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46.jpg

假如你為了尋找佛陀的教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去亞洲,去尋找是否仍有過著簡樸和禪修生活的僧尼,他們托缽乞食,住在森林裡。或許你讀過佛陀與弟子們在印度森林裡的敘述,一些善男子、善女人和佛陀一起培養智慧和大悲的故事,這些過簡樸生活的托缽僧,致力於使內心平靜和覺悟。你想知道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這種生活方式仍存在嗎?它的教法對現代社會與人心是否仍然適用?

當你在靠近曼谷或可倫坡或仰光附近的機場降落後,計程車會載你穿過亞洲城市的街道,穿過熙熙攘攘的汽車、擁擠的巴士及行人穿越道上賣熱帶水果的小販。每隔幾條街,你會看見都市寺院金色的塔或尖塔,但這不是你要尋找的寺廟,這些寺院住著能研究經文,能唱誦及宣說經文的僧尼,但是要找到和佛陀時代一樣,住在森林裡過著簡樸生活,過著以托缽維生的禪修生活的僧眾,你須遠離城市和城市裡的寺院。

泰國擁有最多寺院和僧眾,你可以在華南豐車站上火車,在清晨前往遙遠的南方或東北方。第一個鐘頭的旅行,火車將沿著鐵軌帶你離開繁忙的都市,遠離房子、生意及簡陋的小屋。火車行駛在泰國中部廣袤的平原這是東南亞的米鄉,阡陌縱橫的稻田小堤防星羅棋布在田野間水道和溝渠很有規律的將稻田劃分開來。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中,每隔幾英里,在四面八方,你會看到稠密的棕櫚及香蕉樹,若你搭乘的火車靠近這些棕櫚叢林,你會看到橙色閃著亮光的寺院屋頂及群集的木造房屋,這些構成東南亞的鄉村景光。

每個村莊,無論有五百或兩千個居民,至少有九座寺院,這些寺院是居民禱告、做法會的地方,也做為會議廳,多年前也做為村莊學校。在這裡,村裡大部分的年輕人在二十歲的時候,會出家一年或三個月,學習佛法,使他們﹁成熟﹂而進入成人社會。這種寺院可能由一些較老、樸實和善心的僧侶所管理,這些長老知道如何做佛事和基本的教義。這些寺院是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好部份,但這不是你想要尋找的寺院。

你的火車若開往北方,往奧達雅古都,這裡有許多壯麗和毀壞的宮殿,幾世紀前,在與鄰國的戰爭中,這些地方被攻陷,被劫掠一空。在這漫長的旅途中,現在你的火車轉向東方,越過克拉特高原,開往寮國邊界。一小時又一小時,火車穿越田野,你仍可看見稻田和村莊,但他們變得越來越稀疏和窮苦。

泰國中部村莊的水稻和青翠茂盛的菜園、芒果樹和熱帶綠色植物,在此處變成更單調的風景。這裡,房子更小,村裡的寺院依然閃著亮光,只是他們也變小變簡單。這裡,保存著古老、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你會看見婦女在她們的門廊上用手搖紡織機在織毯子,而農夫在工作,孩子們在鐵軌旁潮濕的溝渠裡照顧水牛。

在這些未開發省份的鄉間,保存著傳統的森林僧尼,這些省份仍有許多森林和叢林,這些森林覆蓋著山區和無人居住的邊境。好幾世紀以來,這些森林一直做為寺院和僧侶們保存佛法及修行佛陀的覺悟之道之場所。通常,這些僧侶不扮演村莊法師的角色,他們不教學,不研究古老的經典語言。他們的目的是要過充實的生活,和證悟佛陀所教導的內觀及內在的平靜。

若你下了火車,改搭公共汽車或出租汽車,沿著泥濘路,你會看到這種寺院,這種寺院在泰國東北有數十座。你會發現什麼?這種教法和修行方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是否適合?這種內觀和覺知的訓練,能滿足來自現代複雜社會的人的需要嗎?

