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08.JPG

第二節 隆波田內觀第一日法談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鬆身心,眼睛自然地張開。此時,不用作手部的動作,要以覺性來聽講。在這兒,先把隆波田內觀的要點提醒一下。它的要點就是利用肢體的動作來培養覺性。當覺性足夠強大時,覺性就會去看妄念。妄念是貪、嗔、癡的源頭。當看見念頭時,念頭就會停止,由妄念引起的貪嗔癡也就不再被衍生。由此滅除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最後超越生死的束縛,得到真正的自在。

2. 練習原地經行時,身心要放鬆。站直,眼睛平視前方。將兩臂攬抱於胸前或將兩手交叉於背後。雙手不要擺動,儘量保持上身不動。動作要儘量標準,前腳掌先落地,覺知腳掌和地面的“碰觸”。不要用心,不要用注意力,不要用感覺去知道。腳落地後,一定要有一個明顯的停頓。不要帶著節奏和韻律去練習。對於腳掌和地面的“碰觸”,可能有的人知道,可能有的人不知道,這是正常的。如果不知道,也不要苛求去知道。寧可不知道,也不要用心或者注意力,或者用感覺去知道。不要默念,不要數數,不要關注腿的提起和落下,只是簡單地覺知腳和地面的“碰觸”。放鬆身心,像玩遊戲一樣輕鬆自然地來練習。只有當身心處在放鬆自然的狀態下,覺知的心才會生起。

3. 經過不斷地練習,你也許已經發現了五個心理現象會在禪修中出現,阻礙我們的修行,佛法上稱作 “五蓋” 。五蓋就是五個障礙,像蓋子一樣蓋住我們的心。第一個蓋就是“貪欲” 。貪欲是指對所想要的東西生起貪求的心理。例如,貪求成果的出現,就是一個貪欲蓋。第二個蓋是“瞋恨”。瞋恨就是別人觸犯了你,你生起了生氣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氣。第三個蓋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覺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勁,想睡覺,覺得很累。第四個蓋是“掉舉、惡作”。掉舉是想到過去所經歷的歡樂事情,內心浮動而胡思亂想,生起種種雜念。惡作是指後悔的心理。例如,想到我還有很多事情要辦,我何必來這兒禪修,這種後悔的心理,就稱作惡作。第五個蓋是“疑”,就是懷疑老師、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這個方法能不能達到滅苦的目標等等。

4. 要時時警惕自己,貪心、生氣、昏沉、雜念以及懷疑這五個蓋是禪修的大障礙。如何處理這五蓋呢?這要懂得善巧。特別是,當昏沉將要生起之時,你就要立刻做一些大的動作,例如甩甩手,幹搓臉,搖搖頭、按壓耳朵等,不要給它抓到。務必要把昏沉睡眠趕掉。記住,永遠不要讓昏沉靠近你。至於貪念、生氣、後悔、妄念、懷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時,就不用管它們,只要繼續覺知自己的動作就對了。當你的覺性增強後,這些都會被自動處理掉。

5. 有的學員覺得其他的禪修方法開始不會這麼累。為什麼隆波田內觀一開始會這麼累呢?

這有不同的理由。一個理由是因為還沒適應新的環境、新的作息時間。另一個理由是因為以往有的學員是以靜態的方式坐在禪堂,身體都不動,因而昏沉生起時並未察覺,而且覺得自己還坐得不錯哩!但是,現在因為要移動手部,眼睛還要張開,所以你只要有一點點的昏沉,自然就覺得眼皮非常沉重而有累的感覺。你必須警覺到,如果你被昏沉征服,你的覺性就沒有了。所以,仍要不斷移動你的身體來練習這個內觀方法。幾天下來,你將發現你的昏沉不見了,而且禪修的品質比往日大大地提升了。

6. 如果晚上睡得夠,但白天卻覺得昏沉,那麼,這種昏沉是來自無明煩惱。這種無明煩惱是一種習性,必須去除,只要不斷地覺知肢體的動作,一定會將它克服掉。

7. 關於禁語,大家也體會到,即使不講話,腦子也會胡思亂想,若再講話,那麼,內心的寧靜就不可能達成了。所以,整個禪修課程要一直保持禁語。靜靜地覺察自己身心的動作。

8. 在小參時,可以向禪師請教問題。所問的應是與此刻的禪修技巧有關的問題。這樣對你才有幫助。由於每人的背景不同,所以,禪修中所呈現的身心狀況有所不同,禪師會依據你的狀況給予指導。除了小參時間外,當你有特別的體驗而有疑問需要澄清時,也歡迎來找老師解答,但不要找學員或其他人談。找別人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反而會誤導。每個人的禪修體驗是不一樣的,想找一個和自己體驗相同的人是不可能的。

9. 有的學員問:像現在在聽法談,此時是否覺知肢體的動作?

