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隆波田內觀第四日法談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地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地練習,我們的覺性逐漸增加了,自己覺知自己肢體動作的時間愈來愈長了。妄念、雜念來來回回地生起滅去,不管是好的念頭、壞的念頭、長的念頭、短的念頭、有念頭、沒有念頭,我們不在乎它們,我們只是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動時知道動,停時知道停。我們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在增長著。我們開始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步往滅苦的目標前進。要記得正法的特色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也就是說,正法是此世就可證實的,是隨時隨地都可練習的,是大家都可以來看的,是引導我們走向滅苦的,是自證自知的。現在透過隆波田內觀的訓練,我們確實體驗到隨時隨地只要我們覺知自己的動作,我們當下就沒有痛苦的生起,我們的內心自然地呈現安詳,並且自然生起智慧去處理當下生起的問題。正法是沒有什麼秘密的,是公開歡迎大家來看、來體驗的。
2. 在隆波田內觀的訓練過程中,你很清楚地看到了貪、瞋、癡這三毒的運作。每當你的心一離開你的動作,當下就是無明,就是癡。當你的心離開你的動作並且捲入快樂的念頭中,貪愛就產生了。當你的心離開你的動作並且捲入不快樂的念頭中,瞋恨就產生了。因此,在舊有的習性中,我們將許多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無意義的貪瞋癡之中而不自覺。現在經由禪修的訓練,我們已體會到,能將心念擺在覺知肢體的動作上,那麼,當下就是明,當下就沒有貪、瞋、癡的生起。這就是我們開始擺脫舊有習性的起點。我們也開始體會到,每當覺性持續如環鏈的那一段時刻,是我們真正安詳的一刻。只要再延續下去,必然會達到滅苦的目的。我們有了這種體會與信心。
3. 現在經由體驗,我們對正法所生起的信心,就比單單依靠聽聞所生起的信心更為深入了。對佛陀、對正法、對僧眾,對這三寶生起了更深入的信心,這稱做信根。我們自然更努力去實踐正法,更努力於培養自己的覺性。這種努力是自動自發的,是對正法的深切體會而發出的努力,不斷精進用功,這就是精進根。不斷地去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以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這就是念根。使覺性持續不斷,如同鏈子,沒有散亂,這就是定根。在延續不斷的覺性中,自然看清身心的實相。這種由修行所生的智慧,就是慧根。以上所說的信、精進、念、定、慧,在佛法上合稱做五根。經由隆波田內觀的訓練,我們培養了五根。
4. 有的學員問:隆波田內觀所修的定,是剎那定、近行定或其他的定?
我們所修的是正定,是自然的定,並不需要給予其他的名稱。當你的覺性持續如環鏈時,心無散亂,沒有妄念的生起,這便是自然的定。此時眼耳仍自然地運作著,內心敞開而覺性不斷,這種定是貫穿到行住坐臥之中的。以這種定可以自然地生起智慧。有三種智慧:聽聞而來的,稱做聞慧;經推理思考而來的,稱做思慧;實修所產生的如實的智慧,稱做修慧。經由隆波田內觀的訓練,在持續的覺性下所產生的智慧就是修慧。這種修慧可以看清身心的實相並滅除痛苦。
5. 將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不斷地培養,不斷地均衡發展,到了更純熟的階段,就稱做五力。五根與五力的內容是一樣的。
6. 在禪修中培養正念正知是一個核心。正念與正知是分不開的,可將兩者合稱做覺性。正念正知是,對當下的對象清清楚楚,能夠如實地覺知當下的對象。在覺知時,內心很輕鬆、很安詳。將這種覺知持續不斷,就成為正定。以這種正定,進而就能生起修慧。因此,覺、定、 慧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
7. 整個隆波田內觀的訓練,開始是覺性,中間是覺性,最後也是覺性。在佛法的實踐上,這是初善、中善及後善,是一條通往圓滿覺性的大道。
8. 禪修時,我們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要完全斷食,而應保持在中道上。佛陀說:
“諸有情,一切無非由食而住。何等為食?食有四種,一段,二觸,三思,四識。”
這意思是說:一切眾生都依賴食物而活著。廣義的食物有四種。第一種是段食,就是我們分幾餐用口吃食物,來養活色身。第二種是觸食,是指依靠接觸而成長。例如雞蛋在孵化時期,依靠母雞體溫的輸入而成長。第三種是思食,是指依靠內心的希望而使生命延續。這是一種意業。例如非常渴的人,見到遠方的水,仍能撐下去而不死。以上三種食物要依靠著心識才能存在。因此,第四種的食物,就是識食。眾生之所以輪回生死,就是因為對這四食有所執著。
