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學習坐久一點和學習立禪是很重要的。在這裡,我沒有看到人站著,我看到人們坐在地板上或坐在椅子上。試著修「立禪」一會兒,如果你怕摔倒,試著把手放在欄杆或桌子上,以便讓你保持平衡。有時修「立禪」是非常好的,儘可能的站著,然後經行,當你經行時,也要非常有正念的走。從「想要經行」開始,當你站很久時,你的身體想要改變姿勢,你想要移動,你的意圖非常強。你無法再站,你不想再站,感受那想要移動的心。有時你覺得:你的身體好像在移動,雖然你的腳並沒有移動。你覺得:好像你的身體在拉扯,有東西在拉扯,你的身心可以感受到那股力量。你的心一想移動,你的身體會立即行動,想要移動的那個部位變得非常不同,全部的神經和肌肉立即準備移動。你覺得血管、神經和肌肉變得緊繃,當你察覺時,你會放鬆。過了一會兒,想要移動的慾望再度生起,而你知道這種慾望又生起,你蠢蠢欲動,幾次之後,你真的決定變換姿勢。
當你移動時,慢慢的移動,並且觀察你的感受、感覺、緊繃,你覺得你的肌肉在變化,專注於感受而非形狀。你說:「走,走,走」,對初學者而言,沒問題。你們不是初學者,而是有經驗的禪修者,但是我想回到初學者的階段。行禪時,當你說:「左,右,左,右」時,這只是語詞,你稱「右」,你稱「左」,它只是一個名稱,而你也知道腳的形狀,這腳往前移,伸出,再往前移,對一個初學者而言,沒問題。過了一會兒,不再專注於腳的形狀和名稱,而是專注於你移動時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是禪修的所緣境。你的肌肉感覺如何?你的心裡有何感受?當你非常有正念的去移動身體時,你會發現:你只「想」一下,而你需要整個身體的配合。如果你的身心無法配合,你甚至不能移動一英寸。例如,你站在那裡,你已經決定移動,結果如何?你把重心移到另一隻腳,這隻腳必須負荷整個體重,並且你能感覺到這兩隻腳之間的合作。移動雙腳並非簡單的動作,它的過程非常複雜,要有興趣,做任何事都不要急。行禪時,當你只移動一步,你所應做的是觀察你的身體的動作,興緻盎然的去觀察,結果如何?如果你這麼做,你會很感興趣,由於有興趣,你的心變得平靜和專注。因為專注,有定力,你感到有更多的精力。有時,有喜樂的感覺,因為喜樂非常接近「感興趣」。如果你沒有興趣,你不會有喜樂。Pīti 也可以翻譯為興趣,因此,要非常有興趣。如果我想要移動,結果如何?觀察你整個身心的變化,包括移動前的身心變化。假如你從這裡走到那裡,慢慢的走,你可以非常專注的走,定力可能變得非常強。有人說:行禪不好,因為無法培養定。或許這個人對行禪沒有興趣。如果你對行禪深感興趣,行禪時,你可以培養非常強的定。
佛陀說:「你從行禪中所培養的定力,比你從坐禪中所培養的定力要強得多。」(增支部.第30經,AN iii.30)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行禪時,如果你的心能跟著每一個動作,你的「覺知」會更強、更清楚。 當你改變姿勢時,或當你聽、看時,試著儘可能觀察整個過程,不要去想。在整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先有「作意、決定、願望、想要」在你心中生起,你想要移動,想要看,想要聽,想要喝水。有時,你正在打坐,你感覺非常渴,你想要喝水,這個願望非常強。有時你看見一杯水,你想「能喝一杯水真好!」。有時,你正在打坐,你感到身體某處在發癢,你想要抓。在你抓之前,你能觀察到想要抓的欲望,一旦你已經決定移動你的手,在你抓之前,你可以感受到手將要移動的力量,和手在你心中的影像。你也可以觀想你的手在移動,事實上,你的手並未移動,要能「覺知」這些過程。慢慢的移動你的手,抓癢,然後慢慢的把你的手放回原處,並且繼續禪修。現在我所開示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然而要做簡單的事並不容易,我們把事情弄得越來越複雜。禪修是非常簡單的,你願意變得單純(簡單)嗎?
