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講解》17
[阿姜舒淨]
第十七章 感受
心是多樣化是因為有許多不同的相應法,也就是所伴隨的心所多樣化。心可以用不同的感受來分類:
- 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 (somanassa sahagata)
- 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 (doma-nassa sahagata)
- 中性的感受伴隨 (upekkha sahagata)
- 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 (sukha sahagata)
- 不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 (dukkha sahagata)
每一個心都一定會有「受心所」伴隨一起生起。不同的感受會伴隨著不同類型的心。心是領導者,它知道出現對象的不同特徵;受心所會去感受這同一個對象。感受可以是愉悅的心裡感受、不愉悅的心裡感受、舒服的身體感受、不舒服的身體感受或中性的感受。
心依據本質而有所不同,可以分為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而伴隨心一起生起的心所會是一樣的本質。不善心所不會伴隨善心、善報心或唯作心一起生起。善心所不會伴隨不善心、不善報心或唯作心一起生起。果報心所不會伴隨不善心、善心或唯作心一起生起。
感受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樣,和伴隨的心是一樣的本質,有善的、不善的、果報的或唯作的不同。
如果佛陀沒有詳細解釋各種法的特質,人們就會繼續對受心所有錯誤的理解。例如,當一個人有不適-生病或疼痛時,不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著身識一起經由身體感官經驗觸所緣,身識和不舒服的身體感受都是果報。這種不舒服的身體感受(dukkha)和心裡不愉悅的感受(domanassa)不同,當一個人因為不可喜的對象撞擊身體感官而生氣時,就會產生這種心理不愉悅的感受。心因為不同的感受伴隨而有所不同。佛陀詳細地教導哪一種感受伴隨著哪一種不同的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這是一個很精細複雜的主題。
每當我們身體上有不舒服的疼痛感,這是不善的果報。然而,當我們因為痛苦的感受而感到不快樂、不安和焦慮時,那個時候不是果報,那一刻心裡的不愉悅是不善的的感受伴隨著不善的瞋根心。
當我們仔細研讀阿毘達摩的時候,我們可以正確地理解伴隨著心一起生起的受心所。如果我們不研讀實相,就不會知道在某個時刻的感受是善的、不善的、是果報或是唯作。如果不瞭解,就一定會沈浸在愉悅的心裡感受,舒服的身體感受或中性的感受。
我們在增支部(Vol.I,Part II,Ch.VII,On characteristics,S7;1970年版)讀到佛陀說:
隨著感受,比丘們,生起了 邪惡、無益的法,並非沒有感受。捨離這些感受,那些邪惡的、無益的法就不會生起。
除了受蘊外,其他名蘊,也就是想蘊,行蘊和識蘊,也是如此地解說。
受心所(vedana cetasika)是執取的根據,執取是非常頑強存在的。如果不瞭解受心所的真實本質,就無法摒棄“是我的感受”的錯誤見解。
對受心所真實本質的瞭解(理智上)會是正念開始覺知感受特徵的因緣條件。如果不瞭解什麼是感受,那就沒辦法注意到感受其實是實相;它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生起,就像其他經由五個感官根門和意門出現的法。這些法能出現是因為有心生起去經驗這些法,每個心都一定會有受心所伴隨。
我們應該知道,如果在看到、聽到、聞到、嚐到和碰觸時沒有感受,就不會有焦慮或貪愛,不善法就不會生起。然而因為感受生起,就會有執取想要去抓住它。我們想要為自己得到可以帶來愉悅感受的東西。因此,不善法持續不斷地生起,但一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諸法無我;沒有人能阻止受心所生起。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心生起都一定有受心所伴隨一起生起,在那一刻一起與心經驗出現的對象。現在,就在這一刻,一定會有某種感受,無論是中性的感受、舒服的身體感受、不舒服的身體感受、愉悅的心裡感受或不愉悅的心裡感受。對佛法的研讀不僅僅只是知識上的名詞和數字而已,研讀的目的是能夠瞭解實相的特徵,比如現在這一刻正在生起的感受。現在我們可能還沒有覺知到這一刻感受的特徵,但應該要知道,這一刻的感受是一種已經生起並滅去了的實相。如果不瞭解感受這個實相的特徵,那麼一定會誤把舒服的身體感受、不舒服的身體感受、愉悅的心裡感受、不愉悅的心裡感受和中性的感受當作是我的。
