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03第三集91-100經(13/19)
蕭式球 譯
九十一.勤做
“比丘們,農夫居士時常勤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農夫居士忙於耕耙田地,然後忙於播種,然後忙於灌溉。比丘們,農夫居士時常勤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農夫居士不會這樣想: ‘讓我有神通或威德,我的收成要今天或明天成熟。’ 比丘們,到了適當的時日,農夫居士的收成便會成熟。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時常勤做三件事情。這三件事情是什麼呢?
“著手修習增上戒學,著手修習增上心學,著手修習增上慧學。一位比丘時常勤做這三件事情。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這樣想: ‘讓我有神通或威德,我的內心要今天或明天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到了適當的時日,那位比丘的內心便會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戒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心學;發起一個堅固的願欲,著手修習增上慧學。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九十二.遠離
“比丘們,外道遊方者宣說三種遠離。什麼是三種遠離呢?
“遠離衣服,遠離食物,遠離住處。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衣服:只穿麻、粗麻、裹屍布、破布、樹皮、羚羊皮、羚羊皮條、吉祥草衣、樹皮衣、木條衣、頭髮衣、馬尾毛衣、貓頭鷹羽毛衣。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食物:只吃野菜、麥、生米、野米、水草、穀、米水渣、芝麻、草、牛糞,只吃樹下的果子和野果。
“比丘們,這是外道遊方者宣稱的遠離住處:只居住在叢林、樹下、墓地、森林、曠野、草堆、靜處。
“比丘們,外道遊方者宣說這三種遠離。
“比丘們,一位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有三種遠離。什麼是三種遠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惡行、遠離惡行因此而具有戒行,斷除邪見、遠離邪見因此而具有正見,斷除漏、遠離漏因此而盡除所有漏──比丘們,一位這樣的比丘可稱為一位取得究竟、取得心髓、純淨完美的比丘。
“比丘們,就正如一位農夫居士有一幅稻田,他在當中忙於割禾、收集禾稈、堆積、曬乾、打穀、收集穀粒、脫糠、吹糠、收集糙米、舂糙米、收集白米──比丘們,白米就是農夫居士究竟、心髓、純淨完美的收成。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斷除惡行、遠離惡行因此而具有戒行,斷除邪見、遠離邪見因此而具有正見,斷除漏、遠離漏因此而盡除所有漏──比丘們,一位這樣的比丘可稱為一位取得究竟、取得心髓、純淨完美的比丘。
“比丘們,又正如晴朗的時分,天空沒有雲霧。當日出的時候,太陽的光明、光亮、光耀能把天空上所有黑暗驅散。比丘們,同樣地,一位聖弟子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生起了法眼,聖弟子生起了這種見,能斷除身見、疑惑、戒取三結,再者,他擺脫貪欲和瞋恚,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這位聖弟子在身壞命終之後沒有結縛使他再次回來這個世間。”
九十三.最高大眾
“比丘們,有三種大眾。這三種大眾是什麼呢?
“最高的大眾,不和的大眾,和合的大眾。
“比丘們,什麼是最高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長老比丘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在這種大眾中的後學跟隨長老比丘的見解而行,也是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也是為還沒有取得、還沒有達到、還沒有證悟的果證而作出精進。比丘們,這就是稱為最高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不和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互相爭論、爭吵、爭執,常以口舌作為兵器互相攻擊。比丘們,這就是稱為不和的大眾了。
“比丘們,什麼是和合的大眾呢?
