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95.JPG

《傾聽弦外之音》

 

目錄.譯者序. 一句放下、一抹微笑(中譯序)

 

  阿姜查      法園編譯群  

 

  感謝:

  澳洲Bodhivana Monastery 住持Ajahn Kalyano 授予本社翻譯、出版此書。

  本書的出版若沒有一群無私、熱誠的朋友從中協助中文打字、中英校訂,以及中文的潤飾工作,恐難如此完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此致上我們深深的謝意。

 

  目錄

 

  英譯者序

 

  一句放下、一抹微笑(中譯序)

 

  一、佛法西進

  1、佛法西進

  2、一句話就夠了

 

  二、談止

  1、不可動搖之寂靜

  2、寺院的煩惱

 

  三、說觀

  1、傾聽弦外之音

  2、清明的內觀

  3、守護竹林

  4、道途多艱

  5、勘破世間

  6、以涅槃為目標

 

  四、最後一席話

  1、全心全意地修行

 

  英譯者序

 

  公元二00一年四月,數百人集會在美國加州的波特拉谷(portola Valley),參加週末一個名為「阿姜查的生涯歲月和教導」的活動。與會的有僧尼、在家人及阿姜查今昔弟子,還有來自海內外志趣相同的團體。在這個喜悅、感人的兩天里,大家分享了各自對阿姜查的記憶、朗誦他的教導,並一同討論阿姜查的訓練方式。在彌足珍貴的時刻里,或許是阿姜蘇美多對這位「個頭不大的人」以其生命饒益世間的追思,喚起了所有在場演說者的無限追憶。

 

  我還是個渾渾噩噩的青年時,便停靠於阿姜查收容所門前。那時的我孤立無援、不知何去何從。在一身疲憊、心智不成熟、懵懂無知的情況下,阿姜查收容我,將我安置在他座下。他一手提拔、協助我成長的過程中,對我無比信任,使我有一種安全感。一人同時扮演父親、醫師、良師、益友、傳教士、聖誕老公公、喜劇演員、教師、恩人和敵人等多重角色的阿姜查總有先見之明,他總是出其不意,令我受益良多。在那幾年當中,我親眼目睹他在許多人身上施展的神奇能力。日後我才瞭解,曾經得到這樣一位偉大(且忙碌)的導師悉心關顧以及體會他獨特的度眾善巧是多麼不可思議。

 

  一九七七年還俗後,我道別了阿姜查。此後數年間,我仍多次回到阿姜查在泰國、英國和美國的道場。一九九八年在加州紅木谷(Redwood Valley)無畏山寺(Abhayagiri Monastery)住持阿姜帕沙諾(Ajahn Pasanno)的建議之下,我聯繫了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並著手翻譯阿姜查的著作,進而於二00一年以《法爾如是(暫譯)》(Being Dharma)為名付梓。此後,我發覺自己再也離不開阿姜查的教法,更奇妙的是我體驗到自己對這位偉大的導師的敬畏之心與感念之情不減反增。因此,當我得知遠在澳洲墨爾本的朋友們有意將近來剛譯成的若干文章印刷成冊時,心裡感到相當欣慰。

 

  《傾聽弦外之音》(英譯本Eveything is teaching us)細膩的總括了阿姜查的教導風格,為我們示現「法」就在此刻當下。他將種種難懂的佛法概念置於一旁,使每一位聽法者,不論他們是目不識丁的農夫或受高等教育的都市人、泰國人或西方人士,都能在不違佛法的前提下,同樣通達無礙;加上他獨到的善巧,往往讓聽眾得到意外收穫。

 

  他教導村民如何持家、理財,同時也告誡他們要創造覺悟涅槃的因緣條件。他指導來訪的團體基本戒律時,會以鼓舞取代訓誡;等到他們都感染到阿姜查的喜悅後,最後再輕聲細語的提醒他們生命終有盡頭;有時則大聲的喝斥本地的僧侶和信眾。他會從解釋基本佛法概念開始演說,然後再天衣無縫地導入究竟真理的討論中。

 

