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一.天神相應
蕭式球譯
三十五.高慢想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一些有明亮外表、有高慢想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空中。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汝說的一套,
自行另一套,
如此受布施,
如賊如騙徒。”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怎說便怎做,
說不便不做;
智者能了知,
汝說不做者。”
世尊說:
“不僅止於說,
不單止於聽,
我能隨順行,
堅定修正道,
如此禪智者,
解除魔羅縛。
智者不欺瞞,
深知世間後,
具智得寂滅,
超越世間愛。”
這時候,那些天神空降地上,頂禮世尊雙足,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們犯了錯!我們這麼糊塗、這麼愚癡、這麼不善。我們竟然冒犯世尊!大德,願世尊接納我們的悔過,好讓我們將來約束自己。”
這時候,世尊展現出微笑。2
於是,那些天神更加高慢,然後上昇回空中。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過犯我已說,
汝心有瞋怒,
不脫忿恨縛,
不受我懺悔。”
世尊說:
“若我無過犯,
行為不偏離,
忿恨得平息,
何處說我過。”
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若人無過犯,
行為不偏離,
有念無迷癡,
此人是智者。”
世尊說:
“如來得覺悟,
悲憫一切眾;
如來無過犯,
行為不偏離,
有念無迷癡,
如來是智者。
過犯汝已說,
非因有瞋怒,
不脫忿恨縛,
不受汝懺悔。
我無諸忿恨,
現受汝懺悔。”
三十六.敬信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一些有明亮外表、讚揚善法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敬信是人之良伴,
若然敬信能確立,
名聲成就常相在,
捨此身後生天上。”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捨棄忿怒斷我慢,
各種結縛皆超越,
更於名色無貪染,
各種貪染何由生!”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愚人無智慧,
常行於放逸;
智者不放逸,
護此最勝財。”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勿行於放逸,
勿近於欲樂,
習禪不放逸,
完滿究極樂。”
三十七.集會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跟大約五百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大林,那些比丘全都是阿羅漢。在十個世界中,有很多天神聚集一起探望世尊和比丘僧團。
這時候,淨居天有四個天神心想: “世尊跟大約五百人的比丘僧團一起住在迦毗羅衛釋迦人的大林,那些比丘全都是阿羅漢。在十個世界中,有很多天神聚集一起探望世尊和比丘僧團。讓我們也前往世尊那裏,然後逐一地在世尊跟前說偈頌吧。”
於是,像強壯的人在一伸臂或一屈臂的一瞬間,那四個天神在淨居天隱沒,在世尊跟前出現。之後,那些天神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叢林大集會,
天神各相見,
我來此法會,
探望長勝僧。”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比丘修習定,
自心得正直,
智者護根門,
如馬伕策馬。”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具眼之龍象,
行踐無垢道,
除蓋除妨礙,
拔障不動搖。”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皈依佛陀者,
不會墮惡趣,
人身捨棄後,
投生天界中。”
三十八.碎石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曼直林的鹿野苑。
這時候,世尊的腳被碎石所傷3,產生強烈的感受,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世尊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世尊把大衣摺為四疊,在上右側睡獅子臥,一隻腳比另一隻腳高些,有念和覺知。
在黎明時分,七百位有明亮外表、讚揚善法的天神照亮了整個曼直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龍象!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龍象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獅子!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獅子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純種馬!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純種馬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壯公牛!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壯公牛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雄獸!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雄獸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喬答摩賢者真的是一位馴獸!即使身體上生起了苦痛、劇烈、刺骨、苦楚、不快、不歡喜的感受,你這位馴獸也能保持念和覺知,忍受這些痛楚而不受困擾。”
另一位天神在世尊跟前有感而發,說出感興語:
“我們看見的世尊善修定、心得解脫,當中沒有貪著、沒有憎惡、不用作出修行防止污染,若我們用如龍象的人、如獅子的人、如純種馬的人、如壯公牛的人、如雄獸的人、如馴獸的人諸如此類的稱呼來形容世尊,豈不是跟所見的不貼切嗎!”
世尊說:
“即使苦修婆羅門,
百年習頌五吠陀,
內心不得正解脫,
低劣不能度彼岸。
雖行百年之粗苦,
不離渴愛與戒取,
內心不得正解脫,
低劣不能度彼岸。
於我慢中無調伏,
無定人中無大師,
獨住林中而放逸,
不度死神之領域。
斷除我慢善修定,
心淨處處不受縛,
獨住林中不放逸,
能度死神之領域。”
三十九.波珠那之女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黎明時分,拘迦那陀.波珠那夜叉的女兒照亮了整個大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眾生之首等正覺,
現今住於大林中,
波珠那之夜叉女,
拘迦那陀禮世尊。
具眼覺者所說法,
之前我已得聽聞,
今我親身自證知,
善逝牟尼所說義。
若然無智愚癡人,
詆譭聖者之法義,
叫喚地獄中受生,
長受恐怖之大苦。
若然能以平息心,
受持聖者之法義,
命終捨棄人身後,
取得美滿之天身。”
四十.波珠那之幼女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黎明時分,拘迦那陀.波珠那夜叉的幼女照亮了整個大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波珠那之夜叉女,
明亮外表前來此,
禮敬佛陀與法義,
今以此偈說其益,
法義如是範圍廣,
能作多種之詳說,
現我簡略說此義,
此義常記我心中:
於諸所有世間中,
無身口意之惡行,
正念覺知斷貪欲,
不作無義之苦行。”
第四讚揚善法品完
四十一.焚燒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一位有明亮外表的天神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站在一邊,然後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家宅火燒時,
財物搬屋外,
因其有價值,
莫讓火焚燬。
世間亦如是,
會受老死燬,
布施如善把,
財物搬屋外。
布施所得果,
盜賊與惡王,
不能奪其去,
火亦不能燬。
身體與家產,
時至皆分離,
智者知此義,
財物除自用,
亦用作布施,
因常布施故,
現生受稱譽,
死後得生天。”
四十二.施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請為我解說:
何者氣力施?