“比丘們,在這種大眾中的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他們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的目光來相視。比丘們,這就是稱為和合的大眾了。
“比丘們,當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目光來相視的時候,會為比丘帶來很多福報,他們安住在梵天的住處之中──這就是喜心解脫。當內心有這種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就正如在山頂下了一場大暴雨,雨水向下傾流,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流遍山岩、山洞、山峽、山脊之後再流入小水坑;流入小水坑之後再流入大水坑;流入大水坑之後再流入小河;流入小河之後再流入大河;流入大河之後再流入海。
“比丘們,同樣地,當比丘和合、融洽、沒有爭執、水乳交融地生活、以善意目光來相視的時候,會為比丘帶來很多福報,他們安住在梵天的住處之中──這就是喜心解脫。當內心有這種歡悅時,喜便會生起;當內心有喜時,身體便會猗息;當身體猗息時便會體驗樂;有樂的人,內心便會定下來。
“比丘們,有這三種大眾。”
九十四.良駒之一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如實知道什麼是苦,如實知道什麼是苦集,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如實知道什麼是苦滅之道。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五.良駒之二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斷除五下分結,在上界化生,在那裏入滅,不會從那世間回來。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六.良駒之三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三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三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們,具有外觀,具有力量,敏捷。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外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戒、具有波羅提木叉;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外觀了。
“比丘們,什麼是具有力量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為捨棄不善法和取得善法而作出精進;在善法之中堅定、有決心、不放棄。比丘們,這就是具有力量了。
“比丘們,什麼是敏捷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這就是敏捷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三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九十七.粗布
“比丘們,一塊新的粗布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一塊中的粗布也是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一塊舊的粗布也是外觀不好,觸感不好,價值不高──人們用舊的粗布來擦鍋或把它丟棄在廢物堆。
“比丘們,如果一個新比丘戒行不好和本性邪惡,我說,他是一個外觀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外觀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我說,他是一個觸感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觸感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不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個價值不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粗布價值不高的譬喻那樣。
……如果一個中比丘……
“比丘們,如果一個長老比丘戒行不好和本性邪惡,我說,他是一個外觀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外觀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我說,他是一個觸感不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觸感不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不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個價值不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粗布價值不高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長老比丘在僧團之中說話時,其他比丘會對他說: ‘為什麼你說這些愚癡、不成熟的話呢?你想一想應說些什麼樣的話吧!’ 於是,他說出一些忿怒、不高興的話,但僧團都不理會他,就像人們把舊粗布丟棄在廢物堆那樣。”
九十八.迦尸布
“比丘們,一塊新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一塊中的迦尸布料也是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一塊舊的迦尸布料也是具有美麗的外觀,觸感好,價值高──人們用舊的迦尸布料來包寶石,或存放在香木櫃之中。
“比丘們,如果一位新比丘具有戒行和本性善良,我說,他是一位具有美麗外觀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我說,他是一位觸感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觸感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位價值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新的迦尸布料價值高的譬喻那樣。
……如果一位中比丘……
“比丘們,如果一位長老比丘具有戒行和本性善良,我說,他是一位具有美麗外觀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具有美麗的外觀的譬喻那樣。
“他會使跟他交往、習近他、伴隨他的人跟隨他的見解而行,為別人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我說,他是一位觸感好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觸感好的譬喻那樣。
“他接受人們供養的衣服、食物、住處、醫藥用品時,能為布施者帶來大果報、大利益。我說,他是一位價值高的比丘;比丘們,我說,那人就正如舊的迦尸布料價值高的譬喻那樣。
“比丘們,這樣的長老比丘在僧團之中說話時,其他比丘會對大眾說: ‘賢友們,這位長老要為我們說法和律,請你們保持肅靜。’ 這就像人們把舊迦尸布料存放在香木櫃之中那樣。
“比丘們,因此,你們應這樣修學,要做到像迦尸布料的譬喻那樣,不要像粗布的譬喻那樣。比丘們,你們應這樣修學。”
九十九.鹽糰
“比丘們,有些人這樣說: ‘一個人做了各種業,會受回所做的一切。’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沒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沒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也有些人這樣說: ‘一個人領受各種報,是由於所作的業成熟而來的。’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假如有人將一塊鹽糰掉進一個小水杯裏,你們認為怎樣,那塊鹽糰會否令那杯水鹹得飲不下口呢?”
“大德,是會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那杯水只得很少,那塊鹽糰會令那杯水鹹得飲不下口。”
“比丘們,假如有人將一塊鹽糰掉進恆河水裏,你們認為怎樣,那塊鹽糰會否令恆河水鹹得飲不下口呢?”
“大德,不會。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因為恆河水有很多,那塊鹽糰不會令恆河水鹹得飲不下口。”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有些人因欠人一百錢而遭收綁,有些人因欠人一錢而遭收綁,有些人甚至因欠人半錢而遭收綁。但是,有些人同樣欠人半錢而不會遭收綁,有些人同樣欠人一錢而不會遭收綁,有些人甚至同樣欠人一百錢也不會遭收綁。
“比丘們,什麼人會因欠人錢而遭收綁呢?
“比丘們,一些貧窮、沒有地位、沒有產業的人,這些人會因欠人一百錢、一錢甚至半錢也遭收綁。
“比丘們,什麼人不會因欠人錢而遭收綁呢?
