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43.JPG

第四章 禪修和正式的修行

尊者阿姜 查的禪修指導是簡單而自然的,這與他平常的教導風格一致。通常,他只叫人去打坐,並且觀察他們的出入息,或去經行,並觀察他們的身體。之後,他要求他們在行禪和坐禪時觀察他們的心,觀察身心的本質和特性,有時候,對初學者的指導只是這些而已。

尊者阿姜 查很小心的避免讓任何修行方法與法混淆。法是「如是」,修行「法」就是要清楚的了解我們的身心和世間的本質和特性,因此,尊者阿姜 查不強調任何特別的方法。他要弟子們一開始就學習內心的力量和獨立修行,有必要時才問問題,要靠自己的能力來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心,並靠自己的智慧來說明自己的經驗。

在巴蓬寺住了一段時間後,要能獨自修行,並向一些資深的比丘學習,聽到許多問題的答案及許多「法」的開示,此時,初學者才知道正式修行的微妙之處。許多傳統的森林禪修,例如:簡單的唸誦「佛陀」名號,或在墳塚旁禪修,或觀察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若這些法門適合某些特別的學生,也會教導他們。

在坐禪方面,尊者阿姜 查說:最好是盤腿,平衡和挺直的姿勢,或是其他能使背部和頭挺直的姿勢,胸部張開,以便毫無拘束的呼吸。禪修者應該非常安靜的打坐,讓身體安定下來,為觀呼吸的禪修作準備。坐禪的第一個要點是,讓心平靜和保持專注,以輕鬆和自然的方式將心放在出入息上,讓呼吸在沒有干擾下進出。當空氣出入鼻孔時,用你的感覺,用呼吸的直接經驗做為專注點。只要你能,靜靜的跟著呼吸的感覺,然後,每當你發現心跑掉了(在經過訓練之前,這會發生數千次),再輕輕的回來觀察出入息。

這種禪修法是用我們最直接的經驗, 觀察不斷改變的呼吸來讓心專注。禪修者要有耐心繼續這簡單的訓鍊,作為一種增強心力的方法,好讓禪修者能夠專注和觀察。最後,這非常簡單的呼吸專注法,能導致「安止定」的最高境界。

尊者阿姜 查說:安止定並非修行的目標,對某些人而言,在禪修時,安止定可能自然生起。尊者阿姜 查教弟子們,利用他們觀呼吸時所培養的定與平靜,來幫助他們進入修行的第二階段。

一旦心有點平靜和專注,禪修者開始觀察身心的生滅現象,觀察並非思考,而是去感覺,去直接體驗我們的身心是如何生滅。尊者阿姜 查建議:要去觀察身心的特質,首先觀察身體,直接體驗不斷改變的身體感受,如:冷熱、軟硬、輕重等。觀察受蘊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如苦受、樂受和捨受觀察想蘊、行蘊及意識的生滅,在每一刻,這些生滅現象會一再重複。觀察生命為何是五蘊生滅現象的相互作用,色、受、想、行、識的生滅過程一再的重複。當欲望和期望生起時,要觀察它的起因,觀察痛苦的原因;當心不被慾望所束縛時,觀察這寂靜的心

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嗎?有永遠快樂的事物嗎?有永恆不變的自我嗎?自我在那裡?透過觀察,你會發現:一切事物絕對會改變,沒有永恆的我,只有身心的生滅過程。學習深入觀察身心的生滅現象及其特性,並非局限於坐禪時,走路時也可以觀察,在一直線上,以自然的步伐來回的行禪;若可能的話,走幾個小時。學習專注,沒有什麼你不了解的,這是修行的核心。(註︰捨受-不苦不樂)

在許多寺院,和師父每天的小參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尊者阿姜 查不贊成這點。雖然他總有時間回答問題,但是他不做正式的小參,他說:最好是學習回答自己的問題。了解心中的疑惑如何生起,如何滅去。除了你自己,沒有人也沒有任何事物能讓你解脫,靜下心來,學習去觀察,你會發現時時刻刻都有佛陀的法。

正念

正如動物可以分成為陸上和水棲兩類一樣,禪那也可分成止禪(定)和觀禪(慧)兩類。修習止禪可以讓心平靜和住心一境;而修習觀禪,一方面可以增長我們對無常、苦、空(無我)的認知,另一方面,它是讓我們能越過生死洪流的橋樑。

