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23.JPG

自由之道 1/4
(解脫道)
[隆波帕默]

英譯者:Rachanee Pongprueksa
校對者:Hataitip Devakul
中譯者:當下即安

目錄
第一章 讓我們先聊聊
第二章 三學
第三章 戒的訓練
第四章 心的訓練
第五章 智慧的訓練
結尾語

核心綱要
戒的訓練
1 訓練戒的目的
2 戒的種類
2.1 善行戒律
2.2 禪修戒律(根律儀)
2.3 賢聖戒律
3 持戒的方法
4 學戒的結果

心的訓練
1 訓練心的目的
2 學習心有哪些內容
3 善心的屬性
3.1 善心所是所有善心的通性
3.2 節制身口不善業的善心所
3.3 無量心的善心所
3.4 四聖諦的實現
4 不善心的屬性
4.1 無明類
4.2 貪類
4.3 嗔類
4.4 昏沉睡眠類
4.5 懷疑類
4.6 修禪定的心的屬性和修內觀的心的屬性
4.6.1 心的品質
4.6.2禪定和內觀的不同
4.6.3 作者的觀點
4.7 學習心的方法
4.7.1 從經典上學習心
4.7.2 通過禪修學習心
4.7.3 兩種學習方法的對比
4.8 學習心的結果

智慧的訓練
1訓練智慧的目的
2 智慧的種類
2.1按品質分
2.2按來源分
3 獲得智慧的方法
3.1 智慧產生的因
3.2 覺知身體的訓練方法
3.3覺知心的訓練方法
4 覺知身心時注意禪定的層次
5 通過內觀禪修訓練心智慧的結果
5.1 區分身和心
5.2 觀察身心的生滅變化
5.3 清醒理解身心苦、非實體性的真相
5.4 對因緣法持心平等
5.5 獲得法眼
5.6 理解緣起法的後半部分
5.7 理解緣起法的前半部分
5.8 實現涅槃
5.9 像不沾水的蓮花那樣生活著
5.10 苦的止息

第一章 讓我們先聊聊
朋友,這本書將向你講述解脫之道,也就是自由之道。它是簡單的、愉悅的、導向涅槃,就展現在你眼前。這條路被無數人追尋,但直到佛陀才完全發現了它。如果我們學習佛陀教導戒心慧三學,我們就能很容易地跟隨他。跟隨這條聖道後不久,我們會感覺涅槃不只是一個希望。
在開始自由之道之前,我想邀請所有對佛法感興趣的朋友請轉變你們的觀念,從“禪修者”轉變為“學習者”。因為“禪修”這個詞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它使我們感覺我們應該為了得到一些特別的東西而做一些特別的事,然而“學習”則表明我們所應做的是學習真理,我們將得到的是知識。在佛教中學習真理就是學習我們自己,也就是名色(身心)。我們學習真理的方式,稱之為“三學”,也就是戒、心、慧,經由這三學,我們獲得佛教的核心知識,洞察聖諦。聖諦在於理解苦諦,也就是認識身和心的三本質:無常、苦、無我。一旦我們清楚地理解了苦諦,我們將根除苦因,也就是離苦得樂的貪愛;我們立即實現滅諦(涅槃)。理解苦諦,根除苦因,實現苦滅,建立聖道。
讓我們記得無論誰理解了聖道就是真正地從苦中解脫出來。

第二章 三學
洞察聖諦、明、正見是經由三學(或三種訓練)培養發展而來的。三學由戒、心、慧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戒、定、慧”,但需更正為:良好的舉止(戒)、心、慧。
戒的訓練是訓練心處於自然的狀態,遠離邪惡和粗重的煩惱,為進一步訓練打好基礎;心的訓練是為培養發展理解聖諦的智慧做好準備。在此階段,心必須是大善心,具有直覺的心理能力去看見一個現象的真相的,而且是自發地覺知和准確地憶起那個身心現象。這種心遠離障礙、中等的煩惱,它是堅定的、輕快的、柔韌的、熟練的、正直的,它如實地覺知一個現象。
智慧的訓練是訓練心獲得直覺性內觀智慧洞察聖道。內觀智慧消除微細的煩惱,也就是結,包括無明。唯有通過內觀禪修,心才能洞悉聖諦。它是理解苦諦(名色/身心)的過程。理解了苦諦,因而心就釋放了對名色的粘著。這樣,心永久地得以淨化,從諸多漏中和整個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佛教終極目標。

