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D510C0-35C6-4B5B-BB19-99CE9583F7A5.jpeg

增支部05第五集11-30經(2/21)

蕭式球譯

十一.從沒聽過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聽過這種法義,我在當中以無比智取得最高的成就,我宣說: ‘比丘們,如來有五力。’ 如來具有這五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這五種能力是什麼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如來有這五力。如來具有這五種能力,宣稱是一位領導者,在大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十二.尖頂

  “比丘們,有五種學人之力。是哪五種呢?
  “信力、慚力、愧力、精進力、慧力。
  “比丘們,有這五種學人之力。
  “比丘們,在這五種學人之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尖頂屋,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那個尖頂了。同樣地,在這五種學人之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具有信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慚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愧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精進力這種學人之力,要具有慧力這種學人之力。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十三.簡略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四.詳細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什麼是信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信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為捨棄不善法和修習善法而持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堅決、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稱為精進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念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崇高、良好的念,即使是很久以前所作、很久以前所說,這些崇高、良好的念也會憶持不失。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念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定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定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力呢?
  “比丘們,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慧力了。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五.應視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信力呢?
  “四入流支。應視這為信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精進力呢?
  “四正勤。應視這為精進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念力呢?
  “四念處。應視這為念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定力呢?
  “初、二、三、四禪。應視這為定力。
  “比丘們,應視什麼為慧力呢?
  “四聖諦。應視這為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十六.尖頂

  “比丘們,有五力。什麼是五力呢?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比丘們,這就是五力了。
  “比丘們,在這五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尖頂屋,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那個尖頂了。同樣地,在這五力之中,最高、最攝受、最攝持的,就是慧力了。”

十七.幫助之一

  “比丘們,有些比丘只幫助自己但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具有戒,但不助人成就戒;自己具有定,但不助人成就定;自己具有慧,但不助人成就慧;自己具有解脫,但不助人成就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但不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只幫助自己但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十八.幫助之二

  “比丘們,有些比丘只幫助他人但不幫助自己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沒有戒,但助人成就戒;自己沒有定,但助人成就定;自己沒有慧,但助人成就慧;自己沒有解脫,但助人成就解脫;自己沒有解脫知見,但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只幫助他人但不幫助自己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十九.幫助之三

  “比丘們,有些比丘既不幫助自己也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沒有戒,也不助人成就戒;自己沒有定,也不助人成就定;自己沒有慧,也不助人成就慧;自己沒有解脫,也不助人成就解脫;自己沒有解脫知見,也不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既不幫助自己也不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二十.幫助之四

  “比丘們,有些比丘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是哪五法呢?
  “比丘們,有些比丘自己具有戒,也助人成就戒;自己具有定,也助人成就定;自己具有慧,也助人成就慧;自己具有解脫,也助人成就解脫;自己具有解脫知見,也助人成就解脫知見。
  “比丘們,這些比丘既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進入具有五法的道路。”
  
  第二力品完

 

二十一.不尊敬之一

  “比丘們,一個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戒的;戒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見的;正見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正定的。
  “比丘們,一位尊敬、順從正法,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能夠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完滿,是能夠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完滿,是能夠完滿戒的;戒完滿,是能夠完滿正見的;正見完滿,是能夠完滿正定的。”

二十二.不尊敬之二

  “比丘們,一個不尊敬、不順從正法,不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沒有可能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戒蘊的;戒蘊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定蘊的;定蘊不完滿,是沒有可能完滿慧蘊的。
  “比丘們,一位尊敬、順從正法,恰當對待同修的比丘,是能夠完滿正行法的;正行法完滿,是能夠完滿學人法的;學人法完滿,是能夠完滿戒蘊的;戒蘊完滿,是能夠完滿定蘊的;定蘊完滿,是能夠完滿慧蘊的。”

二十三.污穢

  “比丘們,有五種污穢。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鐵、銅、錫、鉛、銀。
  “比丘們,有這五種污穢。黃金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以鍛造、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當黃金去除這些污穢時,便會變得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有五種污穢。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受駕馭、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什麼是五種污穢呢?
  “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惑。
  “比丘們,有這五種污穢。內心帶有這些污穢,便會失去柔軟、難受駕馭、失去明亮、失去堅韌,不能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
  “比丘們,當內心去除這些污穢時,便會變得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圓滿止息下來及把各種漏徹底盡除。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二十四.戒行不好

  “比丘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比丘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二十五.攝持

  “比丘們,正見攝持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是哪五種東西呢?
  “比丘們,正見攝持持戒、多聞、交談1、止、觀。
  “比丘們,正見攝持這五種東西,然後帶來心解脫的果和利益,帶來慧解脫的果和利益。”

二十六.解脫處

  “比丘們,有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五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什麼是五種解脫處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一種解脫處。比丘在這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二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三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而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四種解脫處……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不是聽導師或受人尊敬的同修說法,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為他人宣說,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詳細地背誦,不是將所聽、所學的法義在心中隨覺、隨觀、留意觀察,而是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其中一種定相,他在過程中不斷領會義理和法義;領會義理和法義的人會生起歡悅;當有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這是第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比丘們,有這五種解脫處,比丘在這五種解脫處之中保持不放逸、勤奮、專心一意,能得到之前沒有得到的心解脫,盡除之前沒有盡除的漏,隨順之前沒有隨順的無上安穩。”