9. 要如何看待這四種食物呢?佛陀要我們對所吃的食物,不可以生起絲毫的貪愛之心,就好像在荒漠上處在絕境的旅人,不得已要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樣。因此,每當用餐時,我們必須提高醒覺,不可以貪口腹之欲,而要覺知自己肢體及口腔的動作,以覺性來用餐。同樣的道理,對於觸食,也要提高警覺。每當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也就是根塵相接觸,而生起感受時,都要清楚明白,不可以執著感受而生起貪瞋。否則就像被剝皮的牛一樣,它所有的接觸都是痛苦。要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守護我們的根門。對思食也要提高警覺,因為人們常在期待的心理下,心有所求不斷受苦,因此,它就像無煙的小火,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個街道都燒毀了。因此,要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守護我們的起心動念。對於識食,也同樣要提高警覺,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運作,一直在進行著,在不斷的認知過程中,提供給上述三種食物活動的場所。因此,對識食要處理好,否則就會日夜承受到像三百只矛、三百支槍來刺身體的痛苦。如何處理好呢?還是要以強的覺性來觀照,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如此,才不產生後續的貪瞋等煩惱。
10. 有的學員問: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要知道,禪修的重點是培養我們的覺性。在覺性的觀照之下,我們知道自己要如何適當的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因此,當素食能使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就素食。今日南傳國家僧眾的食物,是由在家眾供養,出家眾知道適當的取食,以維持自己的色身,實行過午不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說的,在飲食時要有覺性,不可以生起執著的心理,要如食子肉一樣的心情來食用。要有覺性,食量才能適中,不要太飽,也不要斷食。
11. 佛陀時期,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叫做波斯匿王,長得身體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豐富的早餐後,坐車到祗樹給孤獨園聆聽佛陀說法。他全身冒汗,氣喘噓噓地來到佛陀跟前。聽沒幾下子,就開始點頭,猛打瞌睡。他對佛陀說:
“我吃完早點後,身體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訴他:
“過量的飲食,會使身體不舒服。”
接著建議他安排一位專員,在每次用餐前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減少食量,身體就會健康而苗條。”
波斯匿王很聽話,便安排了一位專員。幾個月下來,果然國王減肥成功,變得精力充沛,行動迅速,聽經不再遲到,而且整堂課都能保持覺性,下課時充滿法喜。那位專員也被加了薪。後來,波斯匿王證得了預流果的聖位,具足了“四證淨”,也就是具足了對佛的淨信、對法的淨信、對僧的淨信以及聖戒成就。
12. 經過禪修的體驗,大家已可分別出兩種情況的心。第一種是散亂的心,第二種是穩定的心。一個尚未經過禪修訓練的人,他的心是散亂的。每當妄念生起,他的心就跟著跑了。他沒有覺性,他看不到念頭的來源。他的心跟著妄念跑,就像一個脆弱的人跟著別人走一樣。
13. 一個好好受過禪修訓練的人,他的心是穩定的,他能夠帶有覺性來思考。一顆穩定的心,帶有覺性,不會受外界的干擾。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具有信心。
14. 事實上,每個人只有一顆心。因此,我們要把自己散亂的心訓練成穩定的心。經由練習,我們可以使困難的變得容易。不練習,則會使容易的變成困難。
15. 如果不練習,一顆散亂的心,將會無止盡的散亂、徘徊,沒有終止的一天。但是,若練習,就會有終止的一天。要想終止,就要培養我們的覺性。大家來到這兒,沒有其他的事,只是練習。不用講話,不用交談,也不用分析,不用解釋,只要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覺性圓滿時,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答了。
16. 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你的散亂心就會變成穩定的心。變成穩定的心後,你能面對艱難的工作,並完成它。散亂的心則不能完成艱難的工作,因為會生起厭煩或無聊感的心理。因此,我們要耐心地培養覺性,訓練出穩定的心。