如果沒有正念生起去覺知到感受的特徵,那麼就不可能摒棄錯誤的見解,會認為法是靈魂、人、或是我。我們都認為感受在生活中很重要,我們都想要愉悅的感受,沒有人想要有不愉悅的感受。因此,我們努力使用一切手段,想要有舒服的身體感受或愉悅的心裡感受。但是,人們可能不知道,這個時刻的感受是因為適當的因緣條件而生起,試圖執取這個時刻的感受時,感受已經滅去了。
佛陀把感受分類為一個單獨的蘊,也就是受蘊(vedanakkhandha),因為人們賦予感受很大的重要性並且緊緊地抓取。人們把感受這個實相當作是我的,或是最值得的。聆聽佛法以及仔細研究是必要的,去思考我們學到的並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法的真相,正念才能夠生起並覺知出現的法的特徵。
受心所可以和心的四個本質一樣分類為善、不善、果報和唯作。感受是行法,它生起是因為適當的因緣條件。當感受是果報時,它生起是因為適當的業緣 (kamma-paccaya)。當感受是善、不善或唯作,它就不是果報,它的生起不會是因為業緣,而是有其它的因緣條件。有不同的方法分類感受,但當它被分為五類時,其中愉悅的身體感受和不愉悅的身體感受的本質是果報,它們是業的結果。過去已造的業是感受果報(果報受心所)生起的因緣條件。
眼識是果報心,伴隨著中性的感受和其它的心所。耳識、鼻識、舌識也是如此。然而,身識的情况是不同的。當身識是不善果報時,它有不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當身識是善的果報時,則是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
沒有人能改變哪種感受是伴隨著哪一種心一起生起的因緣條件。身識生起是因為業緣。當四大中的三大之一,即:土元素(硬,軟)、火元素(熱,冷)或風元素(彈性或壓力)撞擊到身體感官時(kayappasada rupa),如果是可喜的對象,舒服的身體感受會生起。當撞擊身體感官的對象是不可喜時,不舒服的身體感受會生起。在身體感官生起的感受只會是不舒服的身體感受(dukkha)或舒服的身體感受(sukha),不會是中性的感受(upekkha)、愉悅的心裡感受(somanassa)或不愉悅的心裡感受(domanassa)。
身體舒服的感受和心裡愉悅的感受應該要清楚地區別開來。當身識生起,一起生起的舒服的身體感受或不舒服的身體感受的本質是果報,是過去業的結果。然而,當被打擾或焦慮時是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並不是過去所造業的結果,而是不善的瞋根心。累積的不善法是它生起的因緣條件。
除了不舒服的和舒服的身體感受的本質只能是果報,不愉悅的心裡感受本質只能是不善,愉悅的心裡感受和中性的感受可以是善的、不善的、果報或唯作。
感受如此多樣化的事實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到,實相只會在適當的因緣條件下才會生起,而不是由誰來支配。
我們是否曾經覺知到不同感受的特徵呢?現在感受生起然後滅去了。有些人可能已經開始注意到經由眼、耳、鼻、舌、身出現的色法的特徵。有些人可能傾向於去思考名法,比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或意識的特徵。然而,這些都是不夠的。
念應該要覺知到法的特徵,也就是五蘊的特徵: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果念沒有覺知到這些法,那麼汙染雜質是無法根除的。如果對法無知,也就是沒能培養正念去覺知正在出現的實相的特徵,就無法根除煩惱。
當我們睡著(熟睡)時有感受嗎?我們應該一遍又一遍地思考佛法。我們愈是研究佛法,就愈能清楚地瞭解真相。因此,我們應該思考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是否也有受心所。當我們熟睡時,我們沒有經驗到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對象,沒有任何對象經由六個感官根門出現。在這個時刻,我們沒有在思考,也沒有在做夢。我們以前所看到或聽到的,我們喜歡的或所想的並沒有出現。然而,當我們熟睡的時候,只要我們的生命還沒有結束,就一定會有有分心生起滅去。有分心維持了這個獨特個體生命的連續性。一旦我們醒來,這個世界上的對象就會再出現,直到我們又進入熟睡中。
