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巴利佛典 -相應部 (102)
- Aug 31 Thu 2017 15:02
20 譬喻相應
- Aug 23 Wed 2017 17:16
12 因緣相應 4/4
六十四.貪著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這四種食是什麼呢?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比丘們,這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
“比丘們,如果對粗幼摶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畫工或畫師,有了深紅色、黃色、藍色、淺紅色的顏料,有了木板、牆壁、畫布,便能畫出女士、男士及他們的肢節。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對粗幼摶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有貪著、有愛喜、有渴愛的話,識便會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當識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增長的時候,名色便會出現;當名色出現的時候,行便會增長;當行增長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後有;當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會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會帶來憂傷、惶恐、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粗幼摶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就正如一間東面、南面、北面都有窗戶的尖頂屋或尖頂堂,當日出的時候,陽光穿過窗戶後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西面的牆壁。”
“比丘們,如果沒有西面的牆壁,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地上。”
“比丘們,如果沒有土地,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在水上。”
“比丘們,如果沒有水,陽光會攀緣在哪裏呢?”
“大德,無所攀緣。”
“比丘們,同樣地,如果對粗幼摶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比丘們,如果對觸食……
“比丘們,如果對意思食……
“比丘們,如果對識食沒有貪著、沒有愛喜、沒有渴愛的話,識便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會增長,當識沒有一個攀緣的地方和不增長的時候,名色便不會出現;當名色不出現的時候,行便不會增長;當行不增長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後有;當沒有將來的後有的時候,便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當沒有將來的生和老死的時候,我說,最終便沒有憂傷、沒有惶恐、沒有悲哀。”
六十五.都城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當我還是菩薩,未取得正覺的時候,我這樣想: ‘這個世間充滿憂苦,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然而,人們卻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要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從老死之苦出離的方法呢!’
“比丘們,於是,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老死,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老死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生帶來老死,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比丘們,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名色,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名色呢?’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識帶來名色,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
“比丘們,我這樣想: ‘什麼東西帶來識,以什麼東西為條件而有識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名色帶來識,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
“比丘們,我這樣想: ‘觀察到名色帶來識這裏便轉回頭了。這是屬於有生、有老、有死,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的範疇,這就是以名色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 ‘集起,集起!’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老死,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老死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生便沒有老死,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名色,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名色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識便沒有名色,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
“比丘們,我這樣想: ‘沒有什麼東西才會沒有識,什麼東西息滅才會帶來識的息滅呢?’ 於是,我如理思維,以智慧透徹了解: ‘沒有名色便沒有識,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
“比丘們,我這樣想: ‘我已得到覺悟的道路了!這就是名色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 ‘息滅,息滅!’ 比丘們,我之前從沒有聽過這些法義,之後,在這些法義之中,眼生出來了,智生出來了,慧生出來了,明生出來了,光生出來了。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在密林裏行走的人,發現一條古人行走的道路,他跟隨那條古道而行,看見一個古人所居住的古國及一座古都城,當中有花園、叢林、蓮池、城牆,十分怡人。
“比丘們,於是他通知國王和大臣: ‘大王,太好了!你要知道,我在密林裏行走,發現一條古人行走的道路,我跟隨那條古道而行,看見一個古人所居住的古國及一座古都城,當中有花園、叢林、蓮池、城牆,十分怡人。大王,請你重建那座都城吧。’
“比丘們,於是,國王和大臣重建那座都城。之後,那座都城富庶、繁盛、人口眾多、財富增長。
“比丘們,同樣地,我發現一條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
“比丘們,什麼是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呢?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是古等正覺行走的道路。
“我跟隨這條古道而行,行踐這條古道使我證知老死、證知老死集、證知老死滅、證知老死滅之道。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我跟隨這條古道而行,行踐這條古道使我證知行、證知行集、證知行滅、證知行滅之道。
“比丘們,我以無比智證知這梵行,然後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解釋,使梵行流行、興盛、廣泛流傳、遍及眾人,使梵行有人宣說。”
- Aug 23 Wed 2017 17:04
12 因緣相應 3/4
- Aug 23 Wed 2017 16:57
12 因緣相應 2/4
二十五.浮彌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
這時候,浮彌尊者在黃昏離開靜處去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一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是由自己造成的;一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是由他人造成的;一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是由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一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既不是由自己造成,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
“舍利弗賢友,世尊對這個問題怎樣說,怎樣解釋呢?當我們解說這個問題時,怎樣才是正確表達世尊的解說,怎樣才不會變成誹謗世尊呢?怎樣才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呢?”
“賢友,世尊說: ‘苦和樂是緣起的。苦和樂以什麼為緣呢?以觸為緣。’ 這樣說就是正確表達世尊的解說,不會變成誹謗世尊;這樣說就是跟隨法義的解說,不會受到同門的責難了。
“賢友,那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由自己造成,他們所說的苦和樂是要以觸為緣才會生起的……那些說業的沙門婆羅門宣稱苦和樂既不是由自己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他們所說的苦和樂也是要以觸為緣才會生起的。
“賢友,那些宣稱苦和樂由自己造成的沙門婆羅門,是沒有可能離開觸而經歷苦和樂的……那些宣稱苦和樂既不是由自己又不是由他人造成,是無緣無故而生起的沙門婆羅門,是沒有可能離開觸而經歷苦和樂的。”
- Aug 23 Wed 2017 16:49
12 因緣相應 1/4
- Jul 24 Mon 2017 11:46
04 魔羅相應3/3
- Jul 24 Mon 2017 11:37
04 魔羅相應2/3
- Jul 24 Mon 2017 11:29
04 魔羅相應1/3
- Jul 22 Sat 2017 20:46
02 天子相應2/2
- Jul 22 Sat 2017 19:29
02 天子相應1/2
- Jul 21 Fri 2017 16:56
01 天神相應 4/4
- Jul 21 Fri 2017 16:13
01 天神相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