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
為何修行?(隆波田講)
用心聽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彌、比丘尼:
有些人對“修行”這個名詞還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點在於 “動機”。為了什麼而修行?我們應該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明見真理,體證佛陀的教導而求法。各位必須先建立起這一知見,而不是看見他人修就跟著做,懈怠時停,精進心起就修,一天做一點點,這表示我們的信心還不夠,道心還不堅強。
我開始修行時,觀念就不正確,認為成果一定有權威或神通。有了錯誤的觀念,在修行上就會出現偏差。修行的出發點要向內觀照認識自心。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也一樣,用它來照見自己,不要執著或在文字上打轉,因為這樣我們就沒辦法認識自心。現在有很多位善知識在教導,每位的教法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深思他所說的話,是否他能保證自己所說是絕對的真理?否則的話,表示他所說的還有疑問,是不是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這點對於初學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雖然知識淵博,廣學多聞,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過任何人。後來他精進向內觀照培養覺性,覺悟後對正在生死苦海中輪回的眾生起大悲心。他自語:“從今開始我將宣說真理。”當時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羅門叫優婆伽遇到佛陀,請佛陀為他開示真理。但他卻無法理解而離去。我們現代人也同樣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識講真理時,卻聽不進去。不論任何人,若對他講真理後,他還沉溺於無意義的事,喜歡玩樂,表示他對佛法不夠理解或還不想從痛苦中解脫。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課誦時有一段經文說:“吾人勿放逸。”所謂放逸就是忘記自己,沒有覺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人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覺知自己的身和心。首先要培養覺性,知道身心的一舉一動。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於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謂研究與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內,知道自己正在做、說、想什麼。對這點我們要有透徹的知見,才能真正地瞭解。
知道、看見、明瞭有兩種。聽他人說而知,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賴,並不能徹底滅苦或解決生命的問題。另一種知道是從心中生起,叫做內觀智慧而不是知識。有了覺性,智慧就會隨之而來,叫做內觀智慧,也叫毗婆舍那(如實向內觀照),所以能息滅痛苦。
今天我說的修法不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樣的效果,因為每個人都有身與心。佛陀的教導,我可以保證,佛陀兩千五百年前已經向我們保證。佛陀的教導非常簡單,就是用來息滅自心的苦惱。既然道理明瞭,就要用它來做消除苦惱的工具。自己滅苦後,也要幫助他人從苦惱中解脫。
人之所以痛苦煩惱是因為看不見念頭。其實念頭本身並沒有煩惱存在,有苦惱都是因為有“我”在妄想,但卻不知、不見、不明白它,就轉換為貪瞋癡,痛苦也隨之而來。這是為什麼佛陀教我們要善護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時間我們時常忘記向內觀照,有些人甚至一生從未觀照自己的心。
若向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說,到深山修行,閉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還不知。因為不知就跟著他人修,想到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告訴各位,其實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場,重要的是不論到什麼地方都能隨時覺知自己的身心。托缽時看自心的動態,吃飯時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樣,工作時觀照自心,休息時也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是正道的修行。若認為修行就不用做什麼、不用工作、不用謀生,這是不正確的,而這些我都經歷過。
隆波田:在座的人現在起瞋心嗎?
聽眾答:沒有。
隆波田:有時候你們會生氣嗎?
聽眾答:會。
隆波田:你們能看見它從什麼地方來嗎?
聽眾答:看不見。
隆波田:根據佛陀的教導,不知道就是忘記自己,沒有覺性的人。你們持戒,瞋心就沒有了嗎?
聽眾答:還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靜嗎?
聽眾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這樣。
戒譯為清淨心。現在你們的心清淨平穩,表示你們的戒存在著。心如果不在這種狀態,就是沒有持戒。假使修習禁食禁水,卻不知觀照自心,那麼,修到死也不會見法。
當我還在家時,齋日就到佛寺持八關齋戒,以為自己有持戒。後來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淨心,心不平靜表示沒有持戒;當貪心起,想佔有他人的東西時,就沒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癡不知事實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這樣的知見。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與惡。現在這個時刻,各位的心無貪瞋癡,就表示你們此時持戒清淨。沒有戒的保護,就不是真正地活著,無明煩惱會隨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工作、說話、思想絕不會有差錯。心無法清淨平穩的人,做什麼都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來消除粗重的煩惱?
聽眾答:是的。
隆波田:那麼瞋心是粗還是細?
聽眾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這樣。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淨嗎?當然不清淨。
定是用來平息中等的煩惱,也就是散亂心。慧是用來對治細微的煩惱、癡心。覺知與貪瞋癡是相對的,若有智慧我們稱之為無貪瞋癡。當念頭生起時,我們能知道、看見,久而久之自然養成習慣。知道自己的心無貪瞋癡,因為有覺性在保護我們,觸境時能及時覺知,懂得如何解決,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識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獄;凡事不要向外。課誦時,有一段經文說:“智者自證。”從書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謂智者是指自知、自見、自證,毫無惰性、不限時地都能精進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說就可以達到的事。
舉例來說,我們想要有錢,但卻不工作,怎麼會得到錢呢?修行也是同樣道理,想要體悟佛法,光說不練如何能行。將自己所學過的知識拿來思維。並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來推測,也還不是智慧。當念頭生起,還會生氣,那些所學算什麼?對自己一點也沒有幫助,因為即使學再多,觸境時仍然會生氣。
隆波田:生氣是苦還是樂?
