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6CCB4-182E-41B8-8379-0A26943E5B81.jpeg

增支部05第五集41-50經(4/21)

蕭式球譯

四十一.運用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有五種財富的運用。是哪五種呢?
  “居士,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妥善照顧自己,為自己帶來快樂;妥善照顧父母,為父母帶來快樂;妥善照顧妻兒、僕人、工人、下人,為妻兒、僕人、工人、下人帶來快樂。這是第一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妥善照顧親友,為親友帶來快樂。這是第二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來預留周轉,若遇火災、水災、國王沒收、盜賊、繼承人爭奪等意外時,都能安然無事。這是第三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作五種供奉:供奉親友、供奉賓客、供奉祖先、供奉國王、供奉天神。這是第四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再者,一位聖弟子努力精進、付出勞力汗水、如法賺得財富後,可用這些財富作帶來天界樂報的崇高供養,供養那些不放逸、有節制、安忍柔和、自我調伏、自我平息、自我寂滅的沙門婆羅門。這是第五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有這五種財富的運用。
  “居士,如果這位聖弟子作這五種財富的運用時財富用盡,他也對此內心沒有悔疚;如果這位聖弟子作這五種財富的運用時財富增加,他同樣對此內心沒有悔疚──在兩種情況之下內心都沒有悔疚。
  “ ‘我依財富活;
   積蓄防意外;
   亦作五供奉;
   作崇高供養,
   照料具善戒、
   自制梵行者。
   
   我是一智者,
   在家善理財,
   隨順美滿義,
   所作無悔疚。’
   
   具此施隨念,
   堅立於聖法,
   現生受稱譽,
   來生得生天。”

四十二.善人

  “比丘們,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比丘們,就正如大雨雲潤澤所有穀物,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同樣地,一位善人出生在家族中,能為許多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父母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妻兒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僕人、工人、下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親友帶來福祉、利益、快樂;能為沙門婆羅門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多聞善人具戒行,
     善於理財利眾人,
     住於正法具名聲,
     此護法者天守護。
     
     確立正法具戒行,
     語言真實心有慚,
     純淨猶如閻浮金,
     試問誰可責此人。
     此人天神所稱讚,
     亦受梵天所頌揚。”

四十三.願望

  這時候,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世上有五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是哪五種願望呢?
  “居士,長壽,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美貌,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快樂,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名聲,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生天,這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居士,世上有這五種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願望是難以達成的。
  “居士,我說,這五種願望是不能通過祈求的原因、請求的原因而可以得到達成的。如果這五種願望能通過祈求的原因、請求的原因可以得到達成的話,那就人人都能達成這些願望了。
  “居士,一位想得長壽的聖弟子,知道祈求長壽或喜歡長壽不足以成為長壽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長壽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長壽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長壽或人的長壽了。
  “居士,一位想得美貌的聖弟子,知道祈求美貌或喜歡美貌不足以成為美貌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美貌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美貌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美貌或人的美貌了。
  “居士,一位想得快樂的聖弟子,知道祈求快樂或喜歡快樂不足以成為快樂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快樂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快樂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快樂或人的快樂了。
  “居士,一位想得名聲的聖弟子,知道祈求名聲或喜歡名聲不足以成為名聲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名聲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名聲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天的名聲或人的名聲了。
  “居士,一位想得生天的聖弟子,知道祈求生天或喜歡生天不足以成為生天的原因。居士,一位想得生天的聖弟子,應行踐帶來生天的道路,當他行踐這條道路時,便能得到生天了。
  “智者修福德,
     稱讚不放逸,
     求壽求美貌,
     名聲與生天,
     或生高種族,
     大果一一至。
     
     智者不放逸,
     能得兩種利:
     現生得利益,
     他世亦得益。
     大眾稱此人:
     堅定之智者。”

四十四.施歡喜物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毗舍離大林的尖頂講堂。
  在上午,世尊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毗舍離人優伽居士的居所。世尊去到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
  這時候,優伽居士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娑羅花硬食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娑羅花硬食。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甜棗豬肉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甜棗豬肉。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油菜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油菜。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醬汁飯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醬汁飯。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迦尸衣服使人歡喜,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迦尸衣服。
  “大德,我曾在世尊面前聽過,曾在世尊面前受教: ‘布施使人歡喜的物品,能得使人歡喜的果報。’ 大德,我的床座使人歡喜,它鋪上長毛被褥、白羊毛被褥、純毛被褥、鹿皮,兩頭各有丹枕,床座設有頂篷,然而,我知道世尊是不會接受它的。大德,我的檀香木板價值超過百千錢,請世尊悲憫,接受它吧。”
  世尊出於悲憫,接受那檀香木板。
  這時候,世尊對優伽居士說答謝偈:
  “施歡喜物得喜報。
     心知羅漢是福田,
     善人能施難施物,
     常願施予正直者:
     衣服床座與飲食,
     還有各種之資具。
     所施所捨不空過,
     施歡喜物得喜報。”
  世尊對優伽居士說了答謝偈,然後起座離去。
  過了一段時間後,優伽居士命終,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之中。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黎明時分,優伽天子照亮了整個祇樹給孤獨園,跟著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站在一邊。世尊對優伽天子說: “優伽,如你所願嗎?”
  “世尊,是的,如我所願。”
  於是,世尊對優伽天子誦出這首偈頌:
  “施歡喜物得喜報,
     施最高物得高報,
     施優勝物得勝報,
     感得投生優勝處。
     