“比丘們,一些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的人,這些人不會因欠人半錢、一錢甚至一百錢而遭收綁。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又正如一個屠羊的屠夫,對一些取走他的羊的人會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對一些取走他的羊的人不會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
“比丘們,什麼人屠夫會對他施以懲罰呢?
“比丘們,一些貧窮、沒有地位、沒有產業的人,屠夫會對這些人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
“比丘們,什麼人屠夫不會對他施以懲罰呢?
“比丘們,一些富有、有很多財富和產業的國王或大臣,屠夫不會對這些人施以毆打、收綁、火燒等懲罰。屠夫別無他法,只好對這些人合掌哀求說: ‘大人,請你把羊給回我或給我羊的價錢吧。’
“比丘們,同樣地,有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有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什麼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呢?
“比丘們,一些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人,他們沒有德行、心靈質素低、遇到小事也會生起苦惱。這些人即使只做輕微的惡業,但也會導致投生在地獄之中。
“比丘們,什麼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呢?
“比丘們,一些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的人,他們有德行、心靈質素高、心胸廣大、不可限量。這些人同樣做了輕微的惡業,但只在現生之中受回細小的報而沒有大報。
“比丘們,有些人這樣說: ‘一個人做了各種業,會受回所做的一切。’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沒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沒有可能將苦終結。
“比丘們,也有些人這樣說: ‘一個人領受各種報,是由於所作的業成熟而來的。’
“比丘們,如果這樣說的話,便有生活在梵行之中這回事,也有可能將苦終結。”
一零零.淘金師
“比丘們,金粒帶著泥土、沙石的粗顯污染物的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便拿到水槽裏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汰除粗顯污染物的時候,金粒還帶著細石、粗沙的中等污染物,這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再用水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汰除中等污染物的時候,金粒還帶著細沙、微粒的幼細污染物,這時候,淘金師或淘金師的徒弟再用水不斷地汰除污染物。
“比丘們,當金粒汰除幼細污染物的時候,便要處理餘下的瑕疵了。
“比丘們,金匠或金匠的徒弟把這些有瑕疵的金粒放進熔爐,不斷熔金,不斷扇風加熱,這時金粒的瑕疵還沒有去掉,還是沒有柔軟、難以鍛造、沒有明亮、沒有堅韌,不能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
“比丘們,這時候,金匠或金匠的徒弟繼續熔金,繼續扇風加熱,把金粒的瑕疵去掉,這時的黃金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還有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這些粗顯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粗顯污染物,不讓這些粗顯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清除了粗顯污染物的時候,還有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這些中等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中等污染物,不讓這些中等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清除了中等污染物的時候,還有種族出身覺、國家人民覺、民族興衰覺這些幼細污染物,但他內心有質素,會捨棄、驅除、終止這些幼細污染物,不讓這些幼細污染物存在。
“比丘們,當他內心清除了幼細污染物的時候,便要處理餘下的意根對法境的覺了。
“這時他的定還沒有寂靜,還沒有高尚,還沒有得到猗息,還沒有安住一境,還要作出修行防止污染。當他的內心得到止息、平伏、安住一境、專注的時候,他的定便寂靜、高尚、得到猗息、安住一境,不用作出修行防止污染,這時他的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能由一人化身多人,由多人化身一人;能隨意顯現,隨意隱沒;穿越圍欄、牆壁、大山有如穿越空間那樣沒有阻礙;從大地進出有如在水中進出那樣;在水上行走有如走在地上那樣不會沉沒;能盤腿而坐,有如鳥兒那樣飛上天空;手掌能觸摸宏偉的日月;身體能走到梵世間。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耳,能聽到天和人兩種聲音,能聽到遠處和近處的聲音。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楚知道其他人、其他眾生的心,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有貪欲的心,沒有貪欲的心知道是沒有貪欲的心;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有瞋恚的心,沒有瞋恚的心知道是沒有瞋恚的心;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有愚癡的心,沒有愚癡的心知道是沒有愚癡的心;集中的心知道是集中的心,不集中的心知道是不集中的心;廣大的心知道是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知道是不廣大的心;高尚的心知道是高尚的心,不高尚的心知道是不高尚的心;有定的心知道是有定的心,沒有定的心知道是沒有定的心;解脫的心知道是解脫的心,不解脫的心知道是不解脫的心。