當我們熟睡時,相繼生起又滅去的有分心是果報心,是過去業的結果;業是有分心相繼生起並維持生命連續性的條件。因此,睡覺的人才沒有死掉。五蘊中的四個蘊,心和心所必須一起生起,它們不能分開。每次心生起時,都必須有心所伴隨著。每個心都一定會有感受伴隨一起生起。伴隨著有分心的受心所是果報心所,它們經驗同一個對象。所有伴隨著心的心所和心經驗同一個對象。有分心的對象不是這個世界的對象;它與上一世死亡心生起之前經驗的對象是同一個。我們不會知道這個對象,也不會知道伴隨著有分心的受心所的特徵。
當我們比較熟睡和醒著時的狀況,這會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心經驗對象時的因緣條件。這個世界的對象能出現是因為心經由六個根門的心路過程去經驗他們。
我們應該進一步去探究當我們醒著時,究竟是什麼醒著?當我們睡著時,究竟是什麼睡著?色法是什麼都不知道,只能被經驗的法。因此,色法不會醒著也不會睡著。名法是能經驗的法。當名法不能知道對象時,這個狀態被稱為“睡著了”。此外,當我們睡著時有分心會相繼地生起滅去,在一個人還沒死亡之前維持這一世生命的連續性。
當我們醒來時,醒來的是什麼?是心和心所醒來。因為它們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經驗對象而生起。因此,當我們經驗到這個世界的對象時,我們是醒著的。如果我們以更詳細的方式思考這個事實,這會是發展正念的因緣條件。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覺知實相的特徵並瞭解它們的真實本質。佛陀的話可以鼓勵我們為正念的培養做正確的努力,發展這一刻對實相的正確理解。
正如之前所提,當我們醒著時,心和心所知道對象。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思考真正醒著的是什麼。事實上是心和心所一起醒著的。眼識經由眼根看到所出現的對象或是耳識經由耳根經驗到出現的聲音;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的。沒有人可以阻止這一切,這是無法控制的。果報心是業的結果,它生起並經驗對象然後就立即滅去了。
人不可能連續一直熟睡著;業導致一個人這一世的出生,但它並不會讓人一輩子都一直睡覺直到死亡。是業產生眼、耳、鼻、舌和身體感官,因此眼識能在眼根生起並看到可喜的對象,這是善業的結果;當眼識看到令人不可喜的對象則是不善業的結果。耳識聽到令人可喜的聲音是善業的結果;耳識聽到令人不可喜的聲音是不善業的結果。其他感官根門也是一樣。
因此,果報心和果報心所在日常生活中經由每一個感官根門經驗對象。除了這些類型的心,還有什麼在那?當一個人醒來的時候就有不善法,各種各樣的污染雜質開始醒來。
當一個人睡著的時候,沒有不善心,但是有隨眠煩惱(anusaya kilesas)潛藏在內心深處。因為心相繼持續地生起滅去,還沒有被完全根除的汙染雜質會從這一刻的心累積到下一刻的心。因此,當睡著的時候,累積的汙染雜質也會從這一刻的有分心傳續到下一刻的有分心。在這些熟睡的時刻汙染雜質不會生起,就不可能有喜歡或不喜歡對象,因為還沒有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經驗到有形物體,也就是還沒有經驗到任何對象。當我們睡著的時候,所有的汙染雜質也都睡著了。
然而,當我們醒來的時候,汙染雜質也跟著醒來了。在看到、聽到和經驗到其他感官對象之後,各種各樣的汙染雜質都會隨著不善心生起,是哪種不善法生起則取決於因緣條件。
正如我們所知,心可以依不同等級分為四類,也就是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愈高界的心愈加細緻。人間大多是感官欲界心;因此,經驗的是顏色、聲音、氣味、味道或有形的物體。欲界心是等級最低的心。我們一醒來就看到和聽到,心立即轉向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對象。心經常游走於這些感官對象。一天中生起的心是最低等級的欲界心,更甚的是通常是最低劣的本質,也就是不善心。通常是不善心醒來,除非有善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在我們看的時候,大多是貪愛緊跟在眼識之後生起。在我們聽的時候,馬上就有貪愛去執取所聽到的,這都是很自然的。根植於貪愛的心比根植於瞋恨的心更常出現,瞋恨的心是粗糙的。