(1)請注意:三學都是心理精神的發展。前兩項是為內觀發展作準備,最後一項是為從苦和煩惱中覺悟解脫。
(2)三學分別制約、抑止、克服了粗重的、中等的和微細的煩惱。
(3)盡管三學的主題不同,但它們的核心是相同的、一致的。唯有穩定的正念才能使心能夠學習完這三學。缺少了正念,則不可能通過三學中任何一項。


第三章 戒的訓練
3.戒的訓練
3.1訓練戒的目的
訓練好身業、語業,是為正定的發展打好基礎的。

3.2戒的種類
戒有許多種,但我們可以簡易地把它分為如下三類:
(1)善行戒律
(2)禪修戒律(根律儀)
(3)賢聖戒律
3.2.1善行戒律
阻止身惡業語惡業的戒有五戒、八戒、十戒、227戒。對於制約身體和語言的不善業,這些戒是肯定的有效的解決方法。持戒者在社會上過著一種平靜祥和的生活,遠離混亂。對於禪修者來說,持這些戒是非常必要的。至少他們應該下定決心持守五戒:不殺害人和動物;不傷害和暴力侵佔他人的財產;不傷害或暴力侵佔他人所愛和有高價值的東西,比如不傷害和侵佔他人的配偶和孩子;不說謊、不說黑話、粗話、無益語;不飲酒,飲酒會導致分心混亂和渾濁沒頭腦。
3.2.2禪修戒律
這是根律儀戒律,是善行戒律的進一步發展。它產生於正念,防護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被煩惱侵佔。比如,當一個人看見一只錢包從一位男士的口袋中掉下來,對錢包生起貪求,正念憶起了這貪求心,結果,貪求心沒有佔據他的心,心保持了平常的平靜和堅定,具有正念的這個人於是叫錢包的主人去撿起錢包,結果雙方都快樂。另一種情形,當一個人被挨罵了,很生氣,如果正念憶起生氣,心就不會誇大生氣的程度,它會保持如常的平靜和堅定,不會吵架,不會惡口等。根律儀是發展正念的一個有效的工具,不僅是道德規則,而且也是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有助於發展內觀智慧。因此,它是禪修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持守的戒律。
3.2.3賢聖律儀
賢聖律儀是根律儀的進一步發展。它是自動自發的制約,賢聖者不需刻意地持守。這是因為從須陀洹果到阿那含果的賢聖者不需擔心他們的戒,不需一條一條地去核計,而是有法作為工具維持他們的心在平常的狀態,也就是說,有了正念、正定、智慧。他們不會被粗重的煩惱征服而可能破壞善行戒律。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他們的心已從所有漏中解脫出來;煩惱無法再佔據他們的心,因而不必要修習任何法來使他們的心遠離煩惱。

3.3持戒的方法
普通人通過抑制和約束來持守戒律,遠離邪惡,但作為一位禪修者應該以正念和智慧來持戒。當眼睛看到色、耳朵聽到聲、鼻子聞到香、舌頭嚐到味、身體碰到觸、意根覺知到法塵時,如果愉悅感生起,正念應該憶起那感受;如果嗔恨生起,正念應該同樣地憶起那感受;如果是中性的,正念也應該憶起那感受。憶起是正念的一個功能。無論何時,如果有正念,未生起之惡心不會生起,已生之惡心將消失,未生之善心將生起,已生之善心將更容易生起。覺知一個現象時如果帶著正知和內觀就會更好。愉悅、嗔恨或中性的感受是暫時的或外在的,它不時自動形成,不受控制。它生起、存在片刻,接著消失。內觀洞察到這種真相,這是智慧的功能。

3.4學戒的結果
學戒有如下幾個明顯的結果:
(1)一個人能平和地生活在社會上,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在社會上將受他人尊重。
(2)心處於平常狀態,不會被粗重的煩惱所征服, 備朝正定和智慧進一步發展。
(3)它本身就是內觀禪修
(4)心會越來越有力量,潛在的煩惱將漸漸變弱,因為粗重的煩惱是不滿意等。總而言之,持守戒律能暫時地讓心遠離煩惱,但帶著正念正知地持守戒律本身是內觀禪修,它導向將來煩惱的根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