無論我們對生命的存在有何感受,我們並不想去改變它。相反的,我們必須觀察它,然後把它放下。凡是痛苦之所在,必有離苦之道。觀察因為有生死,所以必定受苦,佛陀知道必定有超越生死、痛苦的解脫之道。所有的禪修法均可培養正念,重點是用正念去觀察背後的真相(指無常、苦、空),由於有正念,我們可以觀察心中生起的所有慾望、好惡、苦樂,知道它們是無常、苦、無我,我們把它們放下。以這種方法修行,智慧會取代無知,智慧會取代疑惑。

至於選擇禪修的所緣境,你必須自己去找哪一種適合你的性格,無論你選擇哪一種所緣境,只要保持正念,智慧自然會生起。正念就是覺知當下所發生的事,觀察它,保持覺知,清楚的了解正在發生的事物的本質

當正念和清楚的了解一起作用時,他們的同伴…智慧總會生起來幫助他們完成任何任務。觀察心,觀察念頭的生滅過程,剛開始,念頭的生滅是繼續不斷的,一個念頭消失,另一個又生起,而我們好像看到生起比滅去更多。隨著時間的逝去,我們會更清楚的了解念頭是如何快速的生起,直到我們能觀察它們生起、滅去,並且不再生起的境地為止。

有了正念,你會發現事物真正的主人,你認為這是你的世界,你的身體嗎?這是世界的世界,身體的身體。若你告訴身體,不要變老,它會聽你的嗎?你的胃會先獲得允許才生病嗎?我們只是使用這個色身,為什麼不去找出誰才是真正的主人呢?

毗婆舍那的精要:觀察你的心

由端身正坐和專注於所緣境開始修行,你可以坐在地板上或坐在椅子上。剛開始,你不必觀察許多所緣境,只要保持正念觀察出入息即可,當你觀察出入息時,你也可以重複唸誦 佛、法、僧,若你發現它有幫助的話。你不可強迫自己去覺知氣息的出入,若你想控制呼吸,這是不對的,有時呼吸太短或太長,太細或太粗,或許你覺得呼吸不順暢,或覺得不舒服,順其自然,呼吸會自動穩定下來,最後氣息會自然的進出。當你清楚的覺知出入息,並且非常專注時,這才是正確的觀呼吸。

當你分心時,停下來,再度專注。剛開始,當你專注時,你的心想要控制它。不要控制它或擔心它,只要觀察它和順其自然,繼續觀察,定力會自行增長,當你繼續以這種方法修行時,有時呼吸會停止,然而不要害怕。當你覺知出入息的心停止覺知時,細微的出入息仍繼續,一旦時間到了,呼吸會恢復如前。若你能像這樣讓心平靜下來,無論你身在何處,在椅子上、車上、小船上,你都能保持專注,並且立刻進入平靜狀態。無論你身在何處,你都能坐下來禪修。

到達這個點後,你對「道」已經有些認知,但是你仍必須觀察所緣境,把你平靜的心轉向色、聲、香、味、觸、法。無論什麼生起,觀察它,觀察你是否喜歡它,它是否使你快樂,但是不要執著。喜不喜歡只是你對世間的反應,你必須更深入觀察。無論某些事物最初是好是壞,你會看到它真的是無常、苦、空。將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歸入這無常、苦、空三個種類中,無論是好壞、善惡,全歸入這三法印中,這是毗婆舍那的方式,藉著修毗婆舍那,所有的事物將趨於平靜

不久,三法印智:了知無常、苦、空(無我)的智慧會生起,這是真實的智慧的開始,也是導致解脫的禪修心要。了知你的經驗,觀察它,勇猛精進,知道事物的本質,學習放下,捨離,以便獲得解脫自在。

坐禪時,你可能有奇怪的經驗和幻想,例如:看見光、天使或佛陀。

當你看到這些東西時,你應該先觀察自己,觀察你的心處於何種狀態,不要忘記基本的重點,專注,不要希望幻想生起或不要生起。若你去追求這些經驗,你可能最後會喃喃不休,因為已經心不在焉。當發生這種事時,觀察他們,當你觀察他們時,不要被他們迷惑。你應該知道他們不是你自己,因為他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雖然他們已經生起,但是不要太在意。若他們不消失,就再提起正念,專注於呼吸,並且至少做三次深呼吸,那麼你就能去除他們。

