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888F8-1220-4841-8983-4373986559C2.jpeg 

見實相15/38 第五章 正確的禪修態度1/4

[岩松]

芒果與偏見

 

任何一位親自吃過芒果的人,都有資格教導他人如何去品嚐芒果,有資格告知他人芒果的味道。這與一個人的國籍無關,與一個人穿什麼衣服也無關。同樣,任何一位親身實踐隆波田禪法,並體證真理的人,都有資格教導他人如何去修習隆波田內觀,有資格去弘揚隆波田教導的法。這與一個人的國籍無關,與一個人穿什麼衣服也無關。

 

隆波田說,任何一個能夠正確地修習正念和正知(正念和正知合稱為覺性)的人都能夠在他的練習中得到利益。這與他的性別、國籍以及宗教信仰等無關。

 

隆波田反覆強調說,真理存在於每一個人,並非只存在於那些穿黃色僧袍、剃光頭的人中。有人認為‘只有那些穿著黃色僧袍、剃著光頭的泰國人才能教導隆波田的法’,這是一種偏見。

 

望文生義

 

望文生義是一個成語,文是指文字,指字面;義是指意義。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瞭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作出不確切的解釋。由於佛法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不少人對佛法用語容易望文生義,以至於障礙了自己的修行。

 

以下是筆者對幾個佛法用語的理解:

 

1. 佛教:佛教一詞容易被認為是一種宗教,實際上它並非是指宗教的一種。佛教的意思是,覺悟者之教導。

 

2. 外道:外道一詞容易被認為是歪門邪道。佛陀發現的八聖道稱之為正道。除此以外,其他所有的宗教統稱為外道。外道並不是一個貶義詞。佛陀教導的正道可以導致解脫,能夠脫離三界的束縛,了斷生死。而其他的宗教則無法達成這一點。

 

這是正道和外道的一個顯著的區別。當今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儒教,以及外國的天主教、伊斯蘭教等,雖然這些都是偉大的宗教,但是由於這些教派的教法無法導致解脫和了斷輪回,所以都屬於外道。

 

3. 當下:當下容易被理解為今天和現在。實際上,根塵接觸的那一刹那才能被稱為當下。一刹那的時間非常短暫,一秒鐘的時間足足有上百個刹那。

 

4. 戒:戒容易被理解成戒律。戒定慧三學中的‘戒’被大多數人理解為戒律。實際上,戒的巴利文是‘sila’,是平常心的意思。實際上當我們有覺性時,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也就是說,戒和覺性是同義詞。

 

5. 定:一提到定,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內心平靜,沒有念頭。戒、定、慧三學中的‘定’是指將覺性持續如鏈。

 

6. 覺性如鏈:很多人把‘覺性如鏈’誤認為是用感覺連續地去感知肢體的動和停,如同一條直線一般不能間斷。實際上覺知是一次一次完成的,就像一顆顆珠子一般,而覺性如鏈則如同把這一顆顆珠子串起來的項鍊。

 

7. 六道:一提起六道,大多數人的認識是六個不同的世界。實際上,佛法中的六道在很多情況下是指身心的六種狀態。例如,當嗔恨心產生時,此時心的狀態就稱之為地獄。

 

無奈

 

有時筆者看到不少經過翻譯的佛法資料,頗感到有些無奈。例   巴利文‘sati ’        ,         是 'mindfulness'(正念),另一個是'awareness'(正知)。

 

但是有資料把‘mindfulness’翻譯成了‘專注’,這是嚴重的翻譯錯誤。正是由於這個單詞翻譯上的錯誤,很多人用專注的方式去修行,以至於走入了誤區。

 

前不久,看到有人翻譯了一本隆波田的書,書的英文名字是‘To   One    That Feels’,應該翻譯為‘獻給有情(眾生)’結果被翻譯成‘致覺知者’。可見翻譯者把‘feel(感覺)’一詞錯誤地理解成‘覺知’了,該書連標題都翻譯得不恰當,更何況其中的內容了。

 

還有一本剛剛翻譯出來的緬甸某位老師的書,副標題是‘透視身心的本質’。一看標題,就知道翻譯得不是很恰當,此副標題應該譯為‘洞察身心的實相’。

 

像這樣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很多佛法資料的翻譯者有較高的外語水準,但是他們對佛法的領悟還處在門外漢的水準,以至於把一些重要的詞彙只是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翻譯,而忽略了作者想傳達的真正含義。

 

當今時代,資訊爆炸,佛法的翻譯資料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網路、書籍等媒介上,讓人感到眼花繚亂。很多的修行者和那些門外漢的翻譯者處在同一水準上,幾乎沒有任何的辨別能力,很容易接受那些錯誤的知見,貽誤了自己的修行。

 

在智慧沒有開啟之前,閱讀很多佛法的資料並非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六祖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多多練習,培養覺性才是根本。待有了智慧,自然就不會被那些邪知邪見所欺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