現在,我給你們機會去問問題。當我談到意識和物體時,實際上是名色分別智(Nāma-rūpa-pariccheda- ñāṇa), 即第一觀智。在修名色分別智的過程中,沒有名字,沒有形狀,只有感覺和意識。你知道有一種「感覺」和覺知的「意識」。感覺是自然的,是自然現象;而意識也是自然的現象。
這意識不是生命體,你無法創造它,它由某些因緣而產生。當你能清楚辨別名法與色法時,這是第一觀智。我會一再的談論前四個觀智,使你們能清楚的了解,我不想有所遺漏。除了前四個觀智,其餘的觀智則十分簡單,其中前四個觀智是最重要的。知道所緣境(色法)和心(名法)的變化,視它們為自然現象,這是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問與答: 佛陀談論有關行禪時說道:「行禪可以培養定力,這種定力是非常強的」,因為你一直在動,你需要更多的專注力去跟著所緣境、去觀察每一個動作。當某件東西固定在某處時,要觀察它是容易的;當所緣境不斷改變和移動時,你必須更加努力,花更多精力來觀察它的變化,一旦你擁有精進力,而且已經培養正念時,你再去打坐,這時你會發現:打坐是相當簡單和容易的。
如果你身體力行,你會發現為何如此。如果你有地方可以行禪,只要有「能走十步的地方」即可,因為每走一步都需要很長的時間。要興緻盎然的去行禪,然後再去打坐,很有正念的坐禪,看看結果如何。你會變得更平靜、平和,更有正念。我建議:先行禪,然後坐禪,你會發現兩者間的不同。對初學者而言,兩者都非常重要。當你的定力更深時,過了一段時間,你可以坐禪兩小時,行禪一小時。之後,你可以坐三個鐘頭,行禪一個鐘頭,只是為了讓你的身體運動一下,而你可以獲得更深的定力。問與答: 在《念處經》裡,有一段經文提到行禪,如果你能找到那段經文的注釋,這些注釋有更詳細的解說。問與答: 身體的感覺,事實上是皮膚、肌肉的受覺,無論你身體有任何感受,你能感受到是因為身體有受覺。其他五根亦然,眼睛對光和顏色很敏感;耳朵對聲音很敏感;鼻子對氣味很敏感;舌頭對味覺很敏感;身體對冷熱、軟硬、運動、震動、緊張很敏感。問與答︰ 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指你能覺知痛苦,不只是苦,包括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捨受)。我要說的是:你看著疼痛,不再稱名。剛開始,你可以稱名;過了一段時間,你不再稱名,你看著疼痛,看它是苦、樂,抑或不苦不樂。觀察疼痛是受念處,此時只有身體的感受,無須稱名。
問與答:有三種受,我們的身體可以感受這三種受:苦、樂和不苦不樂(捨受)。通常有某種輕微的痛在我們身體內,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當我們很專注時,我們可以感受到;當不再有疼痛時,你感到非常輕鬆。有時,在禪修時,你感到如此平和、平靜、輕鬆,所有的疼痛都消失了,這是樂受;有時是捨受,既不苦也不樂。就眼睛而言,眼睛沒有苦受和樂受,只有捨受。鼻子亦然,當你的鼻子接觸到氣味時,你的鼻子不會疼痛,只知道氣味,因此沒有苦受和樂受。當你聞到可怕的氣味時,你的身心會有所反應,這是另一個過程。我有一個朋友在發生意外事故後,他再也無法聞任何氣味。他在一個氣味非常不好的地方工作,但是他沒有反應。
問與答:你覺得另一條腿比較重(weight)嗎?當你把腳提起時,你指的是重(Heaviness)嗎?因為有地心引力,你必須克服阻力,你必須努力的把腳提起來。我們是如此的習慣於移動,以致於我們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氣去移動身體?舉個例子,很久以前,我和朋友們同意安排一個禪修期,在那裡,其中一人可以禪修一個月,毋需做任何事情,我們只需把缽放在門口,然後關起門來打坐。有位僧侶會把缽拿走,放進食物,並且把水壺裝滿,洗淨所有餐具後,帶回來,把缽放回原處。當要用餐時,我們打開門,把缽拿進來吃,沒有人會來打擾我們,我們如此禪修了很久。我們禪坐好幾個鐘頭後,再到外頭運動,只走幾分鐘,是為了伸伸腿,然後回來繼續禪修。