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680.JPG

[阿姜念]

7-1-6
六、當下和實相

壹、當下

當下可以定義成:
1)身心的實相顯現而不與我們貪欲相應的一段時間。
2)以三心(明覺):精進、正念、正知觀照身心。

如果你想要體會「當下」的話,
1.三心的所緣必須是實相(非男、非女、無我)也就是以身心為所緣。
2.必須以四組念住為所緣。不同的所緣(基礎)不可混在一起修,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如果色身開始疼痛,不要變成觀照心知疼痛,只要坐的色身疼痛。「修身念住的時候,就只觀照色身」。
3.要以三心觀照所緣(精進、正念、正知)。
4.只有保持在當下時,才能見到身心;而且也只有在心不與貪欲相應時,身心才會顯現。因此我們不要去創造當下,創造當下的情形,例如:為了更容易觀照而走得很慢,或為了要見到身心生滅的現象而慢慢地移動手臂觀察,這些都不是當下。
5.真正當下的例子,如覺照(正念、正知)坐的色身,但心中可能還帶有一些煩惱,或許是隱藏著要見到坐的色身的貪欲,那時突然一聲雷聲,注意力從觀照坐的色身轉移到聽雷聲,很自然的馬上知道心在聽,這就是真正的當下(修慧當下)因為在那一剎那,心不與煩惱相應。

有兩種當下:思慧當下和修慧當下。思慧當下是一般修得好的情況,以思慧當下為前導才能引發修慧當下(實相般若),這就好像以兩根乾柴互相摩擦而生火一樣。

如果修行正確地保持在當下,就可以去除對五蘊的貪與瞋(喜歡與不喜歡),然後就會生起實相般若。

修慧當下是非常難以捉摸的,就像要在泥沼中用手捉泥鰍一樣。修慧當下是體驗到正在坐的是坐的色身而非「你」。也不是你知道是坐的色身-而是三心(yoki),而事實上連坐的色身都沒有,唯有實相。

實相是我們所指的坐的色身,坐的色身是無知無覺的,而心知所緣(坐的色身),心也是實相。世間只有兩種實相:一種是無知無覺的,而一種是靈靈覺覺的。

修慧當下之所以難以捉摸,是因為我們還有煩惱存在,這必須不斷地練習(保持在當下),要掌握得住修慧當下就像要閱讀之前要先學字母,直到你認識字母之後,才能認得單字。

即使是從坐姿變換到立姿都要保持在當下,否則煩惱就會趁機而入,能夠持續不斷保持在當下,就可遠離煩惱而引發修慧並破除無明。

問:修行者如何知道他保持在當下?
答:他要一直保持正念、正知,如果具足正念正知就是保持在當下,反過來說也成立:如果保持在當下必具足正念正知,修行者要持續保持在當下,如此就可以見到真相,這個真相就是苦及身心。

(正念正知事實上是一起配合在當下觀照身心的,這樣就可以斷除對「世間」五蘊的的貪和瞋)。

這種修法引導修行者見到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因此而破除妄執身心為「我」的邪見。

貳、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實相是宇宙中每一件事物自然的真實狀態,即是真相;但它是非男或女、非個人或靈魂,例如坐的色身是坐姿的實相。(事實上,了解了自然的真實狀態,其實它也不是坐的色身,它只是實相而已)。
宇宙不是如某些佛法所說的「實體的空」,只是自我或靈魂的空。

實相組成如下:
四種實相 五蘊
1)色法(無知無覺,世間法) a色
2)心所* b受
c想
d行
3)心王* e識
4)涅槃(心法)(出世間) 
*心法=2)心所+3)心王

實相的四個法都是現在法,如以下(下一段)所說現在法是自然的真實狀態--但我們一直都沒體會到。
2)前三者色法和心法,都是世間法,色身對修行而言這只是一個所緣--色身是無知覺的。心也是一個所緣:但心亦知心(心在看和心在聽等)。這是世間的範圍--仍在生死輪迴之中。

在出世間法的範圍,涅槃成為所緣。道心(道識)和果心(結果)是以涅槃為所緣,而能斷除煩惱的是道心。在世間的範圍正念正知是實相般若;在出世間的範圍,正念正知就變成了道心。(道心字面上是「道識」的意思,而實際是指道果或道智的意思-道心是第十四階智)。涅槃是出世間法,不屬於五蘊的範圍。

有兩種現在(paccupan):
1)現在法(Paccupanadhamma):身心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但由於煩惱蔽覆而使我們見不到(身心的生滅),只見到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們妄執為「我坐著」、「我站著」、「我很熱」等等。不管我們察覺與否,現在法總是存在著,這就是現在法-甚至於在家、沒有修行的時候。
2)當下(Paccupanarom):身心顯現而不與我們貪欲相應的特定一段時間-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們用現在法修行就會發展成為當下。三心配合在一起,將「我在坐」的妄執轉變成「坐的色身」-而這就是當下了。

要保持在當下必須以正念正知觀照目前的身心;心沒有煩惱的時候才能見到前三個實相。必須一直以身心為修行的所緣直到第十二階智(隨順智)以後才捨棄掉。自此以後涅槃成為道心和果心的所緣,才入於聖人或出世間的階位。

當下是正在觀照身或心,而所緣可以是善、惡或無記性-但必須是四念住的所緣之一。

心還有煩惱時才需要修毗婆奢那而只要有煩惱存在的地方就要修持或運用毗婆奢那來破除它。例如耳聞聲時煩惱會認為「我在聽」,而毗婆奢那提醒我們是「心在聽」因而消除煩惱。

參、問答

問:觀照當下的三心和把握到當下的三心-是相同的嗎?
答:「當下」的名稱是相同的,但觀照當下的三心(思慧)和把握到當下的三心「修慧」是不同的。修行者練習把握到當下,就如同他為了讀書而學習字母一樣。思慧就像學ABC等等,而修慧就像接下來的閱讀一樣。

問:修行者如何增進把握到當下的機會?
答:修行者如果有覺照力(rusuthua)〔譯者註:rusuthua是泰語,rusu是感覺,thua是身體,因此rusuthua亦可譯為身覺〕,他就不會聽到太多在他周遭的聲音-或者即使聽到也不會太強烈。覺照坐的色身的當下就空過或減少很多音聲。因此為了要增進把握住當下的機會,修行者就要提昇覺照力。

問:為了要見到某一種姿勢的色身是否要刻意採取那一種特定的姿勢呢?
答:修行者坐著不應該是為了要見到坐的色身,或走路為了要見到走的色身。所有的姿勢都是為了對治前一個姿勢的苦,然後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顯現時,就自然而然地見到了。

問:修行者保持在當下自然就具足戒、定、慧。為什麼?
答:修行者以實相般若照見坐的色身時,「粗顯的煩惱」(可以用戒律對治的煩惱)被降伏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戒;心的煩惱(五蓋)都暫時被消除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定;最後潛伏的煩惱(漏)也暫時消除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慧。因為實相般若可以引發正見-沒有一個「你」在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