17. 用嘴巴向大家解說是一回事,你自己的親身體驗是另一回事,這是你自己的工作。因為真理不能只用語言來瞭解,要親身去體會。經由練習,你將以內心的慧眼看到真理。不斷地練習,你必將成功,你的心將由散亂變成穩定,由脆弱變成堅強,由彷徨變成安詳。這就是生命的目標。
18. 人們不知如何將散亂的心,變成穩定的心,因為不知道方法。佛陀的出世,就是為了教導出培養覺性的方法。用這方法,你的內心不再往外散亂,而是滿足於安住在內。當你有了覺性,你會有自信,即使別人不相信你,你的內心依舊平穩,不會被情緒所晃動。你也能夠獨處,因為你自己已成為自己的皈依處。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覺性,你所擁有的是一顆散亂的心,那麼,即使你處在人群中,你仍將感到孤單,感到沒有依靠。一個內心散亂的人,一直都在找伴侶,找其他的人。如果你想要擁有一顆穩定的心,就要好好培養自己的覺性。這是佛陀所教導的。
19. 因此,要勤奮地、努力地培養自己的覺性。手動時,知道動。手停時,知道停。當覺性強大後,你將體會到身心五蘊都是苦的。不只是一般的苦受才是苦,手的一動一停也都是苦。這就是苦諦。你也將看清心中來來回回的無明妄念,這些都是集諦,這些都是痛苦的來源。無明妄念的滅除就是滅諦。時時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以培養覺性,就是道諦。你將依次體會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這四個真理。這四個真理,稱做四聖諦或四諦。因此,隆波田內觀的訓練,便是為了體悟四聖諦。經由不斷的練習,這些真理就呈現出來了。
20. 經由隆波田內觀的訓練,好好地體會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這四種聖諦,都是在我們身心之內的。不要在身心之外去尋找真理,要以強的覺性來看清自己。
21. 有兩種暗。一種是黑的暗,這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不快樂的感受生起了,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了,考試落榜了,這些就是黑的暗。碰到黑的暗,我們都知道只好忍痛去承受它們,熬過它們。第二種是白的暗,表面看起來是白的,其實內在是暗的。例如,全身生起快樂的感受,一切事情都春風得意,考試上榜了,這些都是白的暗。為什麼是白的暗呢?因為你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氣揚了。你稱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覺忘了你自己,你的覺性不見了,你的貪愛生起了,飽暖思淫欲了。這便是白的暗。同樣的道理,在修行中,黑的暗易躲,白的暗反而會淹沒了你。當你的內心充滿狂喜時,當你的內心呈現無比的寧靜時,你不知不覺就黏上去,拔不出來了。當你有一天冒出許多智慧,過去所學都融會貫通了,有一鼓熱勁想昭告天下,你認為你到達涅槃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了,你認為你已擁有所要的一切了。這便是白的暗。
22. 眾生都有覺性。眾生的心性是本來清淨的。在禪修過程中,當你到了名色階段,以大的覺性偶爾一瞥心性的清淨,固然是一個鼓勵,但是根深蒂固的無明習性,此時會以各種面貌來欺騙你,讓你以為你已到達目的地了,使你不知不覺又走回頭路。因此,要小心地、謙虛地、繼續不斷地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當禪修者到達名色階段時,有許多知識會生起。如果禪修者執著於這些知識,他就不能再進步。他會忘了自己,他會以這些知識為傲,他想去教導別人。有經驗的禪師會指導他繼續覺知自己的動作,他就能往前進步。因此,要記得,覺知自己肢體動作是我們的安全島。自己獨修時,若能回到這個安全島就不會有問題。
23. 眾生都有覺性。但是每個人的根器有所不同。每個人的無明習氣也不同。印度的悉達多太子,經歷了結婚、生子,而後出家修行,六年後成佛了。他的無明習氣少,因而能夠自證自悟而成佛。他的無明習氣就像一個瓶子裏所裝的略受污染的水,一倒就出來了。而我們的無明習氣就像一個瓶子裏所裝的非常黏而髒的油。我們要將它倒出來,除了倒拿著瓶子,還要一直不停地搖晃。同樣的道理,我們想將我們根深蒂固的三毒煩惱去除,就要不斷地練習這個內觀方法,不停地移動手腳。如此才容易將覺性迅速地培養起來,如此才容易滅除三毒煩惱。因此,要勤於移動肢體,不要靜坐不動。有的人不想動,因為他覺得靜靜地坐著,是多麼的寧靜安詳。但是,他不知不覺已執著於寧靜而未察覺。這種對寧靜的執著,也是解脫道上的大障礙。執著於寧靜時,內心已生起微細的貪愛。有貪愛的生起,必然會得到痛苦。因此,他仍然處於生死輪回中,他被白的暗遮住了。
24. 有的學員問:在做手的動作時,覺得手上有氣;在經行時,覺得氣脈舒暢,舒服無比,並且覺得身上運行的氣可以用來幫助別人治病。這樣好不好?