眼睛閉著,整個身體放鬆,過了一段時間,甚至張開眼睛也是困難的,要張開眼瞼是那麼的費力,你需要如此多的精力去張開你的眼睛。當我們開始交談時,你需要許多能量,僅僅為了交談而已。問與答: 剛開始,如果你禪修了好幾個月,而你又開始「想」,你會發現:去想並不容易。這只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我們不斷的禪修。當我在緬甸時,我曾獨居至少四個月,當我外出時,剛開始有點困難,因為我不要去想,「想」不是必要的。當你必須說話時,你確知你要說什麼,而不會不知所云,你簡單扼要的說。當你想要說話時,你知道你想要說甚麼,要非常清楚的說。此外,在我們禪修前,我們強烈執取某些名稱、觀念和社團;在你禪修後,你知道這些只是「假名」,對它們不再有強烈的執著,而你也知道它們存在的意義。
你以正確的、相同的方式來詮釋它們,你適當的使用它而不會過度執著,沒有被概念、觀念和名稱所束縛。概念、觀念、名稱如牢獄一般,他們有用處,但是如牢獄一般會束縛我們。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心解脫」,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它的極限。它對我們的生存是重要的,如果我們不以正確的方式詮釋事物,我們將無法生存。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詮釋事物,特別是在森林裡,當你聽到某種聲音,如果你不知道那是老虎的吼叫聲,無法正確的詮釋這聲音,你可能會被老虎吃掉。當你聽到老虎的聲音,你應該立刻關上門,如果門仍然開著,你將遇到麻煩。以正確的方式詮釋事物是有用的,當你想要超越世俗諦時,你必須把這些全部放下。問與答: 我不贊成初學者這麼做,最好能循序漸進。如果你突然要一個人住在山洞裡,或待在一個小房間裡,不要出來,你帶食物給他,你要他在那裡待四個月,那個人會發瘋的。我們總是想要逃避現實,我們不能面對自己的心,我們的心錯綜複雜,各種記憶、情感、感覺和慾望等充滿心中,如果你突然把自己關起來四個月,是會崩潰的。要循序漸進,要面對自己並不容易,如果你已經學會獨處,檢視自己的心,並學習放下,對外在的事物不要有反應,這樣你可以培養非常深的定力和觀智。
問與答:如果你只觀察一個目標,務必覺知所緣境的變化,不要曲解任何事物,其他的所緣境會一一出現。如果你有正念,老實修行,其他的所緣境會自然出現。無論有任何困難,如果你能覺知那個困難,你會想:「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務必了解你的問題,並且把它放下。如果你能放下,你的心會再度平靜下來,過了一段時間,你會知道該怎麼辦,無需思考,你便知道怎麼辦。許多人跟我師父學禪修,他們經常來問問題,一個問題接著一個的問。我師父非常有耐心,非常仁慈,他回答每個問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說:「要有正念,有了正念,你會找到你自己的答案。」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他已經去世,誰來回答那些問題?我師父是Dhammanandiya禪師。問與答: 當你的正念很強時,你的心有時不能「想」,尤其是當你已培養定力和觀智時,雖然你試著把心轉到另一個目標,但是你的心不會去那裡,它會回來﹗這時該如何?暫時不管它,停留在那裡一會兒,當你準備好要觀察其他目標時,再去觀察。
當沒有心理準備時,不要勉強去觀察其他目標。這有點像是催眠狀態,當你處於催眠狀態時,不要急著醒來。這是一種定,因此,不要著急,慢慢的轉變所緣境。修毗婆舍那禪,你也可以非常專注,當你非常專注時,不要立刻轉移觀察的目標,慢慢來,幾分鐘便夠了,先讓你的心準備好,然後再觀察其他的所緣境。 「想」是一種負擔,如果你的心非常平靜、平和,如果沒有念頭生起,沒有浮躁不安,保持原狀即可。離開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