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066897-AEA1-49CE-ACF0-F834FAD63FC1.jpeg

洞見實相13/38 第四章 原地經行2/3

[岩松]

原地經行是否偏離了隆波田的教導?

 

最近有人提出疑問,隆波田禪法之所以稱之為動中禪,是因為覺知的所緣是肢體的‘動’和‘停’,而岩松老師發現的‘原地經行’這個方法的覺知所緣是腳和地面‘碰觸’,是不是偏離了隆波田的教導?

——非常感謝這位朋友提出這樣的質疑,使我有機會就這個問題向大家做出解釋。

 

當‘原地經行’剛剛被發現時,曾經被不少人懷疑,甚至還遭到極個別人的抵觸,甚至誹謗和攻擊。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很難被人們接受和認同,人們總是習慣原有的東西。

 

隆波田在他教導禪修課程初期,曾經被人認為是外道,在他弘法過程中也曾遇到很多阻力。那麼,‘原地經行’真的偏離了隆波田的教導嗎?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什麼是隆波田禪法。

 

去年,隆波田的在家女弟子安嘉利老師給筆者來信,原文如下:

"As Luangpor Teean has passed away, and he really wanted me to teach and talk about my experience that I had practised this form of meditation which I call "Awareness-Mindfulness Meditation". 

 

I try to do my best as Luangpor Teean's disciple. I will not let him down. If we translate word by word this meditation, it will be "Developing Sati by rhythmic movement". Sati,according to Luangpor Teean, means awareness-mindfulness; that is why I call this form of meditation "Awareness-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stead of "Dynamic Meditation.

 

譯文如下(岩松翻譯):當隆波田圓寂時,他真地想要我去弘法,並要我把自己的親身體驗告訴給他人。我將隆波田禪法稱之為‘正念和正知禪’(正念和正知合稱為覺性,岩松注)。作為隆波田的弟子,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我不會讓他失望。如果我們把這個禪修方法的名稱逐字逐句地翻譯,它將是‘利用規律

的肢體移動來培養覺性’。根據隆波田的教導,覺性意味著正念和正知,這就是為什麼我將這個禪修方法稱作‘Awareness-Mindfulness Meditation’,而不是Dynamic Meditation’的原因。

 

從以上安嘉利老師的觀點來看,她反對用‘Dynamic Meditation’這三個字來命名隆波田禪法,因為‘Dynamic Meditation’一詞很容易使人對隆波田禪法產生誤解。

 

其次,我們應該弄清楚,隆波田禪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隆波田禪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規律的肢體動作來培養覺性(規律的肢體動作只是一種方便,是一個借用,用來培養覺性)。當覺性足夠強大時,覺性就會去看念頭(妄念)。

 

念頭是貪、嗔、癡的源頭。當看見念頭時,念頭就會停止,由妄念引起的貪、嗔、癡也就不再被衍生。由此滅除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最後超越生死的束縛,得到真正的自在。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研究‘原地經行’。‘原地經行’這個方法是利用腳和地面的‘碰觸’來培養覺性。也就是利用‘身根’和‘觸塵’接觸來培養覺性。事實上,肢體的動和停也是‘身根’和‘觸塵’的接觸。只是這兩種根塵接觸形式不同而已。

 

‘原地經行’只是一種新的培養覺性的方式和方法。發現‘原地經行’的意義是,這個新的練習方法首先可以很好地解決初學者容易落入專注(專注是用注意力去知道肢體的動和停,而非是用覺知)的問題,其次可以很有效地拔除疼痛、昏沉、疲勞、煩躁、妄念多等粗重的煩惱習氣。

 

有人說筆者用 ‘原地經行’代替了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以及往返經行,這是一種誤解。‘原地經行’和隆波田規律的手部動作以及往返經行並不衝突。這三個練習方法是平等的,都是用來培養覺性,只是在不同的練習階段側重點有所不同。當學員的覺性提高到一定程度後,這三種練習方法就可以交替進行。

 

綜上所述,‘原地經行’不但沒有偏離隆波田的教導,反而是豐富和發展了隆波田禪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