聽眾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歡?
聽眾答:不喜歡。
隆波田:既然不喜歡,要怎麼做才不會生氣?
聽眾答:提起覺性,覺知念頭。
隆波田:這樣就不會生氣嗎?
聽眾答:是的。
隆波田:這就是修行的開始了!出家做大比丘還會生氣嗎?
聽眾答:仍會生氣。
隆波田:身為在家居士會生氣嗎?
聽眾答:也一樣會生氣!
隆波田:看見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誰都受它影響。有錢人是不是也會生氣?
聽眾答:同樣會生氣。
隆波田:窮人是不是也會生氣?
聽眾答:是的。
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為了解除心中的煩惱。如果沒有煩惱就沒有必要修行了。現在雖然沒有煩惱,但境界來時還會被境轉。所以在順境時我們要先修行,當發生任何事情時,能及時地解決,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決不了,表示修行功夫還不夠。
教導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證自己所說的話。光是思維、推測是沒有用的。我能保證我所教的法,其實不要學得太多,能向內觀照(自己的身心)就對了!要這樣修:時時刻刻都保持覺性,清楚地知道身體的一舉一動,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要壓抑妄念,念頭生起讓它起,持續不斷地這樣練習。當覺性強到能知道並看清念頭時,妄念就不會持續,苦惱也無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們處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時,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燈泡、轉燈泡,燈會亮嗎?
聽眾答:不會。
隆波田:那麼知道的人用手去按開關,燈會亮嗎?
聽眾答:會亮。
隆波田:貪瞋癡也是如此,不要想對治的方法,只要有覺性。當心中的念頭生起時,知道、看見,光明就會出現在心中,就不住於黑暗了。這與持戒或禁食無關。持戒、禁食是好,但還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點,體會到修行的要點就能受用,不論做什麼都能用得上。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東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會高興嗎?
聽眾答:不高興。
隆波田:當我們偷他人的東西,他人會高興嗎?
聽眾答:當然不高興。
隆波田:啊!看見了!如果我們打人,對方會高興嗎?
聽眾答:不高興。
隆波田:跟別人發脾氣,受氣的人會高興嗎?
聽眾答:不會。
隆波田:那麼別人生氣,我們會高興嗎?
聽眾答:不高興。
隆波田:這就是修行。我們時時刻刻要有這樣的知見,我很簡單地說了,接不接受要看個人。
我們說給他人聽,但對方無法理解,反而指責、批評我們。當他指責批評時心中已有苦惱了,但他卻不明白。被指責、批評時,心能鎮靜;被稱讚時,也能平靜。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苦惱不是由他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心念所反應出來的。他人批評或讚歎我們時,心不受影響,因為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念頭,因而不會有痛苦。這是佛陀的教導,是修行的要點,是修行時必須要有的知見。如果能明白此點,其他要點就能逐漸瞭解。
各位不要以為來這裏住,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隨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沒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認真來求法,但住兩三天後就跑了,這是不精進的人。精進的人話很少,時間到就很用心練習,和大眾在一起時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覺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話。有些人只是一時認真,然後就去找朋友聊天。我們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來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遠也不會滿,因為桶底有漏。沒有水就沒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卻無水可喝。會儲水的人(無漏洞)獨處時能有清淨心,和大眾相處時也能收攝自心,注意觀照心念,不多話,聽朋友說話也同時注意自己的念頭。我們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他儲水器,倒水下去能夠存水,因為它已沒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應該能持續不斷像環鏈一般。觀察自己的念頭,不是只有一兩天的功夫。心念連續不斷的生滅就像溪流一樣恒常流動。因此我們要懂得預防,要及時知道、解決,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夠清楚地知道、看見、明白貪瞋癡,這是修行的關鍵。如果突破這一關,我們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彌、比丘尼可以成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禪宗說五、六歲孩童、九十高齡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聽過佛陀時代沙彌也能證果?
聽眾答:有聽過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卻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後還俗又再出家,所以說它只是表相。
我們要對表相有相當的認識。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對表相不大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一般的教法都著重在表相,非常普遍。我以前還沒有智慧,以為佛像本身是神聖的東西。現在我對佛像,有也可以,沒有也無所謂,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講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過佛像嗎?
聽眾答:看過。
隆波田:它對你開示過嗎?
聽眾答:沒有。
隆波田:有沒有和它說過話?
聽眾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沒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為聖弟子。佛像不能教我們,因為它只是表相、是物體。
我們來出家一樣也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見。能破除貪瞋癡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見,稱之為真理。真理本來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但我們卻沒有注意到。瞋心一動,就隨著轉,來不及看清,煩惱就已經生起。譬如有人罵我們是狗,就認為他是在說我,但事實上罵我們的人才是狗,因為他看不見我們是人,他的內心是狗。因為能有這樣的見解,就能放下,這叫如實觀照;如果認為他是在罵我,就是愚癡的人。
其實修行的方法並不多,今天所講的話請各位要銘記。簡單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斷地練習,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出家人。雖然身為出家比丘、沙彌、比丘尼,住在寺院裏修行,如果仍有貪瞋癡,也會走向地獄;而居士在家裏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這才是通往真理、走向涅槃的道路。古人就曾說:“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天堂與地獄都在心中,只是我們沒看見。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