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草損害田地,貪欲危害世人,布施與離貪者得大果報 ◊◊
【356偈】
雜草害田地,貪欲害世人。
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註解】
田地為雜草所破壞,同樣的貪欲危害世人,因此對無貪欲者布施,將獲得大果報。
◊◊ 雜草損害田地,瞋恚危害世人,布施與離瞋者得大果報 ◊◊
【357偈】
雜草害田地,瞋恚害世人。
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註解】
田地為雜草所破壞,同樣的瞋恚危害世人,因此對無瞋恚者布施,將獲得大果報。
◊◊ 雜草損害田地,愚癡危害世人,布施與離癡者得大果報 ◊◊
【358偈】
雜草害田地,愚癡害世人。
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註解】
田地為雜草所破壞,同樣的愚癡危害世人,因此對不愚癡者布施,將獲得大果報。
◊◊ 雜草損害田地,欲念危害世人,布施與無欲者得大果報 ◊◊
【359偈】
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
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註解】
田地為雜草所破壞,同樣的欲望危害世人,因此對無欲望者布施,將獲得大果報。
【施予無貪、瞋、癡者——大布施與小布施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阿耨樓陀尊者與安古拉尊者的布施故事。
話說有一回,阿耨樓陀尊者到村裡托缽時,天王因陀伽布施予他一湯匙的飯,這是他前世的福報。雖然安古拉尊者在一萬年裡修建了一排十二里格長的火爐並大量布施,可是這種福報卻不如天王因陀伽一湯匙飯的布施。佛陀說:「比丘啊!在布施時,應該辨別,如果把種子種在良田裡,會比布施予某人當食物的果報來得大;可是很多人並沒有這麼做,所以獲得的福報也不大。」
佛陀就這麼規勸那些樂於布施者,在布施時要懂得識別,只有把種子種在良田地裡讓它開花結果,才能獲得更大的福報。接著佛陀開示了這四段詩偈。
【評論】
本篇四段詩偈中提到的大果報,就是指功德,只有布施予那些無貪欲、無瞋恚、不愚癡、無愛欲者才能得到。
捨離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後,就已得入聖流,成為尊貴的聖人,擁有無瑕疵、完美品德的聖人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在梵文裡是盡善盡美的意思,這尊貴的稱號,被用在佛陀和他的弟子身上,最初還是專門用來形容佛陀。
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帶來永無休止的輪迴,不捨離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就擺脫不了生死輪迴。
一個人只要斷滅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在今世就能證得阿羅漢果而獲得解脫,這就稱為「有餘涅槃」。由於他還活著,五蘊的繫縛仍然存在,因此他仍然經歷苦與樂、喜和悲,但是他已無繫縛、無我執、無區別心,因此不為這些感受而動搖。
當阿羅漢入滅後,五蘊功能停止,他再也沒有感受,他也不再重生,他的一切受與想已經被凍結。
當一個人完全斷除貪欲、瞋恚、愚癡、愛欲時,他已擺脫輪迴的繫縛,不再重生,也就是說他自由了,他不再具有使他轉世的業力,因為他已覺悟涅槃,完全終止生命的延續與來生的過程(結生意識)。他已超越一般或世俗的活動,並提升自己,使自己處於世俗之上。雖然他還活在世上,他的一切行為是無果性,也無業力性,因為這些都是貪、瞋、癡和心智垢穢所驅使,他已棄除一切惡,一切心智垢穢,在他身上毫無潛在的善惡傾向。他已超越善惡,他已棄善惡,他不再為過去和將來所擔憂,他無繫縛因此不受困擾,他不被人生一切無常所動搖。他與世俗接觸,可是心不動搖,他無垢穢、不擔憂,完全達到安全境界。
涅槃是在今生可以證悟的境界。鑽研佛學,看守好自己的心,將不難理解這境界。一切生物,無論在這世間或他世間證悟阿羅漢就能達到涅槃。
所有感性生物都經歷了生命不悅的本性,首先他們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欲,什麼是垢穢,但不知道如何棄除它們。若他已經歷過,他將會知道,通過自覺了解什麼是無垢穢,什麼是涅槃的真實相,什麼是真正的安樂。阿羅漢以本身真正的經歷談涅槃,而非道聽途說,阿羅漢永遠沒法憑自己的覺悟,使人明白什麼是涅槃。比如一個口渴的人,才知道喝水的滋味,但他無法向人解釋這滋味,只有通過親身的體驗,自己的經歷和覺悟,才能理解真正的涅槃,無法通過他人或他力來證悟涅槃。
貪、瞋、癡與愛危害世人,猶如雜草危害田地一樣。要布施就應該布施給那些已捨離貪、瞋、癡與愛欲之人,這才能夠獲得大果報。
布施——有多部經典讚頌布施,布施是一種美德,也是通往彼岸的第一道橋梁。它賜予布施者不自私與不邪惡和發展無私和淨念的雙重福報,使布施與受施者都獲益。
一名真正的菩薩不會在意受施者是否真正的需要,他實踐布施的目的是驅除潛在的欲望,施與和接收的快樂減輕了痛苦,這些都是布施所賜予的其他福報。
以超凡的愛心布施,他一視同仁,但在布施中他加以辨別,如酒鬼向他求助,他肯定那酒鬼將濫用他的布施,他會毫不猶豫的拒絕,因為這是錯誤的布施,無法達到彼岸。
如果是有目的的布施,或為貢高自己的形象而布施都是錯誤的。布施是一種難得的機會,應該謙虛和平等的布施,布施後不要居功,也不要把那些受施者當作債主。布施的目的在於行善,不求回報,不求聲譽,也不執著與將來的福報,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