我們應該面對事實,在一天中有更多的不善心生起而不是善心。如果我們不認知到這一點就無法發展善,就不能擺脫低等和卑劣的心。然後將繼續著無數的不善心,就像往常一樣。當我們沒有看到不善的危險和壞處時,我們甚或會選擇不善。因此,我們應該知道,通常醒著的是不善的汙染。汙染雜質會在眼、耳、鼻、舌、身和意門的過程中生起。
甚麼程度的汙染雜質會導致身心的痛苦,每個人都不相同。當我們瞭解到汙染雜質造成的困惑和痛苦時,我們將致力於善的發展,無論是佈施、持戒、奢摩它還是正念。正念能覺知到正在出現的實相的特徵。
有些人認為他們應該先根除貪愛,這樣才能發展出通往初果聖人開悟階段的智慧。然而,這是不可能的。貪愛(lobha)是因為適當的因緣條件而生起的實相。它不是靈魂、不是人,也不是我。然而,智慧應該思考貪愛的特徵,這樣貪愛的真實本質才會被瞭解:它的實相只是,生起就滅去了。
伴隨不同的心的不同感受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 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著善報心
- 不舒服的身體感受伴隨著不善報心
- 中性感受伴隨著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 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著兩類的瞋根心
- 愉悅的心裡感受伴隨著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不能伴隨善心、善報心和唯作心。它只能伴隨著不善心,也就是兩種類型的瞋根心(dosa-mula-citta)。
如果不能夠瞭解這一點,就可能會把不善的當作是善的。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例如當一個人為受苦的人感到難過時,想幫助他們從痛苦中解脫。也許有因緣條件讓真的悲憫(karuna cetasika)生起。然而,我們要知道伴隨著心生起的感受的特徵,要知道是否有不愉快的感受。如果一個人有不愉悅的心裡感受,心裡感到悲傷時,那個時刻就是不善心。不善心與伴隨著善心一起生起的悲憫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能真的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摒棄悲傷和不愉悅的心裡感受。那麼就能在愉悅的感受下幫助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不是自己感到悲傷或不愉悅。
因此,人們應該準確地知道什麼時候是不善,這樣不善就可以被消除。人們通常會認為當他們感同深受他人的不幸時,也應該參與他人的悲傷和痛苦,但他們並不知道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悲憫。
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感受一無所知。當有人被問到此時此刻有什麼感受時,他可能只能模糊地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中性的、快樂的還是不快樂的。每個心都一定會有感受伴隨,但即使已經覺知到感受,也不容易瞭解到它的真實本質。感受是能去經驗的實相,是一種名法。當聲音出現時,是耳識聽到聲音。在那個時刻一定會有受心所伴隨著耳識生起去經驗聲音。
當觸心所(phassa)碰觸到出現的對象時,受心所也一定會同時生起。如果念能夠開始覺知到心或感受的特徵,那麼就能對中性的感受、心裡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身體舒服或不舒服的感受有更多的瞭解。我們也許會感到悲傷,但與其屈服於不愉悅的心裡感受,也可以是正念覺知當下的實相,可以瞭解只是受心所生起,它的生起是由於適當的因緣條件。因此我們可以瞭解正念的培養是有益的,正確的見解能夠幫助人們從悲傷或痛苦中解脫。
問題
- 中性感受和心裡愉悅感受的本質是什麼?
- 身體不舒服的感受和身體舒服的感受的本質是什麼?
- 心裡不愉悅的感受的本質是什麼?
- 熟睡時的感受是哪個本質?
- 色法是醒著的還是睡着的?請解釋理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