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819152-4924176.jpg

第二章  覺 知 指 南

發掘覺性,

平靜將會自然地升起,

因為它一直就在那兒。

這種升起的平靜沒有黏著,

沒有貪、嗔、癡。

          —— 隆波田                          

第一節 導   論

我所說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並不特別屬於某一宗教,不論佛教、婆羅門教或基督教,也不專屬任何國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任何人證悟了它,就擁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論教派。

悟了,你無法阻止他人修習它。

悟了,你無法摧毀它,因為它不可摧。

你無法阻止他人證悟它,因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無法摧毀它,因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說:“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涅槃(一切煩惱與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哪兒?

你可曾見過心?

若不曾見過它,你應該修行直到瞭解心是什麼為止。

地獄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樂。當它消失時,我們便在天堂裏。每當瞋心生起時,我們又回到地獄。就算現在我們在天堂,沒掉進地獄,如不知道出路,還是等於在世間。如果無法從世間找到通向出世間的路,我們就會在世間法的漩渦中走不出去。在世間做善事是眾生的本性,稱不上是人的本性,更稱不上是聖者的本性。希望大家有這樣的瞭解。當我們已解脫煩惱,那就是出世間的本性。

佛陀的心是清、明、靜、淨、亮、敏的心。這心人人都有,毫無例外。

水和泥不是同樣的東西。泥使水看起來混濁,但水本自明淨。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領會這點,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陀的心是清、明、靜、淨的心。心淨則泥無法使水再污染;心亮則泥沉,脫底而落;心靈敏則清,能看清萬物。

世間法(世俗諦)與出世間法(勝義諦)同時存在。如果我們真正體悟後者,便能辨別兩者,否則便無法區分。

使悉達多太子成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當下這平常的心。

你現在聽我說法的心如何?

它是如如不動的,帶著覺性的。

你能用覺性去知道它嗎?

假如你覺知這中性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寧靜。你可以用它來工作、談話或思考任何事情。這中性的心不會使一切變得更複雜,而是能泰然處之。

它很容易調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卻常把容易的變成困難的,或是把簡單的變成複雜的。

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費勁。

人人都有這種心,只是我們不曾注意到它。

這種心叫做“中性”的心,是如如不動的。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無終止。

念頭像溪水般地流動。

念頭是最快的,快過閃電或其他,不知道它從哪里來。

由於我們看不清念頭,所以有痛苦。念頭本身並不痛苦。當念頭生起時,我們不能及時地看見它,不能及時地知道它,不能及時地瞭解它,因而生起貪、瞋、癡而帶來煩惱。

貪、瞋、癡事實上並不存在,只因為我們看不見“心的源頭”,所以它們才會生起。

 

因此,讓我們來培養覺性。念頭生起時,知道、看見並瞭解它。這就是覺(性)—定—慧。我們稱之為“覺知”。只要我們覺知,就不會被念頭拖著走;若不留神,它便導演不停。

這個方法可以說是滅苦的捷徑。

第二節 培養覺性

覺知

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知道,呼吸時要知道,念頭生起時也要知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覺知。

覺知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覺知。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同樣地,當別人握緊拳頭時,我可以看見,卻無法知道他的感覺。

規律地動作

  做事情都要有方法以達成目的。同樣地,培養覺性以達成“覺(性)—定—慧”也需要方法。

  不要靜坐不動;要一直規律地動作。

  不要閉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現在,我將建議你一個方法(見圖文解說):

 

1. 雙手掌心向下,平放於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於大腿上)要覺知,不可自語“翻右掌”,只要覺知就夠了。

 

3. 舉右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4. 貼右掌於小腹,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於大腿上,動和停均需覺知)

 

6.舉左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7.貼左掌於右掌背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8. 貼胸提右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9.外移右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於右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1.將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2. 貼胸提左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3.外移左掌,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於左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15.將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動和停均需覺知)

 

  這是培養覺性的實際方法。我們不一定要熟讀經典,因為那只是語言文字。熟讀經典並不能讓我們滅苦。這種練習才是滅苦之道。

我們也應清楚地覺知其他的姿勢,例如左側臥、右側臥、仰臥、從左側臥起身、從右側臥起身以及仰臥起身。

你應該常常訓練覺知。

往返經行

  久坐以後,可能會引起酸痛。此時我們可以改變姿勢,往返地走。

  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這就叫做“更換姿勢”。行、住、坐、臥應該適當地搭配。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將兩臂攬抱於胸前或將兩手交叉於背後。

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

不要默念“右腳動”“左腳動”。

也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要自然地走。

當你經行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覺性來行走,就沒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來培養覺性,甚至可以在轎車裏或公車上練習。

  當我們坐在公車上或轎車上時,可以把手放在腿上然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的輕鬆。每次只動一只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不夠清淨”,這些都是藉口。

  如果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情,便能找到時間做。不論做什麼都要覺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要帶著覺知。

這就是培養覺性的自然方式,自然地來修習佛法。

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也要覺知。

持續練習如環鏈

  我保證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認真並持續不斷像環鏈或時針繞行般地練習,我向你保證我當下所說。

  “持續地練習如環鏈或時針繞行”,並不表示必須時時刻刻地做規律的手部動作或往返經行。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覺知每一個動作。例如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地累積,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當我們來回走動時,腳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復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為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做“培養覺性”。

總結重點

  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的動作,要持續如環鏈。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要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

  練習規律的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抬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等都要覺知。當念頭升起時,也要覺知。要時時刻刻覺知身體的動和停。不要靜坐不動。

  這就是培養覺性的方法。

  這個方法練習的精要,如同“掌中葉”之法,只是覺知外在的身體的動作,以及內心念頭的起伏。如果你能按照我所說的持續認真地練習,我擔保不出三年煩惱將斷,痛苦止息。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至九十天。練習的結果是,煩惱將會減少或不再對你產生干擾。

(“掌中葉”:佛陀和一群比丘走進樹林。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裏,問他的弟子們:“這林間的葉子和我手中的葉子哪個較多?”弟子們回答:“世尊!林中的葉子較多。”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就如同這樹林中的葉子一樣多,但我教導你們的則如我掌中的葉子一樣少。雖然少,卻是可以導向滅苦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