無論什麼生起,要一再的提起正念,不要有任何我執,一切事物只是一些幻想或心的造作,一種讓你喜歡、執取或懼怕的騙術。當你發現這種現象時,不要被捲入。對智者而言,所有不尋常的經驗和幻想是有其價值的,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是有害的。繼續修行,直到你不受他們影響

若你能這樣信賴你的心,就沒問題了。若心想要高興,你要知道高興是無常的。不要害怕修行中的幻想或其他經驗,只要學習如何對治他們,如此一來,就可以用煩惱來訓練心你也會逐漸知道心的本質,心變得清淨,不執著。

當我發現:心看起來就像一個單一的點,像宇宙的中心,而心理狀態就像來到這點上,短期或長期停留的訪客,好好觀察這些訪客,並熟悉他們畫的生動圖片,他們所描述的誘人的故事,去誘惑你跟著他們。

不要放棄你的位子,它是四周唯一的椅子,若你繼續佔有它,並迎接每位訪客,保持敏銳的覺知,把你的心轉變成覺知者,一個覺醒的人,那些訪客最後將不再來訪。若你仔細觀察他們,這些訪客能來訪多少次?就在當下與訪客對話,你會非常了解每一位訪客,那麼,你的心最後將趨於平靜。

行禪

禪修者每天要行禪,開始經行時,把手放在前面握緊,收攝身心,讓心專注。以正常的步伐,從這端走到另一端,行禪時,要保持正念,專注的經行。走到盡頭停下來,然後轉身再往回走。若心跑掉了,就靜靜的站著,然後再把心收回來。若心又跑掉,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要一再的把心收回來,如此培養正念是很有效果的。

當身體疲倦時,就改變姿勢,但不是你一衝動就改變姿勢。首先,要知道你為什麼想改變姿勢,是身體疲倦、心神不定,還是懈怠?觀察身體的疼痛,學習仔細觀察。精進修行是心的問題,而非身體的問題,這指能持續不斷的覺知心念的生滅,當好惡生起時,不會去跟著它們。若我們沒有正念,沒有保持覺知,即使徹夜打坐或行禪,都不是正精進

當你從預先決定點走到另一端時,將視野固定在你前面大約兩碼的地方並專注於身體的感受,或重複唸誦「佛陀」的名號。對於心中生起的念頭不要害怕,去質問他們,認識他們。不要執著於任何念頭和感受,觀察整個生滅過程,了解身心的本質會產生智慧。

當意識生起時,我們應該同時覺知它的生起,就像一只燈泡和它的光一樣。若你沒有覺知,障礙將生起,只有定才能斬斷它們。就好像當有小偷時,我們會小心謹慎來保護財物一樣,因此,這障礙正提醒我們應該保持正念和專注

是誰病了?

一九七九年春末,尊者阿姜 查訪問麻塞諸塞州的巴瑞市的禪修中心,他在那裡教導了十天,每天下午,他都會到周遭散步。看著禪修學員緩慢的在草坪經行,尊者阿姜 查說:禪修中心像一間為世人治療心病的精神病院。整個下午,當他經過禪修學員身旁時,他會對他們說到:「早日康復,祝你們早日康復。」

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挑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身念處禪修法」特別適合貪慾重的人或森林僧侶。身念處禪修法是去觀察身體,觀察它的每一個部位,它的構成要素,從頭、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觀察每個部位。把他們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分開,若把皮剝下來,看看裡面的東西,你會想要它嗎?觀察身體的真實的樣貌能去除(十結中的)前三種結︰

一、身見或我見:我們會發現,身體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我們的。(註︰結|煩惱、繫、縛)

二、疑:知道事物的本質,便不再有疑惑。

三、戒禁取見:指就「戒禁」等而起之謬見,例如:以非因為因,非道為道。當我們還有疑問時,我們會想:「或許這種方法不好。」一旦我們清楚的觀察身體的本質時,身體與所有事物一樣,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疑惑會被釐清。

當觀察身體時,不需要觀察所有的三十二個部分,若你專注於其中之一,而且能如實的觀察它的本質,你會發現你的和別人的身體同樣是無常、苦、空、不淨。若有三十二塊冰塊,你只要摸到其中一塊,你就知道所有冰塊的冷度。當我們在修不淨觀時,我們也在觀死(死隨念)。事實上,當我們增長一法時,我們也增長了所有法。若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我們會對世上所有的生命非常敏感,我們會避免做壞事,並想要有智慧的過日子,而且會覺得與芸芸眾生同體共生。(註︰十結|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見禁取見)