這一點,要掌握隆波田內觀的訓練基本原則,是一次以一個對象為主要的覺知對象。所以,聽時就只是聽,以所聽的內容作為對象,讓耳朵自然地運作著。但是,如果聽講時,外面有聲音傳來,心就被吸引過去而忘了聽講,那就不對了。反之,如果外面有聲音傳來卻完全聽不到,那就是心太專注。應放輕鬆,使耳朵自然地工作。所以,在聽講時,要保持放鬆,以覺性來聽。

10. 有的學員問:像現在這樣聽講時,可不可以閉上眼睛來聽?

隆波田內觀的禪修目的,是培養覺性並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平常我們除了睡覺以外都是張開眼睛的。所以,練習時,要一直自然而輕鬆地張開眼睛,如此隨時都準備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閉上眼睛,平時聽講要輕鬆地張開眼睛。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呼吸也要順其自然,不去刻意地調息。隆波田內觀是一個順乎自然而簡單的方法,重點是要輕鬆且有覺性在。

11. 在這兒要澄清一個觀念,就是“覺知”與“專注”的不同。覺知是很輕鬆,很開放地知道對象。專注或全神貫注則是費力地集中在對象的一點。所以,專注會覺得累,甚至會產生頭痛。有些禪修的人,常常頭痛,一個原因便是以專注於一點的方式來禪修。而隆波田內觀則完全是走覺知的方式,很輕鬆地覺知肢體的動作,使心能夠持續地覺知動作而沒有任何的散亂。覺知與專注不同,覺知時,內心輕鬆、沒有壓力、沒有散亂。專注或全神貫注時,雖然也沒有散亂,但是內心並沒有放鬆,有壓力在,因為想要專注於一點,就會費心力。

12. 專注與覺知的不同,可以用如下譬喻來說明:在冰箱裏的小冰塊,結成四四方方的硬塊,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陽光下,不久就融化了。專注便像這個樣子,在禪堂時,專注一點,內心不動,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亂了。另一種狀況是深海裏的水,同樣是非常的冷,但卻是流動的,不會忽硬忽軟。覺知便像這種水,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內心柔和而不散亂。冰箱的冰塊與深海的水,同樣是水,但是大不相同。專注與覺知也很類似,但是大不相同。隆波田內觀的練習使我們的身心放鬆並且充滿覺性,能夠運用到行住坐臥中去。

13. 原地經行是隆波田內觀的一個新的練習方法。練習時,借助於覺知腳底和地面的碰觸來培養覺性,屬於四念住中的身念住。四念住是佛陀教導的唯一導致解脫的道路,也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現在我們來談談“原地經行”與四念住的關係。

 14. 由於六根與六塵持續地保持接觸,根據十二因緣,有接觸就會生起感受,有感受就會生起渴愛,因此,身、受、心、法這四個念住並不是單獨生起,而是一同生起的。在修習過程中,我們無法控制覺知的心(覺性)去觀察這個或者是那個目標(所緣),覺知的心會自動選擇目標(所緣)去觀察。因為在身心五蘊中,並不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主體或者主宰能夠掌控覺知的心(覺性),或者充當觀察者的角色。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那到底是誰在觀察四個念住呢?事實上,只有觀察和被觀察的對象,沒有觀察者。瞭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15. 四念住中的“身念住”是最粗重和明顯的,也最容易被觀察。由於當代人煩惱深重,心變得遲鈍,所以從身念住入手是最容易的。由於身根和觸塵的“接觸”是明顯且平淡的,心對此不會產生喜歡和排斥,並且能夠清楚地知道,因此修習身念處不容易引生出新的貪嗔癡。反之,在我們還沒有培養出足夠強的平等心(覺性)之前,如果過早地去觀感受的話,當遇到樂受時,心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它,從而引生出新的貪愛;當遇到苦受時,心就會不由自主地排斥它,從而引生出新的嗔恨。所以,對初學者來說,如果越過身念住,直接觀察受念住,很容易被感受捲入其中而不知。如果越過身念住,直接修心念住,也是很容易被貪心和嗔心捲入其中而不知,從而引生出新的貪愛和嗔恨。至於觀法,也就是觀念頭,隆波田說過,念頭快過閃電,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能力和資格去直接觀念頭的,因為我們的覺性還不夠高,心還不夠敏銳。

16. 那為什麼很多人沒有以身念住作為基礎,而直接去觀感受、觀心,甚至去觀法呢?那些沒有以身念住作為基礎培養出強大覺性的人,並不是用覺知的心(覺性)去觀察,而是像雜技演員那樣用意識(注意力)去知道感受以及情緒的。他們虛構出一個“觀者”,用意識分別去關注感受和情緒。用意識去關注所緣和用覺性去知道所緣,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用意識(注意力)去關注感受和情緒,實際上是打壓感受和情緒,雖然可以產生寧靜和喜悅,但是無法開啟智慧,無法將煩惱和痛苦連根拔除。

