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494131-5DB1-40D1-8893-889BB716431E.jpeg

增支部3第三集38-40經(5/19)

蕭式球 譯

 

三十八.驕寵

  “比丘們,我那時受驕寵,十分驕寵、極度驕寵。父王為了我,在住所裏興建三個蓮池:一個種青蓮花,一個種紅蓮花,一個種白蓮花。不是迦尸出產的檀香不會給我使用,我的頭巾是迦尸出產的,外衣、內衣、大衣都是迦尸出產的。日夜都有人為我持著白傘,為我遮擋寒風、烈日、塵垢、落葉、霜雪。我有三座宮殿,一座在冬季時居住,一座在夏季時居住,一座在雨季時居住。在雨季時,我居住在雨季的宮殿裏,奏樂的宮女一直侍奉著我,四個月我都不用從宮殿上走下來。人家給僕人和工人吃的是糙米加酸粥,而我父王給僕人和工人吃的是白米飯和肉類。
  “比丘們,我具有那樣的生活條件,受到極度驕寵,那時我心想: ‘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在看見別人衰老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衰老的。我也是處於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我身為一個在老法之中、不能超越老的人,在看見別人衰老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 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青春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 ‘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在看見別人生病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生病的。我也是處於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我身為一個在病法之中、不能超越病的人,在看見別人生病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 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健康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 ‘一個不聞法義的凡夫,自己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在看見別人死亡後,會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但忘記自己也是會死亡的。我也是處於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我身為一個在死法之中、不能超越死的人,在看見別人死亡後,是不適宜對他感到煩擾、不滿、厭惡的。’ 比丘們,通過這樣的反思,我所有由生存帶來的驕逸都消失掉了。”

三十九.驕逸

  “比丘們,有三種驕逸。什麼是三種驕逸呢?青春的驕逸、健康的驕逸、生存的驕逸。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青春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健康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不聞法義的凡夫迷醉於生存的驕逸中,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他由於做出身惡行,做出口惡行,做出意惡行,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
  “比丘們,迷醉於青春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迷醉於健康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迷醉於生存驕逸的比丘會放棄修學,返回低俗的生活之中。
  “凡夫不能離,
     老病死之法,
     內心卻厭惡,
     老病死之人。
     
     那時我心想: 
     若心生厭惡,
     老病死眾生。
     如此實不應。
     
     那時我已知,
     應求滅依法。
     青春與健康,
     生存等驕逸,
     一切皆降服,
     出離求安穩。
     
     那時我熱切,
     尋求湼槃法。
     五欲之享樂,
     於我不適宜,
     我已不退轉,
     一心求梵行。”

四十.衡量

  “比丘們,有三種衡量事物的角度。什麼是三種衡量事物的角度呢?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
  “比丘們,什麼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 ‘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我已捨棄了欲樂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是不適宜追尋欲樂與惡法的。’ 他再這樣反思: ‘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比丘們,什麼是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 ‘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這個世間是很大的,很多眾生居住在這裏,當中有些沙門婆羅門是具有神通、具有天眼、具有他心智的。我身為一位出家人,如果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的話,他們從遠處可以看見我,或知道我的心;即使他們在近處,我也看不見他們。他們知道我的心後,會這樣想: “看,這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身為出家人,卻持續夾雜著惡不善法!” 當中也有些天神是具有神通、具有天眼、具有他心智的。我身為一位出家人,如果生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的話,他們從遠處可以看見我,或知道我的心;即使他們在近處,我也看不見他們。他們知道我的心後,會這樣想: “看,這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但身為出家人,卻持續夾雜著惡不善法!” ’ 他再這樣反思: ‘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世間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比丘們,什麼是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到森林、樹下或靜室反思: ‘我不是為了衣服的原因、不是為了食物的原因、不是為了住處的原因而出家,不是為了諸如此類的原因而出家。我受生、老、死、憂、悲、苦、惱、哀的煎迫;我受苦的煎迫,受苦的困擾。我要將這個大苦蘊終結。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有些同修跟我一起住,他們會知道我、看見我,身為一位在世尊所開示的法和律之中出家的人,是不適宜懈怠放逸的。’ 他再這樣反思: ‘我要作出精進,不懈怠;要專一心念,沒有忘失;要讓身體猗息下來,沒有倉卒;要讓內心平伏下來,安住一境。’
  “他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之後便捨棄不善法,修習善法;捨棄受譴責的法,修習不受譴責的法。他過著清淨的生活。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從法的角度來衡量事物了。
  “在世間之中,
     難掩藏惡業,
     作者自確知,
     是真還是妄。
     
     行惡者忽視,
     內心之良知,
     欲密藏惡行,
     還在己身中。
     
     如來及諸天,
     見愚夫邪行,
     是故應反思:
     以己來衡量,
     行者持正念;
     以世間衡量,
     智者常修禪;
     以法來衡量,
     牟尼隨法行。
     衡量三法已,
     不捨精進行。
     
     勤修斷生死,
     超越魔境界,
     此牟尼如我:
     如來世間解。
     於諸所有法,
     內心不染著。”
     
     第四天信使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