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念]
7-2-3
三、修行檢討
壹、此修法與四聖諦的關係
1)苦諦: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姿勢見到苦,而所見到的苦是苦苦與行苦,這兩種苦可以讓我們體證苦諦(身心皆苦)。
2)集諦:貪愛是苦的因,清楚覺照坐的色身等等(保持在當下),實相般若就會生起,就可以破除「我」在坐的邪見。
3)滅諦:煩惱越減少,我們也就越接近滅苦(涅槃)。這有的是短暫的(彼分涅槃)* 如保持在當下;或恆常的-如圓覺者所證(斷惑涅槃)。
*彼分涅槃由「身-心-現在法」,開始斷除我見一直持續到隨順智時,「滅」(涅槃)才變成永恒的(見十六階智)。
如果斷除貪愛就止息了苦痛,因為貪愛是苦的因,因除果就除,而我們要體證四聖諦,就要靠道心(道識)的力量;道心可以斷除煩惱(見1.6.1節「實相」;及3.1節第十四階智)。
4)道諦:使念住於身體的各種姿勢,保持在當下,我們就是在修戒、定、慧,這就是八聖道或道諦,我們越能以智慧體証苦,就越能實踐八聖道。
貳、各種苦的四念住修法
苦苦(身體的疼痛、難過)
色身
行苦(正在變化或對治的疼痛,較苦苦更微細難見)
苦相(三法印)
身心
苦諦(純苦)
苦苦是一般的苦,像各種姿勢的疼痛,修行者要先觀照苦苦,因為苦苦隨時存在於四種姿勢,是很容易見到的。修行者了解苦苦以後他就知道身心由於苦苦的趨使而整天在改變姿勢。
行苦是由舊姿勢變到新姿勢時所殘留下來的苦。行苦也是為了維持色身整天所必須做的活動,諸如喘息、療飢、呼吸等等。
苦相是身心的特性,他們都存在共同的特性:無常、苦、無我。這些特性唯有透過實相般若才能夠體會到;體證三法印要成就第四階智-生滅隨觀智時才能體證。
苦諦是第一聖諦-苦的聖諦,苦諦即是身心,體證苦諦時;就體證全部的四聖諦了。
參、問題
1)染有「我」的煩惱是從何處進入的?
它是從心(受)而入的。心的感覺,例如覺得是「我」在坐,是自己在坐。這個修法是要體證,事實上是坐的色身。必須以精進、正念、正知的心去觀照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2)誰知是坐的色身﹖
三心(精進-正念-正知)知道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3)覺照四種姿勢的目的是什麼?
1.覺照各種姿勢並認知是各種色身(而非我),可以破除妄執「我」在站、在坐等等的邪見-由此而證得無我。
2.坐的色身感到疼痛時,我們就見到苦,苦迫使色身不得不改變姿勢的時候,這就是無常。無常意即我們無法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如果我們了解是坐的色身(無我),也自然了解其他兩個特性,苦和無常(以思慧了解)。
4)為什麼我們要從舊姿勢到新姿勢一直保持觀照疼痛呢?(例如,從坐的色身到站的色身。)
坐的色身痛時,修行者注意到坐的色身苦,改變到站的色身的時候,要一直觀照疼痛以便注意到站的色身還是苦,苦對治了之後,修行者可以發現改變到新姿勢只是要對治苦而已,這樣可以防止心與煩惱相應:討厭舊姿勢而喜歡新姿勢。因為我們知道舊姿勢或新姿勢當中本來就無「我」,只是坐的色身和站的色身而已,因此可以防止煩惱。修行者用這樣的如理作意觀照就可以體會到根本沒有那一種姿勢(立姿、行姿等)是快樂的。因此不斷重覆地用如理作意觀照姿勢的變換就可以體會到真理:四種姿勢當中所隱藏的苦諦。
5)為什麼我們用「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的名相呢?
因為每一個姿勢的色身都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個姿勢的色身也都不相同,坐姿是一個色身,站姿又是另一個色身等等,甚至知道坐的色身的心與知道站的色身的心也不相同,這是因為身心在每一剎那都不斷地生滅,而且從來沒有兩個相同的身心。這個知見可以幫助修行者看破妄執身心為「我」或自我的邪見。(見1.11節中的「堅實」)。
修行者可以對自己發問的問題:
1) 坐的色身是常還是無常?無常。
2) 我們怎麼知道是無常呢?因為苦常常迫使色身變動。
3)是什麼東西而造成苦的呢?因為有了身心
4) 心-是常還是無常?是無常。
5)我們怎麼知道是無常呢?心不能永遠安住於一個所緣上,妄想心會生起。
6) 心苦不苦?心是苦。
7)如何證明心是苦的呢?因為心不能安住於一個地方。身心一直是無常和苦的,因此它們是無我的,無法控制的,它們不是「我」。你體證到這一點時,就見到法了:你所見的法就是苦。並且可以導致體證苦諦。苦諦就是你只能暫時地對治身心的苦。身心迅速地生滅,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8)什麼是坐的色身?整個姿勢或我們坐的樣子就是坐的色身。
9)是什麼在觀照坐姿?不是「你」觀照坐姿,而是三心(精進-正念-正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