你會發現很多西方人在你之前已經來過,從一九六五年起,數百名歐洲人和美國人來此訪問,並在森林修學佛法。有些人在短期的學習後,把所學到的帶回家,並融入他們的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出家為僧,待了一、兩年或更多年,然後回家。另一些人發現:在森林裡的生活是充實而有意義的,這些人直到今天仍住在森林裡的寺院。對這些人而言,佛法已經深植在他們心中,佛法提供他們有智慧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剛開始,這種生活方式似乎簡單容易,然而,當試圖修學佛道時,發現它並不容易。儘管如此,這些人認為:在一生中,沒有什麼比發現「法」或真諦更有價值。從你進入一個像巴蓬寺的森林寺院的那一刻,你會發現那裡的道風相當明顯。寺裡有樹葉沙沙作響,僧侶們安靜的做雜務,或正念的在行禪。整個寺院占地一百英畝,分為僧眾和尼眾二部。沒有裝飾的簡單農舍分別座落在森林的空地上,這些農舍間有樹林和寂靜的道路。在佛寺的中央有講堂、餐廳和剃度的法堂。整個森林充滿了簡樸和捨離的氛圍,你發現你終於到達你所要尋找的寺院。住在這些寺院的僧眾,選擇這種簡單和遵守律儀的修行方式,這種方式叫做頭陀行。

傳統的森林僧自願選擇過更簡樸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佛陀所允許的十三戒條,並限制僧眾的袈裟、食物和住處。這種生活方式著重於很少的身外之物,有許多禪修及每日一次的托缽乞食,這種生活方式傳進緬甸的濃密森林、泰國和寮國,這些森林裡充滿山洞和荒野,這種地方是密集修行的理想處所。這些苦行僧是傳統的遊方僧,單獨或三五成群住著,從一個農村到另一個,他們使用手工的蚊帳,從樹上懸掛下來,做為他們暫時的住所。森林寺院巴蓬寺的實用教法,和它的住持師父阿姜 查的開示已經被翻譯並編輯成此書,在西方流通。

尊者阿姜 查和他的老師阿姜 通瑞和尊者阿姜 曼,為了在修行上有所進步,他們在森林裡經行和禪修多年。他們和其他森林僧將法的教導流傳下來,他們所指導的並非經懺佛教或學術上的研究,而是以佛陀的教導過生活,他們希望能淨化自心和知見。當偉大的師父出現在傳統森林道場時,居士們和僧眾會找他們問法。為了人們能找到他們,這些師父會停止遊方,並且在特定的林區安住下來,此處便形成了一個修「頭陀行」的寺院。由於人口壓力在本世紀日益增加,很少的森林地區雲遊僧所能居住的,這些過去和現在大師們所保存的森林寺院成為大部分苦行僧和以修行為主的僧眾的住所。(註︰頭陀-抖擻︰抖擻法塵˙為苦行者)

阿姜 查尊者在多年的遊方和禪修後,回到其出生地附近的村莊,在茂密的森林中建立巴蓬寺,此叢林原先無人居住,被稱為是眼鏡蛇、老虎和鬼魅居住的地方,在尊者阿姜 查眼中卻是最完美的森林道場,一間大的寺院於焉建立、發展。

剛開始,在森林裡只有幾間茅蓬,後來巴蓬寺成為泰國最大和管理得最好的寺院之一。當尊者阿姜 查做為一位師父的善巧和名聲遠播之際,參訪者和信徒的人數迅速增加,為了回應來自全國信徒的請求,超過五十座的分院在尊者阿姜 查的指導下一一成立,包括靠近巴蓬寺的一座寺院,這座寺院是為了許多來自西方,為了尋求尊者阿姜 查的教導的弟子們建立的。近年來,好幾間分院和相關的佛法中心也在西方國家一一成立,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國的Chithurst的一座大的森林道場,由尊者阿姜 查的資深的西方弟子蘇美多所主持。

