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582F80-BA55-4507-A491-B785C659E086.jpeg

洞見實相17/38 第五章 正確的禪修態度3/4

[岩松]

 

知苦是修行的切入點

 

佛陀說:‘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這句話中的第一個‘苦’實際上是‘知苦’的意思。知苦方可滅苦,如同射擊需要對準目標一樣。如何知苦?對於修習隆波田內觀的人來說,不斷的去覺知肢體的動和停,就是知苦。因為當我們連續不斷的去覺知肢體的動和停的時候,煩惱會不斷湧現出來,此時如果我們有了強大的覺性,就能如實觀照煩惱,這就是知苦。

 

在隆波田內觀禪修期間,有人練習了幾天後,昏沉、無聊、疼痛等煩惱就出現了。這些煩惱並非是因為練習隆波田內觀而產生的,而是它們被埋藏在我們心的底層,沒有被察覺而已。由於逃避痛苦是大多數人的舊習性,所以很多人開始說話,去睡覺、甚至打算離開等,這樣就失去了知苦的大好時機。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從所有的煩惱中解脫出來,而不是為了逃避煩惱。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會把修行中出現的痛苦作為修行的動力,努力克服苦痛與悲傷,走上正道,體證涅槃。

 

一頭霧水

 

2011  6 月北京樂和人家禪修課程的第二天,為了給大家放鬆,早餐後帶領大家去外面看看風景(樂和人家所處的山區風景很美)。看完以後,回到禪堂,我問大家:‘山區的風景美不美?’大家齊聲回答:‘很美!’我接著問:‘你們喜歡嗎?’大家說:‘喜歡。’我回應說:‘這就是苦!’

 

少數幾個學員聽了以後,感到一頭霧水。(這幾位學員沒有接觸過佛學,不知道佛陀教導什麼)

 

只管耕耘,不問收穫

 

種下芒果的種子後,我們的任務就是每天定時地去澆水、施肥、除草。至於芒果何時長出幼苗以及什麼時候開花結果,就與我們無關了。可是大多數人往往會揠苗助長。

 

修行如同爬山一般,如果總是不斷的遙望山頂(修行目標),那樣就會被腳下的石頭所絆倒。只有活在當下,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奔向目標。修行不是要得到什麼,而是失去什麼。解脫智慧人人本來就有並且具足。這智慧如同一顆珍珠被埋在泥土中一般隱藏在我們心中,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

 

修行就是向內尋找自己內在的智慧。我們的心由兩種屬性組成,一個是覺性,一個是雜染。如同杯中有水和泥土一樣。修行就是把杯中的泥土清除出去。

 

杯中的水本來就是清的,只是因為泥土而變渾濁。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的,只是因為雜染而變得混亂。不要強迫自己靜下來,任何強迫自己靜下來的行為,都是在攪拌杯中的泥土,結果是越來越混亂。混亂生起的地方,也是智慧生起的地方。

 

修行如同渡河

 

修行如同渡河,這條河裡有險灘,暗礁,漩渦等。如何渡過這條危險的河呢?

 

對於修習隆波田內觀的人來說,覺性就是渡過這條河的一條安全的繩索。只要我們抓住了這條繩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大風大浪,什麼險情,都能安全的躲避。

 

在禪修過程中,總會有許多的問題在障礙著我們,有很多的疑惑在困擾著我們。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應該回到當下,回到覺知肢體的動和停上來。覺性是我們內在的最好的老師,只有覺性才能真正解除我們所有的疑惑。

 

修行的狀態如同正弦曲線

 

大多數人的修行狀態有高峰也有低谷,如同正弦曲線一樣。覺性的增長是迂回前進,螺旋上升的。當修行狀態處於高峰時,用功不要過了頭。當修行狀態處於低谷時,不要放逸。越是在艱難的時候就越應該加把勁。

 

揚湯止沸與釜底抽薪

 

一口裝滿水的鍋,鍋下烈火在不斷的熊熊燃燒,鍋中的水沸騰不已,水中的氣泡不斷地生起滅去,連綿不斷。人如同這口裝滿水的鍋,業如同鍋下的烈火,水中的氣泡如同人的煩惱。煩惱的生滅如同氣泡的生滅。

 

人們為了獲得感官娛樂,可以說絞盡了腦汁,發明創造了無數的娛樂工具,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逃避煩惱。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帶來了更多的煩惱。老、病、死是所有煩惱中三個最大的煩惱,大多數人的一生大都為了這三個煩惱而奔波和操勞。

 

有快樂就有悲傷,有團聚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失敗,有生就有死。世人都是為了煩惱而煩惱,總是在不斷的揚湯止沸。

 

比如很多城裡人買汽車是為了避免擠公車的煩惱。買了汽車以後,發現雖然擠公車的煩惱沒有了,卻又滋生新的煩惱,例如,汽油漲價,新車被碰,新車貶值等。 人的一生一直都在為了煩惱而煩惱。原來的煩惱熄滅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新的煩惱。揚湯止沸的結果是引生了新的氣泡。

 

隆波田內觀是一個釜底抽薪的非常好的方法,只要你試一試就會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