 17. 至於很多人說他們可以觀念頭,其實是在回憶念頭,看到的並不是念頭,而是念頭的影子。就好比看大象,看到的只是大象走過後留下的足印,而非真正的大象。

 18. 在隆波田內觀課程上,新學員以“原地經行”作為主要的練習手段,通過覺知腳掌和地面的碰觸,就是觀身念住來培養覺性。由於腳和地面的“碰”是有力的、粗重的、明顯的、尖銳的,覺知的心(覺性)很容易知道,所以利用它來培養覺性是快速而有效的。就像某位學員比喻說,這個方法是一把快刀。

 19. 雖然“原地經行”屬於身念住的範疇,也就是覺知腳掌和地面的碰觸。但是,在每兩個碰觸之間有大約3-4秒的空隙,在這段時間內,禪修者身體上會升起各種感受,內心會生起各種情緒以及念頭。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除了身念住以外,其他的受、心、法三個念住也會同時生起。如果禪修者具足了強大的覺性,那麼,此時覺知的心會在這個空檔裏,自動地去觀察受、心、法其他三個念住。

 因此,“原地經行”對四個念住的觀察,一個也不少。    

20. 當你的覺性增強以後,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我們的“心”與“身”,在經典上稱作“名”與“色”。詳細一點,把心又分成“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四種。“受蘊”就是各種感受,“想蘊”就是辨別與記憶,“行蘊”就是心理的造作,如貪心、生氣等等。“識蘊”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意識的認知。這些心理現象歸納為“四蘊”。身體則屬於“色蘊”。這些身心現象,合稱作“五蘊”。我們每個人,不外是這五蘊所組合而已,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我,所以稱作“無我”。當我們覺性強時,就能夠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五蘊的運作過程。也就是說,看清我們的身心現象。能夠看清我們的五蘊,就能看清我們的煩惱以及痛苦的來源,接著才能滅除我們的痛苦。所以,不斷地培養覺性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21. 有的學員問到隆波田內觀與四念住的關係。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這是將心安住於觀察身體、感受、情緒及念頭。現在有四樣東西,如何去練習呢?隆波田內觀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過覺知自己的動作,將覺性培養起來後,就以大的覺性將當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覺性,同時掌握四念住。所以,隆波田內觀是一個“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條修行的快捷方式。所以,為了看清我們的身心實相,為了照見我們的五蘊,為了達成四念住,就要時時刻刻培養我們的覺性。當我們覺性尚未培養起來之前,不要急著去觀察感受及情緒,因為弱的覺性會被感受等拉著跑,會捲入其中而不自覺。所以,正確的方式是,要先培養出持續不斷的覺性。

22. 有關隆波田內觀的傳承。由於時代久遠,一般相信這種手部的動作,是經由緬甸、老撾傳到泰國,再由泰國的隆波田禪師發現其精髓而重新宏揚開來。

隆波田禪師生於1911年,早年學了多種禪修方法。雖然他很努力練習,但未能解決他的生死問題。所以,46歲時決定離家實修,並且下定決心:若不能體驗正法、親證真理,就不回家。他在泰國農蓋省的摩尼光寺從一位老撾法師學到了這種移動肢體的方法。這位老撾法師所教的方法除了覺知肢體動作外,還要在心裏默念“動、停”,一教完他就回老撾去。隆波田則繼續練習這個方法。但他自己覺得不應默念“動、停”才對,只是輕鬆而單純地覺知肢體的動作。結果,他的覺性一路增長。到第三天早上,當他做手部動作時,有一只母蠍子背著一些小蠍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當下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無常、苦、無我。不久,非常強烈的情緒與念頭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繼續覺知動作上來。不久,一切回復安詳。到了晚上,他的覺性強到足以看清念頭的來源。不久,證悟就產生了。他繼續練習,他的心整個改變了。

隔日早上經行時,他的體證更為深入,他的貪、瞋、癡一直削減。接著,拔除了對“寧靜”的執著。他繼續保持對身心的覺知。最後在經行時,將最細的無明拔除而達到苦的完全滅除。

這一時刻是1957年8月11日的早晨。

23. 後來,隆波田就回家把所體驗的正法教給妻子與親友們,引導他們走向滅苦。

1960年2月3日,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為弘揚。

從此,他所傳授的內觀方法便流傳到國內外。

隆波田禪師雖於晚年罹患腸癌,但仍然繼續傳法,不為病魔所動。1988年9月13日,隆波田禪師在泰國東北洛依省的醫院,神智非常清楚地離開了人世,享年七十七歲。

今日,隆波田的內觀方法仍由他的弟子們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著。泰國境內約有五、六十所寺院採用隆波田所提倡的方法,其中著名的禪師有隆波甘恬、隆波通、阿薑達等。

