們為真實、究竟和絕對真實,那你就掉進衝突中,遲早要開始毀滅。
對毗婆舍那禪修,放棄概念法極具重要性,在證達「諸法無我」前,你千萬不要想有個「我」正在做走禪,只要有正念,如對行走的過程有正念。當觀照時,有些是可以作哲理性闡述。不過,這會掉進另一套概念法。
2.概念與究竟法的差異
[班迪達 尊者]
究竟法(paramattha)
巴利語 Paramattha 這個字由兩個部分所組成:parama(究竟的)和 attha(實法)。如果某事物是不真實的,那它就不能視為是究竟的。究竟的即是真實的。
究竟法(paramattha)有四類: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rūpa)、涅槃(nibbāna)。這四種稱為 paramattha,因為它們是真實的,各自具有獨特的性質。Paramattha也被定義作「依親身經驗了知的」(attapaccakkha)。
智慧的來源有兩類:讀書和親身體驗。透過自身經驗所獲得的智慧比依讀書而來的智慧更可靠。
概念與究竟法的差異
握緊拳頭時你實際體驗到什麼?若仔細觀察拳頭,你會體驗到緊,這是色法的特質之一。這時,也存在著能感知的心,這是心法。另外,也有一連串想要握拳的動機意欲,這也是心法。如果拳握得更用力,就會感到愈緊。第一個緊的感覺與第二個緊的感覺不同,第二個緊的感覺與第三個緊的感覺也不同。如果你非常仔細專注觀察,你會發現緊的感覺有種種變化。因為緊,你也會體驗到熱和不舒服。然後,會生起想要移除緊的感覺的欲望,這是心理現象。這時,你會決定:「我想張開手,釋放緊的感覺。」這個決定也是心理現象。當你實際張手,緊的感覺便立刻消除。觀察手的握緊、鬆開,你將透過親身體驗了知這些身體和心理現象。它們都是 paramattha,究竟法,因為你能夠真正經驗到它們。
要見到這些究竟法,很重要的是,必須在目標出現時,立刻加以觀察。否則,連其形狀(sanṭḥāna-paññatti)、形態(ākārapaññatti),你都觀察不到,更別說其中所包含的硬、緊、不舒服、熱等的究竟法。
在此,我想舉例來說明概念法(paññatti)與究竟法(paramattha)的差別。
在這間法堂前,有一排黑螞蟻。如果你站在很遠的地方,你會看不到它。如果你站得夠近,你會看到它像條黑線。「黑線」的名稱是一種稱為「名稱概念」(nāmapaññatti)的概念法,黑線的觀念是集合概念(samūha-paññatti)。線的形狀、外形是形狀概念(sanṭḥāna-paññatti)。如果更靠近觀察,你會看見個別的螞蟻一隻接著一隻。這時候,你不會認為它是一條黑色的實線。這時集合概念與形狀概念將消失不見。
[取自 佛陀的勇士們]
3.真實法 和 概念法
[德加尼亞禪師]
我們不是要完全排除概念法,因為心的認知功能是一看見東西馬上就有概念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智慧是同時明白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概念。況且這兩者同時都存在,不可能不要概念。
我們去觀照聽到聲音時,「聲音」是一個所緣,「聽」這個現象是一個所緣,這樣觀照是為了了解、明白聽的現象。不是說不想聽內容而把內容摒除掉,如果只是聲音,而把內容摒閉掉,這動機不正確。
我們怎樣知道自己的身體存在呢?因為身體的軀殼形狀的概念。在打坐的時候,如果心沒有在想這個軀殼的概念,比較專注於別的感覺或感受,沒有在想這個形狀,有時候就感覺好像沒有了軀殼。沒在想軀殼,所以沒有身體軀殼的想法、概念,但這不意味身體是真的不存在。
真實法跟概念法是重畳的,是在一起的。譬如打坐的時候去關注我們的手,其實我們是不能知道「手」的,我們只能知道很多不同的、感覺、感受、溫度等。「手」是概念,心能覺知到的感覺、感受是真實法。真實法跟概念法雖然是在一起的,但是它們是不同的。
因為有心的生起,我們才能知道感覺。心能夠知道的也就只有六種所緣,就是六根門直接的經驗。我們是沒有辦法知道手、沒辦法知道脚的。我們只能知道觸的感覺或一些感受。手、脚、頭,這些形狀、名相都是概念法。
我們是沒有辦法吃香蕉的,香蕉是不能吃的,那只是概念,我們吃的是甜的味道。我們只能知道它的味道,軟或硬,甜或不甜,這些直接的經驗。雞也不能吃,可以吃的是味道、是質感。味道是真實的,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可是香蕉、雞這些都是概念,概念是思想造出來的。
觀腹部的起伏時,其實腹部是概念、起伏也是概念,心能知道的只有動的感覺。有一個禪修者一直以為脚的感覺是在脚上的,其實脚的感覺在心。有一次他在經行的時候,感覺到脚的感覺在胸口,他說怎麼跑來這裡了,於是就把感覺帶回去脚上。其實,這是覺知到心,心知道這個感覺,所以是心的動念。當智慧越來越得到增長的時候,看法也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現在坐在這裡,能感受到身體,其實這個感受是身體的觸,體內有觸,體外也有觸,是六根中的觸。
色法主要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構成,四大元素各有各的性質,譬如硬、軟是地的性質,冷、熱、溫度是火的性質,我們要明白什麼是概念,什麼是真實法,但沒有必要把概念去除,知道那是概念就可以了。
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大的知慧,必須從小小的智慧開始。一點一點的金也是金,也很珍貴,小小的智慧加起來慢慢就會變成大智慧。什麼是概念法,什麼是真實法,像這樣簡單的佛法義理如果我們都不能明白的話,更大的智慧就不可能產生。
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定的理解生起之後,會從某個角度看到其實山並不是山,水並不是水。之後,當理解更成熟時,會有另外一層的體悟,其實山還是,水還是水。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
當我們越能學會去觀察實相而不是概念,心就越不會受苦
4.概念法
[阿姜舒淨]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228106790-%e6%a6%82%e5%bf%b5%e6%b3%95
5.假名安立與自在解脫(上)
[阿姜查]
假名安立與自在解脫(下)
[阿姜查]
6.阿毗達摩講要 上(9/56) 世俗諦(概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