修 定

在修行中,我們認為:當我們想要安靜時,噪音、汽車、聲音、外境都是讓我們分心的事物。然而,到底是誰在干擾誰呢?事實上,我們才是去干擾它們的人,汽車、聲音只是順其本然罷了。我們錯誤的認為它們是外在的,並且執著於保持安靜和不要受干擾的想法。學習去觀察不是外境干擾我們,而是我們去干擾它們。把世界視為一面鏡子,整個世界全是心的反射,當你了解時,每一刻你都可以成長,而每一次的經驗都顯示真相,讓我們了解。

通常,未受訓練的心充滿擔心和憂慮,因此,禪修時,當內心稍微平靜時,你會很容易執著它,把平靜的狀態誤認為禪修的目的。有時你甚至會認為:你的貪慾、嗔恨已經去除,然而,稍後你會被它們擊敗。事實上,執著於平靜比被干擾更糟,因為你還想去除干擾,你會以保持平靜為滿足,而不願再進一步。

當禪悅和清明的狀態從內觀禪修中生起時,不要執著,雖然這種平靜的滋味很甜,但是它也是無常、苦、空的。安止定並非佛陀在禪修中所發現的精要,禪修時,不要想獲得安止定或其他境界,只要知道心是否平靜即可,若心是平靜的,以這種方法修行,定力會自然增長。雖然如此,為了增長智慧,定力必須穩固的建立起來,要讓心專注,就好像打開開關,而智慧就是所生起的光;若無開關,就無燈光,我們不能浪費時間去玩開關;同樣的道理,定力彷如空缽,而智慧是填滿缽的食物。

不要執著禪修的所緣境,例如:唸誦,只要知道它的目的即可。若你成功的用唱誦「佛陀」來讓心專注,心專注後,再把佛號放下。認為停止唸佛是懈怠,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意指覺知者,若你已經成為覺知者,為什麼還要反複的唸這個字呢?

堅持

在開始禪修時,忍耐和節制是基礎。在禪修期間或在寺院裡,我們只需跟著修行及依照時間表作息。要訓練一隻動物,我們必須約束牠;同樣的,我們必需約束自己。對於一隻很難馴服的動物,應該給牠很少的食物。在這裡,我們用苦行來限制食物、袈裟和居住的地方,把我們的慾望降到最低,將不必要的物欲去除。

這種修行是「定」的基礎,在行、住、坐、臥和各種活動中要能保持正念,使心平靜、清明。但是,這種平靜不是修行的終點。平靜狀態讓心能暫時休息,如同吃飯可以暫時除去飢餓,但是,這不是修行的全部。你必須用平靜的心,以智慧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當有智慧的心變得穩固時,你不會執著世間善惡的標準,也不會受外境影響。有了智慧,獸糞可以拿來做肥料,所有的經驗都成為觀慧的來源。通常,我們喜歡讚美而不喜歡批評,若我們以一顆清明的心來看待,我們把讚美和批評同樣看做是空的,因此,我們能放下所有的事物,並找到內心的平靜。

只要好好修行,不要擔心要花多少時間才有結果。修習忍耐,若你的腿疼痛,告訴自己:「我沒有腿。」若你的頭疼,就想:「我沒有頭。」晚上打坐時,若昏昏欲睡,就想:「現在是白天。」禪修時,用觀呼吸的方法,若你的胸口不舒服,做幾次深呼吸。若心跑掉了,只要專注於呼吸,心不會跑遠的。在適當的時間,你可以改變姿勢,但是不要成為掉舉或不舒服的奴隸。有時,繼續坐著反而是好事。當你感到熱,腿痛,無法專注,就讓它們全部死去吧。這種感覺會變得愈來愈強烈,然後到了轉捩點之後,你會感到平靜和清涼。但是,第二天你會不想再坐了,訓練自己需要不斷的努力,在長時間的修行後,你會學到何時該精進,何時可放鬆,學習去分辨疲勞與懈怠的不同。

