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24.jpg

覺悟之路Ⅱ

隆波帕默

9.6 為什麼要如實覺知一個現象,是因為我們需知道現象的真相。我們不需要改變或控制現象。這在9.3和9.4節已解釋不如實覺知的後果。無明導致貪愛,貪愛導致苦。如果無明克服了,貪愛和苦就無法再次生起了。

 

9.7 試圖干預覺知現象會導致更多的無明。比如,當煩惱生起時,如分心(掉舉),一位禪修者通過默念“分心”、“分心”試圖來去除它,分心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重的默念打斷了念頭之流,那是分心的根源)。這樣,禪修者也許會有一個錯誤的知見以為煩惱可以控制,或者心是“我”因為它受“我”控制。他練習得越多,就會越熟練地通過盯著或默念來克服煩惱。無明就將漸漸累積,我慢和自我將增長。心就沒有機會認識到:任何一法隨著因而生起,也隨著因的止息而止息。相反,他也許會相信由於他如此精熟地修習“內觀”他能夠按照他的願望止息任何一法。

 

9.8 根據凡夫的天性,不善心不時地生起,善心很少生起。比如,通常一個人迷失不覺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個小時(當被無明掌控了時)。然後,他記起剛才迷失了。當他迷失的那刻,心是不善的;當正念憶起的那刻,迷失自動消失了,心就已經變為善的狀態了。(一旦正念/覺知生起時,不善心自動消失。一旦正念/覺知生起時,不善心不存在,不需捨棄。一個人要捨棄的是他的潛在的隨眠煩惱或者深藏於心的煩惱。因此,我們的任務是覺知它,不是捨棄它。因為具足正念的那一刻,就沒有煩惱讓我們來捨棄。甚至痛苦也不需捨棄。此因生,故彼痛苦生;此因滅,故彼痛苦滅。我們的任務只是覺知痛苦。)修念處禪的禪修者的一個弱點就是他們不能清楚地理解正念的原理。因而,他們的心眨眼間轉為不善心,之後,覺知閃現了,他們也許會無知地責備過去:“哦,不!我迷失了一小時,我怎麼能修好禪法呢?”或者,他們的心擔憂未來:“我怎樣才能避免不像剛才那樣迷失?”試圖做些什麼,來代替自然地覺知目標,漸漸地,就釀成大錯。

 

9.9 如果憶起到達純淨的、完美的、極致的階段就稱之為“積極主動憶起”。在這個階段心如實覺知當前的目標,沒有添加任何東西。請看如下的例子:(1)不添加目的性的思考,去思考現象,如“這是身,這是心,這個名是做這個動作,這是果,這是因,這是無常,這是苦,這不是我,這是不純淨,這是積極知道。”(2)不添加目的性的覺知,一丁點都不添加。

 

9.10 意願、目的、貪欲是導致意業或身業等產生的原因,是意業或身業等增長的食物。帶著意願、目的、貪欲去覺知,無論是覺知目標(所緣),還是覺知心,都會導致意業或身業等的產生,而這種意業或身業等卻被稱之為“修行”或“禪修”。
 隱藏在目的的背後的真相是貪,是想使得“我們身心”永遠離苦得樂的貪欲。
 貪欲的背後是無明,特別是(1)對苦諦的無明,也就是說,不知道“名色是無常、苦、無我的,而是世俗的財富”的無明,這個觀點導致了離苦得樂的貪欲的產生;(2)對苦集(苦之因)的無明,也就是對有、生、死產生的原因的無明:通過尋求感官娛樂、強迫身心、避免接觸目標等來避苦求樂的奮力掙扎,是有、生、死產生的原因。許多禪修者緊緊粘著心,因而,他們貪求“讓心離苦”,總是不斷地追求佛法,他們沒有意識到追求佛法是一種因緣善法或苦行,和因緣不善法或不斷追求感官娛樂一樣,同樣基於無明。
 這些因緣法隱藏覆蓋了純淨的自然真理,那就是空無自性的涅槃。因緣法遮蓋真理使得禪修者不能洞徹涅槃,非善因完全蒙蔽了行者的雙眼。

