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94.JPG

僅僅覺知是不夠的9/35 沒有足夠的精力—感到瞌睡和疲勞

[德加尼亞]

 

18.沒有足夠的精力——感到瞌睡和疲勞


禪修者:上周我注意到在上午的時候我有更多身體和心理上的精力。但是到了下午就感覺精力不夠。我從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這只是心理的現象呢,還是因為上午我們有正餐而下午沒有補充食物,所以身體的能量下降,從而心理的精力也跟著下降呢?


禪師:當禪修者整天禪修時,這種情況就有可能發生。上午是一天的開始,他們精力充沛,但是容易把精力用光。你需要經常檢查你在用多少精力。你用功的方式使你變得緊張嗎?你是否在使用太多的精力?你是否在過度熱情地禪修?如果你真正留心這個問題,並且只使用必要的精力的話,你能夠持續地禪修到晚上九點或者十點。


你同樣需要提醒自己,你不需要使用太多的精力去專注你觀察的目標或經驗。為了聽到你需要刻意地去聽嗎?為了看到你需要刻意地去看嗎?為了覺知到你需要集中精神去專注嗎?
 


禪修者:在坐禪的時候我一直有瞌睡的問題。它有規律地發生在我身上,尤其是在禪修的開始階段。


禪師:當你開始坐禪的時候,你能注意到心的遲鈍,或者瞌睡的任何別的前兆嗎?


禪修者:有時可以。


禪師:這種情況下不要只是觀察正在發生什麼,試著用一些問題來激發起心的興趣。可以這樣問自己:“心在覺知嗎?它覺知到什麼?心在做什麼?”一般來說,這種方法可以保持心的警覺和積極。聽起來你已經養成了在禪修的開始階段打瞌睡的習慣;你已經有點接受這種情況的發生了。問問題將會使心更清醒一些。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並且持續地禪修,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的精力開始增長,你將變得更清醒、警覺並且正念。


禪修者:如果這個方法不起作用怎麼辦?有時我發覺我自己只是坐在那裡耐著性子磨時間而已,一次次的睡著讓我變得非常沮喪。


禪師:應該不難。如果你發覺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你一點也不能觀察並且探索瞌睡的狀態,如果你只是在努力掙扎著保持清醒,你最好起來做些別的事情——做些行禪。
 


禪修者:這次靜修我已經感覺到許多瞌睡。當我不感到瞌睡的時候,我又感到不安,然後不斷地出現這樣的對我自己的經歷的評論,大約一個星期以前,我認識到我的戒律的基礎不是像過去那樣穩定。今年我做了許多讓我後悔的事情。我同樣也注意到我的心喜歡評價別人的行為,我想我是在用這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畢竟不是一個特別壞的人。這好像是心的一種詭計,它使我對已經做過的不善的行為感到不是那麼內疚。我的問題是:我怎樣做才能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戒律的基礎?我感覺到只有我變得更有德行時,我才能像過去那樣的方式去禪修。


禪師:你不能改變過去。不要去想過去的事情。


禪修者:好吧,那麼我需要向前進。我怎樣才能向前進呢?


禪師:如果你此時此刻擁有定,你的戒律就是純淨的。為什麼你要去想過去的戒律呢?你已經做錯了,它成為了過去,但是你能回到過去嗎?


禪修者:不能。


禪師:所以就讓它過去吧。


禪修者:抓住過去不放也是一種煩惱嗎?


禪師:是的,你在執著你犯的錯誤。你不能保持純淨的戒律是什麼原因?是貪欲?貪婪或者欲望嗎?


禪修者:是的。


禪師:那是“你”在貪嗎?


禪修者:不是。


禪師:所以你現在知道是因為有太多的貪欲,從而導致戒律的缺乏。那個不純淨的戒律並不是你的戒律。此時此刻,在開發出定的情況下,戒律又可以變純淨。


禪修者:這種觀念我比較難於接受,因為我在一個基督教的社會中長大。


禪師:戒律以前不純淨,但是現在它是純淨的。你需要在當下保持正念,並且使你現在的戒律純淨。


你同樣提到瞌睡的問題。因為你把瞌睡當作一個問題,你的心就想知道為什麼你會感到瞌睡。所以它就開始思考過去,並且掉進這種煩惱之中。你得到一個結論,是因為違犯戒律引起了瞌睡。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一個錯誤的結論。你需要去觀察導致瞌睡的此時此刻的原因,不要去推理或者編造瞌睡背後的故事。你想知道心裡發生了什麼使得現在這麼瞌睡。你觀察你的心理活動越熟練,你就越容易看到為什麼你的心的狀態會改變。


我對瞌睡的理解非常直接。我認為心變得瞌睡的原因是沒有興趣。也許覺知還在繼續,也許也有一點定力,但是當慧根停止工作的時候,當心不感興趣的時候,它就變得瞌睡了。如果心真正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如果它想理解觀察的目標、產生的感受和情緒反應,以及它們是怎樣互相作用的,它就永遠不會感到瞌睡。


那些已經禪修很長時間的人們經常發生的問題是:定力增長了,但是智慧沒有跟上去。我們需要調查,我們需要運用我們的智慧。一旦我們有了一定的定力,一旦我們有了適度的心的平靜和和諧,我們就應該問自己問題。我清楚地覺知到心裡正在發生什麼嗎?關於被觀察的目標和能觀察的心,心都知道些什麼?


禪修者:那就意味著使心成為我們覺知的對象。


禪師:是的。你不僅要覺知到心是平靜的,而且要覺知到“覺知平靜的心”。不要停留在目標或者經驗的層面,而要深入到正在覺知目標或者經驗的心的層面。如果我們持續地保持這種覺知,它就會壯大。但是如果我們忘記去覺知,反而去觀察定,這種覺知將會逐漸變弱,我們就不能保持正知正念。


當你體驗到平靜的時候,你一般都做些什麼?


禪修者:通常我只是放鬆而已。但是有一天,我的覺知轉向心裡正在發生什麼這個問題。我就問自己在當下是否有煩惱?我的心看不到任何煩惱,但是那種我很可能沒有看到更微細的煩惱的想法馬上產生了。然後我想到了一個親近的親戚,我跟他之間有很多的問題,立即我就能看到很強的煩惱。


禪師:那時你感到瞌睡嗎?


禪修者:沒有。


禪師:只有當心沒有興趣工作時,它才感到瞌睡。當心很平靜並且從容時,它就已經準備好做調查了。但是你不必一定要用那種概念化的思維。你可以只是調查心是怎樣運作的。你知道覺知嗎?覺知仍舊存在嗎?覺知是靜態的,還是每時每刻都在更新?你不需要去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是通過這些問題讓心開始工作,鼓勵它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興趣。
 


禪修者:我一直用你告訴我的方法去禪修,但是我發覺我很容易就變得疲勞。我不知道我禪修的方式哪裡出了毛病。觀察心的活動似乎使我疲勞。


禪師:心接受它覺知到的一切嗎?


禪修者:沒有,它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起了很多的反應。


禪師:這就是使心疲勞的原因。如果你發現你自己對你的經驗起了很強的反應,做一些止禪的修習可能會更好。比方說,當你感到嗔恨時,覺知它,然後轉向一個中性的所緣,像呼吸或者一些身體的感受等。觀察這個中性的所緣一會兒,等心平靜下來後,然後再去觀察嗔恨一會兒——就這樣在觀察對之間反ㄈㄨˋ地換來換去。許多禪修者發覺持續地觀察心非常困難。只要我們沒有真正的智慧,只要我們還要依賴一些方法和技術去引發智慧,我們就只有先用一個修習止禪的方法讓心先平靜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