二十七.定

  “比丘們,你們要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2;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的人,會親身生起五種智。是哪五種呢?
  “親身證知:這種定為現在和未來都帶來樂報。
  “親身證知:這種定是聖者、離物欲的。
  “親身證知:這種定不是惡人行踐的。
  “親身證知:這種定寂靜、高尚,由猗息而得,帶來心住一境,不是由抑壓與自責的行為而來。
  “親身證知:這種定在入定時有念,在出定時有念。
  “比丘們,你們要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用心、深入地修習無量定的人,會親身生起這五種智。”

二十八.要素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修習聖者正定的五種要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修習聖者正定的五種要素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熟練的浴師或他的徒弟,把皂粉倒進鐵桶,再倒進水來把它搓成皂球,這時整團皂球內內外外都充遍水份,水份不會滲漏出來。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一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泉水池,清涼的泉水從泉眼不斷湧出,泉水注滿、充滿了整個水池;外面的水不論從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不能注入這個水池,即使下雨,雨水也不能注入這個水池;整個水池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涼的泉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喜和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二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蓮池裏的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它們在水中生長,依賴水份,在水中得到滋養,一些還沒長出水面的蓮花,它們由頂部至根部都注滿、充滿了清涼的池水,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池水所充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離喜的樂,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離喜的樂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三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他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坐著的人,他穿了白色的衣服,連頭也蓋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蓋上白色的衣服。同樣地,這位比丘的身體注滿、充滿了清淨、明晰的心地坐著,全身沒有任何一處地方不被清淨、明晰的心所充遍。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四種。
  “比丘們,再者,一位比丘觀察實相,然後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實相。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站立的人觀察一個坐下的人,或坐下的人觀察一個躺臥的人,同樣地,一位比丘觀察實相,然後善掌握、善思維作意、善持於心、善以智慧洞悉實相。比丘們,這是修習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第五種。
  “比丘們,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有支撐的滿水壺,滿得烏鴉也可以在壺邊喝水,一個強壯的人不斷地搖晃那個水壺──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水會否瀉出來呢?”
  “大德,是會的。”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地上有一個蓮花池,四面都有圍堤,池水滿得烏鴉也可以在堤邊喝水,一個強壯的人不斷地拆圍堤──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水會否瀉出來呢?”
  “大德,是會的。”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就正如在平坦的廣場上,有一輛繫上良駒的馬車停在那裏,馬刺已經預備好。一位熟練的馴馬師登上了馬車,左手拿著繮繩,右手拿著馬刺,能隨心所欲地到處奔馳。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勤修聖者正定五種要素的比丘,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當有圓滿的修學作為基礎時,他能親身得到這種智證。”

二十九.行禪

  “比丘們,行禪有五種利益。是哪五種呢?
  “有助長途行走,有助作出精勤,有助健康,有助飲食的消化,能將定長時間持續下去。
  “比丘們,行禪有這五種利益。”

三十.那耆多

  有一次,世尊和人數眾多的大比丘僧團在拘薩羅遊行說法,去到一個名叫伊車能伽的婆羅門村落,之後住在伊車能伽村的密林。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聽到這個消息: “喬答摩沙門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來到伊車能伽村及住在密林。喬答摩賢者聲名遠播,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心想: “去看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在清晨的時候,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然後前往密林,他們站在精舍門外發出嘈吵的聲音、很大的聲音。
  這時候,那耆多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對那耆多尊者說: “那耆多,誰發出這麼嘈雜的聲音、這麼大的聲音呢?人們以為這是漁夫在賣魚。”
  “大德,伊車能伽村的婆羅門居士帶著很多硬食物和軟食物來,他們站在精舍門外,想見世尊和比丘僧團。”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大德,請世尊現在接見他們,請善逝現在接見他們!大德,現在是世尊接見他們的時候了!大德,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大德,就正如天上下大雨,雨水會順勢而下。同樣地,現在無論世尊去到哪裏,村鎮以至整個國家的婆羅門和居士便心向那裏。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人們是為世尊的戒和慧而來的。”
  “那耆多,我不要聲望,不要讓聲望到我這裏來!那耆多,聲望使人不易、不能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我現在容易、隨心所欲取得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覺悟之樂。得著、供養、聲譽指向污穢之樂、昏昧之樂!
  “那耆多,飲食所帶來的,是尿液和糞便。
  “那耆多,使人鍾愛的事物當變壞、改變時所帶來的,是生起憂、悲、苦、惱、哀。
  “那耆多,觀察不淨相所帶來的,是確立對誘人的事物生厭。
  “那耆多,保持對六觸入處無常隨觀所帶來的,是確立對觸生厭。
  “那耆多,對五取蘊生滅隨觀所帶來的,是確立對取生厭。”
  
  第三五種要素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