如果照著隆波田內觀的正確方式,勤奮地練習,隆波田保證:“最多三年,苦就可以滅盡;有的人也許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天到九十天。練習隆波田內觀可以使痛苦減少或者讓痛苦不能再干擾你了。”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奮地一直培養覺性。

24. 最好常常想一下我們的譬喻:覺性像貓,妄念、雜念像大老鼠。如果你的覺性弱,那就像一只小貓,而且是生病的小貓。此時對大老鼠是無可奈何的。小貓的天性雖然不怕老鼠,會去抓老鼠,但小貓會給大老鼠拉著跑,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你現在所需要的是好好照顧這只小貓,不斷餵食,使它健康長大,不用去管大老鼠。當貓長得強壯後,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所以,你現在所需要做的事,是不斷地去喂這只小貓。也就是說,你要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不要靜坐不動。如果靜坐不動,你很容易昏沉或生起妄念、雜念,不知不覺就給大老鼠拉跑了。

25. 所以,你要一直移動你的肢體,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樣便是一直在喂貓。把貓養大,是你的責任,是你的工作。在禪修期間,你唯一的責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一直培養你的覺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地喂貓,不要忘了你的責任。

26. 在禪修期間,外面的噪音出現了,別人的舉止不合己意時,該怎麼辦呢?

每一位學員的唯一責任、唯一工作是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但是,每位學員的背景不同、習性不同。因而,有的學員在開始的階段難以覺知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妄想紛飛,甚至不能守規矩。當你看到、聽到這些不如己意的情況時,最重要的仍是要覺知自己的動作,不要使覺性中斷。要先照顧好自己。否則看到、聽到不順己意的事情就生氣,那麼,你的覺性當下就中斷了。因為你心隨境轉,被境界拉跑了。所以,先照顧好自己。當學員們有特別的個案發生時,將由義工或禪師來處理。

27.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時你會想著:今晚要好好睡,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結果反而輾轉不能入睡。應該只單純地把心思一直放在當下,輕鬆地覺知此刻的肢體動作就對了。只要當下做得好,好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

28. 不要用功用過了頭。有的人強忍著肢體的痛苦,堅持不改變姿勢,反而,心煩氣燥,覺性就不見了。要讓覺性自然地成長。當覺性強時,對肢體的疼痛,能夠適量地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因而,愈來愈能坐(做)得久而且不心煩。覺性強大後,不用強求,就能自然坐(做)得久。

29. 佛陀時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樓那”。他出身富貴人家,跟著潮流也來出家。他非常勇猛精進,來回地經行,一直走到腳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跡斑斑,好像屠宰場一樣。但是,一點證悟的影子都沒有。

他想到:“沒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滿地,我還不斷地用功。但一點消息都沒有。是不是這個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時,多麼舒服,傭人們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現在苦得什麼都不是。我也許不是修行的料子,還是還俗去享受人間之樂吧!至少也還可以當個在家居士來護持佛法。”

首樓那比丘在胡思亂想時,佛陀來了,問他:“首樓那!你以前不是很會調琴嗎?琴的弦調太緊,聲音會好聽嗎?”

“不會,世尊!”

“首樓那!琴的弦調太松,聲音會好聽嗎?”

“不會,世尊!”

“首樓那!是不是琴的弦調得適中,才能彈出好的琴聲嗎?”

“是,世尊!”

首樓那一聽佛陀的指點,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調整身心,以輕鬆而自然的心情來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將苦完全滅除了。

    30. 總之,在禪修時,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渴求開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氣和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心跑開了,就拉回來,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從早上醒來,覺知眼皮的張開,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閉上,一整天都要耐心而持續地覺知自己的動作:在刷牙時、在吃飯時、清理桌面時、上洗手間時、洗澡時、洗衣服時……時時刻刻都覺知肢體的動作,時時都在禪修。這是一個整天的禪修。生活中,有時動作比較複雜,有幾個部位在動,那就選擇其中一個主要的部位來覺知。如此,整天可將覺知都貫連起來。課程中,有時白天有安排環保的清理工作,這就是禪修的好時刻。此時一邊輕鬆地清理,一邊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讓整個清理過程,變成一種藝術。

    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在刷牙、吃飯、洗衣服、清理衛生的時候,不要刻意去知道肢體的動作,能知道多少就算多少,如果一點都不知道,也沒關係。

31.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做一個總結。要知道五蓋的生起,要善巧地處理它們。不要給昏沉睡眠佔據了,不要捲入妄念之中,要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使覺性如鏈,沒有間斷,自然就會圓滿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要輕鬆而自然地練習,不要太過勇猛、不要過度折磨自己。

32. 不管是新學員還是老學員,都要好好地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地喂貓。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