不要擔心是否能開悟。當種樹時,你種植、澆水、施肥、除害蟲,若這些事能正確的做,這些樹會自然生長,它生長的速度如何,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首先,忍耐和堅持是必要的,過了一段時間,信心和確信會生起。然後你會發現修行的價值,並且想要修行;你想避免社交活動,想在安靜的地方獨處,你會想辦法挪出時間來禪修,來觀察自己身心的生滅現象。從基本的步驟開始修行,要老實修行和覺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其他的事物也能一一覺知。

七天開悟

尊者阿姜 查敘述:佛陀鼓勵他的弟子們,只要精進修行,七天內即可證悟,若不在七天內,那麼可在七個月內或七年內開悟。一位年輕的美國僧侶聽了就問:這是真的嗎?尊者阿姜 查說道:「若這位年輕的僧侶,能不斷的保持正念,七天內都不中斷,他會開悟的。」

這位年輕僧侶興奮的開始他的七天,但是十分鐘後,他失去正念了。恢復正念後,他又再度開始他的七天,只是當妄想生起時,他又再度失念,或許在想他開悟後會做什麼。他一再的開始他的七天,而他仍然無法正念相繼。一個星期後,他沒有開悟,但是他已經有相當的覺知能力,知道他習慣性的幻想和散亂的心,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法,讓他的修行邁向真正的覺醒之道。

不要太快期望結果,一個有信心和自信的人會堅忍下去,就如想要出售貨物的婦女,會不斷沿街叫賣:「誰要買肥皂?誰要買籃子?我還有賣鉛筆喲。」

學習唱誦

尊者阿姜 查的訓練主要是幫助弟子們,讓他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能保持平衡的心,並且不執著。有一位曾是精神科醫生的僧侶必須學習這門課。這位僧侶要求在三個月的雨安居期間,能住在巴蓬寺,以便有位師父能教他禪修。幾天後,尊者阿姜 查對集合的僧眾宣佈:從清晨三點半到四點四十,下午五點到六點是誦經時間,這是雨安居的功課的一部分,這時,這位新出家的西方僧侶舉起手來,並開始高聲辯論:他已經開始禪修,不想浪費時間唱誦。這種西方風格的辯論,在大眾面前與老師爭辯讓大多數的僧侶震驚。

尊者阿姜 查很平靜的解釋:真正的禪修,必須在任何活動中保持覺知,而非追求在森林的茅蓬裡的寧靜。他堅持的說:若這位精神科醫生希望在整個雨安居期間住在巴蓬寺,他必須準時參加每一堂的課誦。這位精神科醫師留下來了,而且學會莊嚴的唱誦,唱得好極了。

忘記時間

我們往往把禪修弄得很複雜,例如:當我們坐下來時,我們可能決定:「這次我真的要做到。」這不是正確的態度,這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剛開始這種執取是很自然的。有時,在晚上,當開始打坐時,我會想:「今晚至少我會坐到凌晨一點,不然,我不會起來。」但是不久,我的心已開始作亂,直到我覺得我要死了,這樣坐到一點有什麼用呢?

當你正確的打坐時,不要衡量時間的長短,或強迫自己要坐多久。禪修沒有最終目的,沒有目標可得。無論你坐到下午七點還是八點、九點,不重要,只管打坐,要心無罣礙,不要強迫自己,不要命令你的心一定要如何,因為這種命令會讓你的心有所罣礙,不得解脫。讓心自由自在,讓呼吸更均勻、正常,不長不短,也不特別,讓你的身體處於舒適狀態,穩定而持續的修行。你的內心會問你:「我們要坐多久?我們要禪修多久?」只要對他喊:「喂!不要打擾我!」讓心平靜下來,因為來干擾你的只是煩惱罷了。只要說:「我遲早會停止禪修,若我想要坐整個晚上,我傷害到誰?你為什麼來干擾我?」斬斷欲望,繼續用你自己的方式打坐,讓你的心放輕鬆,你會變得平靜,不再執著。

有些人坐在一柱點燃的香前面,發誓坐到這枝香燒完,然後他們一直偷看這枝香已經燒了多少,不斷的在注意時間。他們問:「燒完了沒有?」或者他們發願要有所突破或死,之後,當他們只坐了一個小時就停止時,他們會感到十分罪惡,這些人被欲望所控制。不要注意時間,讓你的修行保持穩定的速度,讓它逐漸進步,你毋需發誓,只要不斷訓練自己,只管修行,讓心自行平靜下來。最後,你會發現:你可以很輕鬆的坐很久,也可以正確的修行。