何者外觀施?
何者緩和施?
何者眼目施?
何者各種施?”
世尊說:
“食物氣力施。
衣服外觀施。
車乘緩和施。
油燈眼目施。
施予住處者,
此是各種施。
為人說法義,
此是甘露施。”
四十三.食物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天神與眾人,
祈望得食物,
所有諸眾生,
皆望得食物。”
世尊說:
“具信布施者,
內心有淨信,
此世與他世,
食物俱相隨。
故應除慳垢,
布施無吝嗇;
眾生具福德,
他世有護持。”
四十四.根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仙人越深海,
內有十二流,
一根二旋渦,
三垢五長路。4”
四十五.圓滿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圓滿之人見真義,
授人智慧無貪欲,
洞見一切之智者,
行踐聖道具威德。”
四十六.天女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此有天女惑,
亦有惡鬼捉,
如此迷惑林,
如何能出離?”
世尊說:
“此有正直道,
無畏為方向,
車乘不偏倚,
置於正法輪,
慚心為護欄,
正念為車篷,
正法為車伕,
正見為先鋒;
如此妙好車,
不論男或女,
俱能以此乘,
得近於湼槃。”
四十七.植林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誰能日與夜,
福德得增長?
誰具法與戒,
往生至天界?”
世尊說:
“為人建橋梁,
及植諸園林,
打井供飲用,
布施諸住處;
此人日與夜,
福德得增長,
亦具法與戒,
往生至天界。”
四十八.祇樹給孤獨園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現此祇樹園,
仙人僧依止,
法王居其中,
使我心歡喜。
以明及正業,
以戒及正命,
以法清除死;
非以俗世財。
是故有智者,
為自身利益,
如理思法義,
由此得清淨。
智慧舍利弗,
具戒心止息,
其餘聖比丘,
難望其項背。”
四十九.吝嗇
有一位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世間吝嗇者,
自私懷憎嫉,
他人布施時,
更作諸妨礙,
此人得何報?
下生何際遇?
我來問賢者,
從何可得知?”
世尊說:
“世間吝嗇者,
自私懷憎嫉,
他人布施時,
更作諸妨礙,
此人生畜生,
地獄閻王處;
若然生人間,
生於貧窮中,
衣食與娛樂,
樣樣難取得。
如此之愚人,
現生之果報,
所求難取得;
下生生惡趣。”
天神說:
“如是我得知,
再問喬答摩:
已得為人者,
大方無吝嗇,
敬信佛與法,
深敬於僧團,
此人得何報?
下生何際遇?
我來問賢者,
從何可得知?”
世尊說:
“已得為人者,
大方無吝嗇,
敬信佛與法,
深敬於僧團,
此人生天界,
光芒照天上;
若然生人間,
生於富貴中,
衣食與娛樂,
樣樣易取得。
現生之果報,
財物能積聚,
樂如自在天;
下生生善趣。”
五十.伽提迦羅
一位名叫伽提迦羅的天神站在世尊跟前誦出這首偈頌:
“之前七比丘,
生於無煩天,
現已得解脫,
世間貪愛盡。”
世尊說:
“誰越污泥沼,
善越魔領域?
誰捨人身後,
更除天結縛?”
伽提迦羅天神說:
“優婆迦比丘,
與波羅緊陀,
及富拘娑提,
如是三比丘;
還有跋提耶,
與緊陀提婆,
及婆睺羅耆,
賓耆耶比丘。
彼等捨人身,
更除天結縛。”
世尊說:
“汝所說甚善,
彼等知法後,
更能越魔網,
能除諸有結。”
伽提迦羅天神說:
“無非因世尊,
無非因汝教,
彼等知法後,
能除諸有結。
汝說名與色,
滅盡無有餘,
彼等知法後,
能除諸有結。”
世尊說:
“汝所說甚深,
難知難覺悟;
汝因知此義,
而說如是語?”
伽提迦羅天神說:
“我昔為陶師,
名伽提迦羅,
韋波楞伽鎮,
照顧於父母,
迦葉佛座下,
成為優婆塞,
不作淫欲法,
梵行離物欲;
我曾是汝友,
我等是同鄉,
故此我能知,
之前七比丘,
現已得解脫,
世間貪愛盡。”
世尊說:
“如汝剛所說,
往昔實如是,
汝昔為陶師,
名伽提迦羅,
韋波楞伽鎮,
照顧於父母,
迦葉佛座下,
成為優婆塞,
不作淫欲法,
梵行離物欲;
我曾是汝友,
我等是同鄉,
如是往昔事,
密友現相遇,
兩人皆修習,
皆持最後身。” 5
第五焚燒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