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20.JPG

[阿姜念]

7-4
第四篇 總結
「喬達摩大師,是什麼因、什麼緣;為什麼如來滅度後,聖教不能常存?又喬達摩大師,是什麼因、什麼緣,如來滅度聖教得以常存?」
「婆羅門,這是由於沒有實修;由於不多修行四念住,如來滅度後,聖教不能常存...」(相應部)

毗婆奢那修法包含七清淨、十六階智、三解脫門(導致涅槃的方式)、四念住等等。但以上這些真正關係到身念住的-特別是四個主要和次要的姿勢。其他念住的修法-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修法一樣,十六階智和七清淨也一樣,功德利益也是一樣的,只是改變其所緣而已。
但是以受、心、法為念住的修法其所緣較為複雜,受念住有九種受要觀照:苦受、樂受、捨受等等。心念住有十六心要觀照:善心、不善心、定心等等。法念住有五蘊、六根、五蓋等所緣。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為所緣修行就要更注意了。例如愛的受生起時,修行者就要了知這個受,但他可能因此變成執著這個受,這樣他就無法達到念住,因為念住必須透過中道來實踐。如果起了喜歡或不喜歡,修行者就無法行於中道。因此,修行之前要先了解這一點,否則修行就不會正確。
冷漠(捨)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們的心既不愛也不憎,這是不對的,這樣是令「捨念」生起;一切法無我(無法控制),因此不能這樣修。
某些修法說心是空的,因此以空為所緣,但每個心都有它的所緣,這個所緣是心生起的助緣,即使是出世間心仍然是以涅槃為所緣。
有許多心和所緣會導致喜歡或不喜歡,四念住的所緣可以斷除喜歡或不喜歡。但四念住的所緣也會導致煩惱,例如,你想要令心安住於坐的色身,這會產生貪(喜歡),如果你辦不到(這是很可能的-因為心是無常的),又會產生瞋(不喜歡)。
對四念住而言,最重要的是當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當下才能斷除貪瞋。當一個所緣出現時,修行者必須觀照這個所緣,直到他了解這個所緣的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這個所緣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麼他就可以體會到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非「我」、非自我。
修行者要記住這些重點:
1)修四念住和到達涅槃之道,是根據佛陀的教導。而修行者修行的成效取決於對四念住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賦,前生修持的助緣、耐心、毅力和獻身於滅苦工作的程度。
2)修四念住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於觀照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以改變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見-因而斷除無明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做正確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確的修行,就有正確的結果和智慧;正確的智慧生起的時候,你就可以體會到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緣(身和心)是非常重要的;正確地觀照所緣,將引發三心(精進、正念和正知)
三心=明覺=覺照=精進、正念、正知。而照見身心的實相是非你、非自我、無常和苦-在此之後你將體會到身心的過患和危險,而應捨棄,亦即應該體證智慧而斷除生死輪迴。
3)修行者應保持覺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離了當下。這能使他一再地回到當下。心的性質是變化多端的:有時是妄想心、有時是淫欲心、有時疑法的心、有時昏沈、有時煩躁、有時覺照力(明覺)弱。修行者必須設法常常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而且當他偏離當下時,不要煩躁-因為心是無法控制的(無我的)。修行者的任務是一直設法保持在當下-而實相(修慧當下)即會跟著顯現,這是需要毅力的。
4)如果你只用思考(默念)的方式去了解無常、苦、無我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因為你不是以實相般若體會真理。體會真理是在每一刻(當下)見到身心的三法印生起-這種真理(實相)源自於修行,可以由你自己證得的,而不是研究教理或聽經聞法所能實證的。
5)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是,修行者修錯了而自己不知道,例如,他走的時候只注意到腳步而不是注意整個走路的色身,他應該找善知識更正,直到他了解正確的理論(修法)為止。
6)滅除煩惱和止息苦痛的正確方法是修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一階-而最後要體證四聖諦,這可導致對身心(或五蘊)完全無執-必須經由四道來完成:入流道、一來道、不還道和阿羅漢道。
7)修四念住要有平衡的信和慧配合,如果你的信超過慧,你就無法判斷修得對或錯。如果你的慧超過信,會變成「過慢」而使你無法達到涅槃和止息苦痛。
8)對四念住修行有興趣的人(或即使是修奢摩他的人)必須了解修行的原則和正確的修法。如果一個人要實踐真正的佛法,必須以信和慧來完成-即如前所述的十六階智。如果修法錯誤將難以改變修行者的邪見,就像大象陷入泥沼,一旦陷入了就非常難以自拔。


來吧!現在我勸告你們:諸因緣法虛幻變易,但自精勤,取證道果。(佛陀最後遺言,長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