     若人常作最高施、
     優勝布施細妙施,
     彼等不論生何處,
     皆得長壽具名聲。”

四十五.潤澤

  “比丘們,有五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是哪五個地方呢?
  “比丘們,布施衣服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食物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寺院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床椅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布施醫藥用品給一位進入無量心定的比丘,能無量地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這五個地方能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快樂的成因;能帶來天界的樂報,能帶來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
  “比丘們,聖弟子具有這五個地方來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帶來多少天界的樂報,帶來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比丘們,就正如大海的海水是不易計量出究竟有多少斗、多少百千斗的,只能算出是一個無量無數的大水聚。
  “比丘們,同樣地,聖弟子具有這五個地方來潤澤福德、潤澤善報,是不易計量出究竟他有多少福德、多少善報、多少快樂成因,帶來多少天界的樂報,帶來多少使人悅樂、戀棧、歡喜的利益和快樂,只能算出他有一個無量無數的大福德聚。
  “大海大湖難度量,
     駭人寶藏所棲息;
     眾人所依之河水,
     一切流往海與湖。
     
     智者修福亦如是,
     飲食衣服與臥具,
     及與醫藥以布施,
     福德如河流入海。”

四十六.成就

  “比丘們,有五種成就。是哪五種呢?
  “信成就、戒成就、聞成就、施成就、慧成就。
  “比丘們,有這五種成就。”

四十七.財

  “比丘們,有五種財。是哪五種呢?
  “信財、戒財、聞財、施財、慧財。
  “比丘們,什麼是信財呢?
  “一位聖弟子對如來的覺悟有敬信,明白世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這就是稱為信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戒財呢?
  “一位聖弟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稱為戒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聞財呢?
  “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一位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的聖弟子,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這就是稱為聞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施財呢?
  “一位居家的聖弟子,內心清除了吝嗇的污垢,不受吝嗇的束縛,慷慨,大方,樂於施捨,不拒人所求,樂於和人分享。這就是稱為施財了。
  “比丘們,什麼是慧財呢?
  “一位聖弟子具有生滅的智慧,具有聖者洞察力的智慧,具有能把苦徹底清除的智慧。這就是稱為慧財了。
  “比丘們,有這五種財。
  “敬信於如來,
     堅立不動搖;
     善美之戒行,
     聖者所稱譽;
     
     敬信於僧伽,
     所見俱正直;
     此人不貧乏,
     生活不空過。
     
     智者明此義,
     修習信與戒,
     見法心歡喜,
     常憶佛教誡。”

四十八.不可得之處

  “比丘們,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是哪五種呢?
  “在老法之中想不要衰老──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病法之中想不要生病──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死法之中想不要死亡──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壞滅法之中想不要壞滅──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在消失法之中想不要消失──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這都是不可得之處。
  “比丘們,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老法之中衰老時,不懂這樣反思: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老法之中衰老,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老法之中衰老,如果我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比丘們,這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可稱為一個中了憂愁毒箭的人,他令自己受折磨。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病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死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壞滅法……
  “比丘們,再者,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不懂這樣反思: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消失法之中消失,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消失法之中消失,如果我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比丘們,這個不聞法義的凡夫可稱為一個中了憂愁毒箭的人,他令自己受折磨。
  “比丘們,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懂得這樣反思: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老法之中衰老,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老法之中衰老,如果我在老法之中衰老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老法之中衰老時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比丘們,這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可稱為一位拔除憂愁毒箭的人,他不令自己受折磨,是一位沒有憂愁、沒有中箭、朝向滅盡的聖弟子。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病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死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壞滅法……
  “比丘們,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懂得這樣反思: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消失法之中消失,而是所有眾生都是有來有去,有死有投生的。所有眾生都會在消失法之中消失,如果我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便會沒有胃口,外觀難看,無心工作,這時我的敵人會感到開心,我的朋友會感到悲傷。’ 他在消失法之中消失時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比丘們,這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可稱為一位拔除憂愁毒箭的人,他不令自己受折磨,是一位沒有憂愁、沒有中箭、朝向滅盡的聖弟子。
  “比丘們,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這五種不可得之處。
  “憂傷哀痛無得益,
     不能帶來少許義,
     若然生起憂與苦,
     敵人知後感開心;
     智者遇上不幸時,
     能知應對不動搖,
     面色依舊不改容,
     敵人知後感苦惱。
     