  他的教導和訓練方法總是出人意料。有時他常改變寺里的作息;他是個很難被設限或歸類的人。他時而強調僧團生活,指出許多出家的殊勝之處;亦會為在家人演說深奧教法,並誠心對待真心學法、精進修行的人。他有時教導禪那,強調定力的不可或缺;可是在另一個場合裡,他卻指出光入定只是條死衚衕,而真正的內觀修行,並不需要深層的三摩地;他對寺里的規範一樣如此模稜兩可。但是親侍他身邊且用心探索其背後動機的人,會在這些看似矛盾的教法中發現當中的一致性。

 

  阿姜查的寺院崇尚佛陀所鋪陳的修行之道;以其嚴謹和適度的彈性作風並強調務實尋求覺悟佛法的核心——解脫,而聞名於世。阿姜查給我們一連串的「壞消息」——關於世間法的虛妄及強調出離之道,至於解脫則是他的唯一目的;銘記這點對你在閱讀他的教導時,會有所幫助。誠如他所言:「佈施、聽法、修禪,一切所做皆應以增上智慧為目的;增上智慧的目的則在於解脫——解脫一切的因緣和現象。」他自己則活生生地體現了這段話;他所散髮出的喜悅和無比自在,不啻是「法」的最佳代言。

  阿姜查從不準備講稿或照本宣科,更沒有做過系列講座。有時一場開示便涉及了修行的許多層面。大多教導具備侃侃而談、意識暢流(或許用「智慧之流」來形容比較恰當)的特性,因此從書中任何一頁展開來閱讀都沒關係。有些開示內容看似離題,但還是會繞回潛在的主題;而別人通常都是平穩切入主題,再順勢發揮。也因此這本書不一定得從頭閱讀,單篇文章亦不須從頭讀到尾。你大可隨意展卷,盡情享受阿姜查的智慧光輝。但切勿草草讀過,或光欣賞阿姜查言詞的善巧。他天生的口才、言詞流利,很是精彩、迷人;但他的教法卻是饒富意義的。經由閱讀與思考,來日溫故而知新時才能得其真義。閱讀時要保持客觀,別對他的話妄加採信。阿姜查時常告誡:「佛陀說,輕易採信他人言詞的人是愚痴的。」他敦促所有人要將教法落實在修行中,別光拿它當有趣的思辯題材,應親身體證以瞭解才是。

 

  在此,先為我在翻譯上或有盲點之處致上歉意。作為一介凡夫,要將一位覺悟導師的開示譯入另一種語言時,難免有所疏漏。我要感謝加州無畏寺住持阿姜帕沙諾在佛法與語文問題上給予的協助。這些篇章如果能為少許人指點迷津,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心並得到趣向解脫之道的激勵,這本書的所有努力便告圓滿了。

 

  保羅布萊特(Paul Breiter)

 

 

  一句放下、一抹微笑

  暮春三月,《傾聽弦外之音》的翻譯工作終告完成。抬頭望去,工作室的落地窗前,四季的變化,氣候的時晴驟雨,在過去一年的譯書期間,彷彿不時變換的美麗畫面,隨日出日落、星辰轉移而更易著。遠望著迤邐的山脈,天氣好的時候,可見層巒疊嶂因距離而呈現由深至淺的色差,一層層由藍轉灰,而群山背後,就是日月潭了。天雨時,煙霧迷漫埔里山城,彷彿米家山水畫中的江南煙雨。

 

  時常在浮燥不安時,暫擱譯筆,往山裡漫步走去。溯溪而上,耳邊聽著潺潺水聲;閉上眼,山風微微掠過臉龐。方才焦慮的心情?早已隨風逝去。

 

  繼續往上走,山路崎嶇,顛躓難行,石礫不時扎著赤裸的腳板。腳下的疼痛不禁使人想起過去阿姜查在崇山峻嶺間的雲遊苦行。那苦千山萬水,刻骨銘心。由此可見他說的「法」為何總能穿透人們心坎,把我等胸中蘊積的心結在不受時空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化解開來。

 

  無疑地,任何感人肺腑的語言,往往是從受過世間苦難的生命口中宣說出來;由於嘗盡人生況味,話中流露的盡是看透生命底蘊的智慧。既是人生智慧,必定具有不受時空限制的穿透性,得以抵達有情生命無始以來對離苦得樂的深切期盼。

 