 

9.11 “積極地憶起”從智慧中產生,表現在不同程度上:(1)心有智慧地覺知兩個極端:被煩惱染污的心去尋求外在的目標;緊盯著自己身心的心。(2)當六識通過六根接觸六塵時,心有智慧地覺知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3)最重要的是,心有智慧地理解這個真理:所有現象(目標)是變化的,無論幸福或痛苦,好或壞。因而,心從愛此恨彼的兩個極端中走出來,走向中道,對所有目標生起中捨心,從而到達“積極知道”的階段。無論什麼出現了,心會積極地去覺知,因為它已獲得了行捨智,已了知所有因緣法是變化的真理。

 

9.12 不帶目的地覺知一個目標,但能正念於其究竟真實法;不帶目的地覺知心,但能正念於心。這樣,心能夠如實地覺知所有目標和心。最終,內觀智走向成熟,心將領悟苦諦或五蘊的真理。最初,它將理解“五蘊非我,我非五蘊,沒有我存在於五蘊或別的東西中。”的真理。這是基礎的智慧,是初果(須陀洹果)的智慧。


接著,隨著覺知身和心的正念的進一步發展,內觀智慧更進一步理解“當貪愛色、聲、香、味、觸(一個感官愉悅的目標),甚至貪愛思維一個感官愉悅的目標時,心理的苦就產生了。當心沒有貪愛,內在就平和了。”這就是中等的內觀智慧,獲得中等內觀智慧的人滿足於心的平靜。他們認為:平靜的、沒有煩惱和貪愛的心是生死輪回大海中滅苦的一個點或島嶼。因而,心終止了搖擺和掙扎,從追求感官愉悅的目標中出離,到達正定。心是堅定的、顯突的,不再四處張望。這是不還果(阿那含果)位的內觀智慧。


通過平穩的練習,內觀智慧更加敏銳發展,直到五根真正地圓滿。“直覺性的內觀智洞徹苦”,瞬間閃亮,它領悟到“覺知的心它本身也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也從屬於三本質,因而,它根本不是安全島。”那些信根強的人將認識到心的無常;那些定根強的人認識到苦;那些慧根強的人認識到無我。心立即捨棄覺知的心,使之歸於自然,因為它已經獲得純淨的內觀智。禪修者明了心本身實質上就是苦,心不再是一個好的、神奇的東西,如他以前感覺和珍惜地那樣。


這種內觀智慧洞徹苦諦,自動根除苦因;突然,一種浩瀚無邊的自然的狀態呈現在眼前,它是純淨的、平靜的、遠離煩惱和五蘊、空無自性和無因緣法。這就是苦的滅盡,涅槃。


 同時,我們將一顆純淨的心和涅槃兩相對照得知:它們是不同的屬性的法。一顆純淨的心是知道者(觀察者),知道者(觀察者)的自然屬性是無我的、無形的、無邊無際的,但是仍然屬於生滅法;相反,涅槃的自然屬性也是純淨的、無我的、無形的、無邊無際的、是覺知的對象,不為任何人所有,但不屬於生滅法。

 

9.13 經由內觀洞察身心實相後,積極的知道者(觀察者)得到發展,心漸漸處在中道上了,對身心現象持中捨心。結果,它捨棄了對身心的執著,滅盡了苦,如佛陀對巴赫亞所說的那樣:


巴赫亞,你應當學習如此觀察:
無論何時你看到什麼,看只是看,聽只是聽,
覺知只是覺知,認知只是認知,
那一刻,“你”不存在。

無論何時都沒有“你”,
那一刻,“你”既不在此界,
也不在彼界,不在任何一界。
那就是苦的止息。
(巴赫亞經/三藏25/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