先要瞭解,要能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或內心的病拔除,才能真正地幫助別人。隆波田內觀要我們以強而有力的覺性來滅苦。因此,對於身體上的氣不去管它,不要隨之起舞。如果你將注意力轉移到氣的流動或舒暢的感受,那麼,它們將更是千變萬化以吸引你的注意,讓你產生貪瞋的心理。不知不覺間,你的覺性就中斷了,你忘了當下肢體的移動。因此,你必須努力回到覺知動作上,不要使覺性中斷,這是最重要的。當我們的覺性持續如環鏈時,當下自然就能夠清清楚楚地看清這些氣、這些感受及妄念的真實面目,而且超越它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25. 有的學員已掌握到隆波田內觀的要領,輕鬆愉快地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於太簡單了,便問到:
“這麼簡單嗎?”
是的!禪修本來就是這麼簡單。從開始的第一步,到滅苦的終點,就是一直這樣修下去、這樣走下去。不用懷疑。途中呈現的各種景色,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感受到什麼,不管好的或壞的,都不要在意它們,只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就對了。覺性會去處理所有的問題。人們喜歡複雜的東西,把簡單的也都複雜化了。人們喜歡捲入妄念、情緒、感受之中,倍嘗種種的痛苦而未察覺是自己惹來的。因此,我們要把複雜的簡單化:單純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用覺性去面對千奇百怪的一切而不捲入其中。以覺性超越一切的情緒、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愛憎。這就是我們所要走的路。
26. 佛陀時期,在舍衛城郊區的一個果園裏,住著一位比丘,名字叫做“伊估達那”。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頌,但是徹底體會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讀完這個偈頌,果園的樹神們就熱烈地鼓掌稱讚。
有一次,兩位博學多聞,並且常常說法的比丘,帶著一群徒弟經過這個果園,問伊估達那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人來聽法嗎?他說:果園的樹神都會鼓掌稱讚。因此,這兩位比丘便在園中說法,舌粲蓮花,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但說完後,果園裏卻是靜悄悄的,連樹葉落地的聲音也沒有。
他們就請伊估達那說法。他一讀完這個偈頌,園裏一如往常地響起熱烈的掌聲,並且大聲叫好。
這兩位比丘的徒弟們認為這些樹神偏心,對伊估達那比較友好,因為他所講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們師父的精彩。佛陀聽到了這件事,就對弟子們說:
“比丘們!我不認為聽了許多經典常常說法的人,就一定精通佛法。相反的,雖然聽得不多,卻能體會真理,經常保持正念的人,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從佛陀的開示,我們知道法的核心在於親身體證。能夠一直保持覺性,活在當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並且真正護持著佛法。
27.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做一個總結。首先,經由隆波田內觀的不斷練習,我們培養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和五力。我們也對四食以及四聖諦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接著,我們也能覺察出自己的心是散亂的心或是穩定之心。我們也要覺察到痛苦與快樂都會遮住我們內心的光明,我們要超越它們。要警覺到痛苦與快樂的感受是兩種暗。為了去除我們根深蒂固的散亂習氣,我們要不斷地覺知動作,就像將又髒又黏的油從瓶中倒出來一樣,要不斷地搖動,一直到將它們完全倒出來。
28. 不管是新學員,還是老學員,都要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地傾倒出自己不良的習氣。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