  曾因貪求而吃盡苦頭的阿姜查,在二十八歲壯年時期,決然遁隱山林。從此開始了以天地為家、與野獸為伍,過著有一餐沒一頓、生病無藥也不求治療的苦行生活。苦行的目的在於抵觸苦難生活中反更活躍的負面人性,如恐懼、慾望、疑惑等。但這些世間磨難、人性缺陷卻沒有擊潰他的解脫意志、修行心念和學習態度。在面對境界考驗時,不論順境或逆緣,他總是向內觀、往心中察。在他樹立正見之後,一切順逆都足以提升止、觀禪修上的層次和領悟,開展敏銳的觀察力。最重要的是,他因此尋獲內心的真正平靜,為日後說法和領眾立下穩固的基石。

 

  很難想象他的修行生涯如果缺少這段刻骨銘心的苦行試煉,他的「法」是否還能傳遞著人性的溫度和生命重量,以及對佛法和修行法門有別於一般照本宣科的超然見解。

 

  當他從樹林間、小徑里緩緩步出,端坐於眾人面前的法座上。風在吹、日漸斜,樹葉搖曳,面對為生活愁苦的村民和信眾,他的嘴上只剩一句放下和一抹微筆。

 

  這些動人的法語、過去修行的足跡和禪修的體驗,在《傾聽弦外之音》這部書裡前所未有的大量呈現在眾人面前,可說概括了阿姜查一生的修行和說法。

 

  本書中文版按照各篇文章偏重的屬性,歸納成<佛法西進><談止><說觀><最後一席話>四個主題。方便讀者閱讀時,於看似漫談的開示中,理出可依循的重點。但若誤將這些主題作刻板的歸納而局限了心靈視野;或只繫念文章主題的發展,卻忽略了阿姜查向來具體微觀的說法方式,與不偏不廢、止觀雙運的修行態度則是編者所不樂見的。

 

  在此例舉兩項阿姜查教導的特色:若稍加註意每篇開示的時空背景,會意外發現阿姜查對於聽眾的根性、層次、處境,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性別、地位,以及國籍、文化等均具有相當敏銳的洞悉力。以致開示時,能善巧地施予適時、契機的談話內容和形式。一場開示下來,言語中的字字珠璣,早已悄悄進駐聽者心中。

 

  譬喻則是阿姜查開示的另一項精彩特色。這可能要歸功於他一生成長、生活、修行、雲遊在泰國東北鄉野、森林中豐富的生活經驗。透過觀察入微的慧眼,把一切自然現象及生物形態都化成他信手拈來用以詮釋深奧義理的有機題材。道理講深了,引一則生活化的故事寓言,就足以把理論拉回到你我現實里放眼可見、伸手可及之處,融匯成一份親切的生活哲學。因為他明白佛陀所教示的法,畢竟是為了揭示眾生對世間為恆常、為樂、為有我的根本無明,進而認清因此而導致的種種苦果,以及達到究竟喜樂的可能和方法,而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空乏理論。因此,他以生活化的教法引領我們從此刻當下捨離貪愛、放下執著,一同達到內心富足、安樂、無憂的祥和生活。

 

  今日,如阿姜查等森林僧的雲遊生活,可能難以復見。他們短短幾十年的生命,卻在天地間為我們寫下了一頁動人的傳奇。傳奇雖已迢迢,但我們卻仍可藉由他們留下的修行歷程中見證從污泥裡開出花朵的修行成果,使我們相信解脫的可能。

 

  疲憊的腳步終於停了下來,駐立在一座數十尺高的瀑布前。幾天大雨過後,水量特別充沛。仰天而看,水勢從上俯衝而下,擊打在碧綠的水潭上。水聲轟隆如雷,響徹山谷。潭面激起陣陣水煙,宛如雲霧蒸騰,化入天際。瀑布一旁的石壁上,意外而細緻的落下一道涓涓細流,流瀉成一幕白色水簾,跟毗鄰澎湃洶湧的瀑布形成強烈對比。一時興起,舉足跨過冰冷的水泥堤岸,興衝衝地坐到潭邊,雙足浸入潭中,享受暑熱裡的即時清涼。

 

  天色漸暗,該是往回走的時候了。雖然回時路的步履一樣艱難。可是,在我心裡,已有一處清涼,伴我歸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