至於腳痛,你會發現:只要保持觀察疼痛的地方,它會自行消失。若你以這種方法修行,你會有所改變。當你就寢時,你會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入睡。以前,你可能會打鼾,說夢話,磨牙,或輾轉反側。一旦你的心受過訓練,這些現象全部會消失。你會睡得很沉,醒來後,你會神清氣爽而不會想睡。

身體需要休息,而心是晝夜都覺醒著,這就是佛、覺者、覺醒的人、歡喜者、光明者。覺者不睡覺,也不會昏沉,若在修行時,你讓你的心如此堅定,你可以兩三天不睡覺,當你想睡時,你會入定五或十分鐘,就恢復精神了,好像你已經睡了一整夜。在這個階段,你毋須掛慮身體,因為有慈悲和智慧,所以你仍會照顧身體的需要。

修行上的一些提示

當你修行時,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影像和幻想,你看到一個有吸引力的色塵,聽到讓你心性搖盪的聲音,這種影像也必須觀察。這種毗婆舍那的影像有更大的力量,超過由定所生起的,無論什麼生起,只要觀察。

有人問我:「當禪修時,有各種的念頭生起,我們應該觀察它們,還是只觀察它們的生滅?」若你知道有人在你身邊經過,你不知道是誰,你可能想知道那個人是誰?他要去哪裡?他在做什麼?若你認識這個人,只要看著他過去,這就夠了。在修行時,慾望有時是朋友,有時是仇敵。剛開始,欲望會激勵我們去修行,我們想要改變事情,想要結束痛苦。但想要尚未有出現的東西,只會引起更多的痛苦。

有人問:「我們應該如同中國禪師所說的:飢來吃飯,睏來眠,還是有時我們應該違反本性來做實驗?若這樣的話,該如何拿捏?」當然!我們可以做實驗,但沒有人能說多少,所有這些只有自己知道。在修行時,剛開始,我們像小孩子在學寫字母,屢次把字母寫得歪歪扭扭,不工整,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是堅持下去,若我們不像這樣過生活,還有什麼適合我們做?

最好的做法是非常誠懇的問自己:「我為何出生?」問你自己這個問題,一天三次,早上,下午和晚上,每天問。佛陀告訴他的弟子阿難尊者去觀察無常,以便觀察人命在呼吸間。我們必須了解死亡,為了活著,我們必須死。這是什麼意思?死亡是我們所有疑惑、所有問題的結束,就在當下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你明天不會死,你必須現在死去,你做得到嗎?

真精進不是身精進,而是心精進。不同的禪定像不同的謀生方式,最重要的是你餵飽自己,而非如何得到食物。實際上,當你的心沒有慾望時,無論你從事什麼活動,「定」自然會生起。

麻醉藥品能帶來某種經驗,但是服用麻醉藥品的人,沒有造成這種結果的因,他只是暫時改變本質,就像被注射荷爾蒙的猴子,讓牠去採椰子一樣。這種經驗可能是真的,但不是好的經驗;或者是好的經驗,但不是真的;而法總是好的和真實的。有時我們想強迫心靜下來,然而,這只會讓你的心更散亂。當我們不再強迫心靜下來時,定會生起。但是在平靜狀態時,我們會想知道:「發生什麼事?現在怎麼啦?」我們會再度不安。

在第一結集的前一天,佛陀的一位弟子告訴阿難尊者:「明天是第一結集,參加的人全部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位。」此時,由於阿難尊者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位,為了究竟解脫,他決定整夜勇猛精進修行,他把自己弄得非常疲倦,他的勇猛精進並沒有獲得任何進步,因此,他決定休息一下,當他的頭一碰到枕頭,他開悟了。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每個願望,甚至包括希望開悟的願望,只有那時我們才能解脫。

觀察一切事物

當你繼續修行時,你一定願意仔細探討每一次的經驗,每一個根門。

例如:以一個所緣境來修行,如:聲音|聽,你聽是一回事,而聲音是另一回事,你能覺知到,就是這樣。沒有人,什麼也沒有。學習仔細觀察,觀察它的本質,你會發現事物是如何分開的。當心不執著時,或對外物不感興趣時,不受束縛時,一切事物會變得很清楚。當耳朵聽到聲音時,觀察心,觀察你的心是否受影響,是否起心動念?是否被聲音所干擾?若你能覺知,觀察你的心,保持覺知。有時你可能想逃避聲音,但是這不是解決的方法,你必須透過覺知來遠離。