     不可得處祈望得,
     凡夫為此盡力作:
     唸誦持咒稱善名,
     家族儀式廣施等。
     智者知此不可得,
     自己他人皆不能,
     此業堅固無法改,
     接受現實無憂惱。”

四十九.拘薩羅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拘薩羅王波斯匿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這時候,末利王后命終了,有一個下人前往波斯匿王那裏,在耳邊告訴他: “大王,末利王后命終了。”
  那個下人說了這番話後,波斯匿王苦惱、不開心、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這時候,世尊看見波斯匿王苦惱、不開心、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便對他說: “大王,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除了 “比丘們” 改作 “大王” 之外,其餘部份跟整篇四十八經相同)……接受現實無憂惱。”

五十.那羅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
  這時候,滿陀王鍾愛、歡喜的吉祥王后命終了,滿陀王因愛別離的影響而不洗澡、不塗油、不進食、不工作,日夜都陪伴著吉祥王后的遺體。滿陀王吩咐財政大臣毗耶迦: “毗耶迦賢者,你把吉祥王后的遺體放進一個盛滿油的鐵棺之中,鐵棺蓋放於一旁,那麼我便可以多看吉祥王后的遺體了。”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 “大王,是的。” 之後把吉祥王后的遺體放進一個盛滿油的鐵棺之中,鐵棺蓋放於一旁。毗耶迦大臣心想: “滿陀王現在這樣子,他該去拜訪哪位沙門或婆羅門,好讓他在聽法之後能斷除憂愁之箭呢?” 他再心想: “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他的好名聲遠播,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多聞、善於解說、善於議論、年長的阿羅漢。滿陀王應去拜訪他,好讓滿陀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於是,毗耶迦大臣前往滿陀王那裏,然後對他說: “大王,那羅陀尊者住在波吒釐子的雞園精舍,他的好名聲遠播,是一位智者、成熟、有智慧、多聞、善於解說、善於議論、年長的阿羅漢。大王應去拜訪他,好讓大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毗耶迦賢者,既然這樣,你先去知會那羅陀尊者吧,像我那樣的人,怎能不事先知會便前往居住在自己國土的沙門或婆羅門那裏呢!”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 “大王,是的。” 之後前往那羅陀尊者那裏,對那羅陀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他說: “大德,滿陀王鍾愛、歡喜的吉祥王后命終了,滿陀王因愛別離的影響而不洗澡、不塗油、不進食、不工作,日夜都陪伴著吉祥王后的遺體。大德,如果那羅陀尊者為滿陀王說法就好了,這樣能讓滿陀王在聽法之後斷除憂愁之箭。”
  “毗耶迦,如果滿陀王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毗耶迦大臣起座對那羅陀尊者作禮,右繞那羅陀尊者,然後回去滿陀王那裏。
  毗耶迦大臣回到滿陀王那裏後,對滿陀王說: “大王,那羅陀尊者答應了,如果大王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毗耶迦賢者,既然這樣,安排車輛吧。”
  毗耶迦大臣回答滿陀王: “大王,是的。” 在安排好車輛後,便對滿陀王說: “大王,車輛已經安排好了。如果你認為是時候的話,請便。”
  於是,滿陀王登上御駕,和大批隨從的車輛一起前往雞園精舍去見那羅陀尊者。當車輛到了車路的盡頭時,他下車徒步進入園林。滿陀王前往那羅陀尊者那裏,對那羅陀尊者作禮,然後坐在一邊。那羅陀尊者對滿陀王說: “大王,世上任何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眾生都有五種不可得之處……(除了 “比丘們” 改作 “大王” 之外,其餘部份跟整篇四十八經相同)……接受現實無憂惱。”
  那羅陀尊者說了這番話後,滿陀王對他說: “大德,應怎樣稱這段法義呢?”
  “大王,就稱這段法義為 ‘去除憂愁之箭’ 吧。”
  “大德,這真的是 ‘去除憂愁之箭’ ,這真的是 ‘去除憂愁之箭’ !大德,我聽了這段法義之後,斷除了憂愁之箭!”
  這時候,滿陀王對毗耶迦大臣說: “毗耶迦賢者,你將吉祥王后的遺體火化,再為她興建塔吧。從今天起,我要洗澡、塗油、進食、工作了。”
  
  第五滿陀王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