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的成劫、無數的壞劫、無數的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清淨及超於常人的天眼,看見眾生怎樣死後再次投生;知道不同的業使眾生在上等或下等、高種姓或低種姓、善趣或惡趣的地方投生──這些眾生由於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責難聖者,懷有邪見,做出由邪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那些眾生由於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稱讚聖者,懷有正見,做出由正見所驅動的業,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比丘們,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要在適當的時候在三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
“比丘們,如果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只在定相之中作意,可能會為內心帶來懈怠;如果只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可能會為內心帶來掉舉;如果只在捨相之中作意,可能會得不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
“比丘們,由於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他的內心便會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得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
“比丘們,就正如金匠或金匠的徒弟準備好熔爐的燃料後便生火,然後用鐵鉗把金粒放進熔爐裏。這時候,金匠或金匠的徒弟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扇風,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灑水,要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放捨。如果只對爐火扇風,可能會燒焦金粒;如果只對爐火灑水,可能會弄息爐火;如果只對爐火放捨,可能鍛煉不出理想的黃金。
“比丘們,由於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扇風,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灑水,在適當的時候對爐火放捨,鍛煉出來的黃金便柔軟、易於鍛造、明亮、堅韌,能夠圓滿鍛造各種金飾出來。金匠或金匠的徒弟可隨心所欲地把這些黃金鍛造出金箔、耳環、項鍊、金環等飾物。
“比丘們,同樣地,由於一位修習增上心學的比丘在適當的時候在定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勤奮相之中作意,在適當的時候在捨相之中作意,他的內心便會柔軟、受駕馭、明亮、堅韌,能夠得到盡除各種漏的正定。這時他的內心能導向證得各種無比智,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施展無數的神變……如果他喜歡的話,能隨自己的意欲,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他能親身得到多種智證。”
第十鹽糰品完
-------------------------------------------
1 “母子分離的恐懼” (amātāputtika bhaya)在《雜阿含經》之中直譯作 “無母子畏” ,這是一種慣用語的表達方式,意指達到連至親的母子也要生離死別的一種大恐慌。另一個詞語 “母子一起的恐懼” (samātāputtika bhaya)在《雜阿含經》之中直譯作 “有母子畏” ,這種恐懼因為母子能在一起,所以恐慌的程度沒有前者那麼大。
漢譯本《雜阿含經.七五八經》可跟這篇經文互相對照,當中的經文大意是:凡夫稱火災、洪水、兵凶亂起三種災害為 “無母子畏” ,但這三種無母子畏還有機會讓母子能得相聚而成為 “有母子畏” ;然而,聖者所說的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無母子畏,老、病、死到臨時,即使至親的母子只能各走各路,無法代替對方老、病、死;最後佛陀說,修八正道能斷除各種無母子畏與有母子畏。見《大正藏》第二冊一九九頁。
2 “兩種觀點” 一種是前者 “傷害別人是作惡” ,認為殺生、偷盜等行為是惡行,會帶來惡果;另一種是後者 “傷害別人不是作惡” ,認為殺生、偷盜等行為不是惡行,不會帶來惡果。佛陀是其中一位主張前一種觀點的宗教師,富蘭那.迦葉是其中一位主張後一種觀點的宗教師。然而,一個不作惡行的人,無論各種宗教師怎麼說,都清楚看見自己的行為是清淨的。
3 “他知道什麼是苦,知道苦集是低劣的,知道苦滅是高尚的,知道怎樣超越想的去處及從中出離。” 巴利原文是 “So evaṃ pajānāti atthi idaṃ atthi hīnaṃ atthi paṇītaṃ atthi imassa saññāgatassa uttariṃ nissaraṇan ti.” 若把這句子直譯,是 “他這樣知:有這個,有低劣,有高尚,有超越想的去處、出離。” 當中四個 “有” (atthi)意指苦、集、滅、道,這是一種簡略描述四聖諦的方式。為了使譯文清晰流暢,所以在句子裏補上了一些四聖諦的內容。
4 這裏跟《六十六經》一樣, “知道一法,遍知一法,斷除一法,證得一法” 也是一種簡略描述四聖諦的方式, “知道一法,遍知一法” 指知苦, “斷除一法” 指斷集, “證得一法” 指證滅,而 “修道” 屬道諦的環節則予以省略。
5 “大千世界” (ti-sahassī mahāsahassī lokadhātu)又稱為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詞語中的 “三千” 是指 “小千、中千、大千” 三個 “千” ,是由 “小千” 與 “中千” 而合成 “大千” 的意思。這即是說, “三千” 相等於 “大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