有時我們喜歡法,有時則不然,絕不是「法」的問題。一旦我們開始修行,我們不能期望有平靜的心,我們應該讓心去思惟,觀察心,不要有所反應。那麼,當所緣境與感官接觸時,我們應該保持平靜、輕安。把所有的所緣境視為相同,觀察他們如何生滅,讓心保持覺知,覺知當下所生起的一切事物,不要去想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想明天我要去做某事。

若我們能在當下,在一切時中觀察事物的特性,那麼一切事物都在顯示「法」。訓練你的心,直到它非常堅定,並放下所有的經驗。那麼,當所緣境生起時,你會觀察它們而不執著,你不必強迫心和所緣境分開。當你修行時,他們會自行分開,顯示出身心的本質。

當你根據事實,學習去觀察色、聲、香、味、觸、法時,你會發現它們全部都有共同的本質:那就是無常、苦、無我。每當你聽到聲音時,它就在你心中顯示出這些共同的本質。聽到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你經常保持正念,保護你的心。

若你的心能達到這種境界,無論你到那裡,你的智慧將會增長,這叫做「擇法」,為七覺支-七種覺悟的因素之一。仔細思考,與自己對話,不會執著受、想、念頭和意識,沒有什麼能接近它,它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在你開始修行的階段,你訓練你的心時,你會發現這種覺知是心原來就有的。(註︰原來就有的-本性本自具足)

無論你看到什麼,或做什麼,觀察一切,不要中斷禪修。有些人認為:他們在正式禪修一段時期後,一旦出來,他們就可以停止禪修。停止正規的禪修後,他們不再專注,不再觀察外境。無論你看到什麼,你應該觀察,若你看到好人或壞人,富人或窮人,觀察他們;當你看到老人或小孩,年輕人或成人時,觀察他們,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

在觀察中去尋找「法」,你應該觀察所有所緣境的特性,因與果;觀察他們的大小、黑白和好壞。若有念頭,觀察這個念頭,觀察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要執著它們。覺知是他們的墳場,把它們全倒在墳裡,然後觀察所有事物的無常和空性,那麼,你的痛苦就會結束,繼續觀察和探討這個生命。

去觀察當好事在你心中生起時,你會有什麼反應,你高興嗎?你應該觀察這高興。或許你使用某物一段時間後,你會不喜歡它,想要給別人或把它賣掉。若沒有人買它,你甚至會把它丟掉。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經常不斷改變,你必須觀察它的特性,一旦你徹底了解這些事件中的一件,你會了解全部,他們全有相同的本質。

或許你不喜歡一種特別的情景或聲音,去觀察它們,以後,你可能會喜歡它,你可能對以前讓你不高興的事物感到滿意,這樣的事情確實發生過。當你清楚的了解所有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時,你會把它們全部丟棄,不會執著。當你發現:所有在你面前的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時,此時,只有法會生起。

一旦獲得預流果位(初果)和嘗到解脫味時,你不會再退轉,你會具有正見,並且不會有不正當的行為。這心將轉入聖流,不可能再落入痛苦中,怎麼可能墮落?他已經捨棄惡行,因為他知道惡行的危險,不能再在身業和口業上犯錯,他已經獲得「道」智,知道他的職責,知道他的工作,知道「道」,知道自己的本性,他放下所有需要放下的,並且毫無疑問的一直放下。

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全部只是話語而已,當人們來看我時,我必須說法,然而,這些事情最好不要談太多,最好立刻開始修行,不要遲疑,我好像一位邀請你去某處的好朋友,不要猶豫不決,只要出發,你不會後悔的。

樹葉總會落下

每一兩天,必須清掃寺院的廣場和行人穿越道上的落葉。由於面積遼闊,僧眾會協力以長柄的竹掃帚清掃落葉,像一陣塵暴般的清掃路上的落葉,掃地是如此令人滿足。森林不斷的在說法,葉子落下,僧眾清掃,然而,當僧眾繼續清掃,掃到一條長路的末端時,這些僧眾回頭看他們已經掃過的遙遠的另一端時,發現新掉落的葉子又開始覆蓋在他們掃過的路上。

尊者阿姜 查說:「我們的生命像生長和掉落的葉子一樣,當我們真的能了解落葉,我們便能每天清掃道路,並且在這不斷改變的地球上,擁有大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