尊者阿姜 查的教導包括所謂的「佛教的禪修心要」,直接簡單讓心平靜的修行,觀察自己的心等之內觀禪法。這種具足正念或觀禪的佛教修行法,已在西方快速發展。曾在森林道場參學過,或曾密集禪修的僧眾和居士們,他們的教導直接訓練我們的身心和思想。這種方法教我們如何對治貪、畏懼、悲傷及如何學習忍耐、智慧和無我的悲心。這本書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提供指導和忠告。

尊者阿姜 查在年輕時開始修行,他花了好幾年到處參學,和在數位偉大森林禪師的指導下苦修。他笑著回憶說:在孩提時,當其他的小孩在玩家家酒時,他扮演僧侶,拿著缽向其他的小朋友乞食,要一些糖果和甜食。尊者阿姜 查說道:他自己的修行是艱難的,而他所培養的耐心和忍辱是他教導弟子的重點所在。當尊者阿姜 查是個年輕僧侶時,在他父親臨終的前幾天,尊者阿姜 查坐在他父親的病床前,直接面對死亡,這對尊者阿姜 查而言,是非常大的啟發。尊者阿姜 查說:「當我們不了解死時,生命可能非常困惑。」(因為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後往何處去。)由於此次經驗,在修行上,尊者阿姜 查有強烈動機,他要找出造成痛苦的原因,和佛陀所教導的平靜和解脫的原因。據他自己說:他一無所有,為了佛法,他放棄一切,他歷盡艱辛、痛苦,包括各種懷疑和身體的病痛。然而住在森林,他整天打坐和觀察,在修行上,他擁有勇敢的特質。最後,他增長智慧、喜悅和幫助他人的不可思議的能力。

此書所敘述的教導反映出這種修行的喜悅,他的風格是僧院的,那些捨棄家庭生活加入尊者阿姜 查的森林道場的男眾,書中經常提到「他」而非「她」(叢林裡也有尼師),重點在僧眾而非在家居士。在這裡,法的特色是直接的,適合每個人。尊者阿姜 查說貪婪、恐懼、嗔恨和愚癡是人類基本的問題。他強調:我們要覺知貪嗔痴的生起,和了知貪嗔痴在我們生命中所造成的痛苦。佛陀最初宣說的教法即是四聖諦,也就是苦、集(苦的因)、滅(苦的止息)和道 (滅苦的方法)

尊者阿姜 查一再的說:要知道執著如何導致痛苦。從經驗中學習,觀察五蘊色、受、想、行、識不斷改變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是尊者阿姜 查給我們的教導,因為只有當我們了知和接受三法印時我們才能平靜的生活。在森林修行有助於我們對無常、苦、無我等真諦的了解,也幫我們對治恐懼、憤怒和慾望。尊者阿姜 查告訴我們要面對我們的煩惱,並且以捨離、堅忍不拔和覺知來克服他們。他鼓勵我們學習「不要迷失在情緒和憂慮中」,而是要訓練自己,清楚的觀察心和世間的本質。尊者阿姜 查以他在森林裡的修行方式和他的清明、喜悅及

率直風格啟發後學,親近尊者阿姜 查讓我們認識到問法、幽默、好奇、了解的精神及內心深處的平靜。若能從此書擷取一些尊者阿姜 查的教導,和森林生活的故事,並啟發你更進一步的修行,那麼此書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因此,仔細聆聽尊者阿姜 查的教導,並且牢記在心,因為尊者阿姜 查教的是修行實踐,而非理論,人類的福祉和解脫是他所關心的。當巴蓬寺開始吸引許多訪問者的最初幾年,沿著進入寺院的路上張貼許多標語,第一張是「請安靜!我們正在禪修。」另一張敘述:「修行佛法和了解真諦,是生命中唯一有價值之事。何不由現在開始?」尊者阿姜 查以這種風格對我們直接開示,他邀請我們來讓我們的心平靜,和探討生命的真相。我們何不由現在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