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臨時造作的產物(下)阿姜巴山
事實上,每個人的蘊都是很自然地分開的。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是這樣去覺知,把蘊不斷地分離出去,分離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色是一部分,受是一部分,各種各樣的造作與感覺是另外一個部分。身體的苦樂是一個部分,心的苦樂是另一部分。覺知的心是一個部分,演繹造作是另一個部分,都在執行各自的職責。我們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分工,相互之間沒有關聯。
一個從未修行過的人,因為他是徹底迷失的,所以會把五蘊聚合成一個整體,然後去界定這是「我」。如果我們坐著去覺知自己,蘊就會慢慢分離開來。事實上,蘊本來就是分離的,只是我們從未見過。一旦蘊完全分開了,它們各有各的分工,我們就會發現「我」並不真的存在。色是「我」嗎?地是「我」,水是「我」,火是「我」,風是「我」?身體是一種物質。摻雜進體內的感受是「我」嗎?它有宣稱它是「我」嗎?我們能夠命令身體不痛、不生病嗎?
不斷地覺知下去,蘊一個個分離出去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五蘊的任何一部份裡都沒有「我」。包括在六根門執行覺知的心,比如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它們也是自行在工作,無法指揮。但是對於凡夫而言,他們會有這種感覺:在執行覺知的心是「我」。在覺知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是「我」在覺知,而沒有感覺到是心在覺知。某日見法開悟了,我們就會清楚地照見沒有任何一部份是「我」,真正的分水嶺在於能夠意識到——心不是「我」。
當下這一刻,我們聽法的專注程度有所增加。一旦更用心地聽法,我們就會把五蘊聚合起來,然後去緊盯——「我」回來了。感覺到了嗎?剛才「我」非常淡薄,感覺它分離開了,心裡非常輕鬆。一旦我們把蘊聚合成「我」了,心就會變得非常呆滯、沈重。誰能感覺到這些?誰感覺不到?誰能感覺到一點點?看到了嗎?「我」並不真的存在,它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在蘊分離的時候,我們不會感到「我」存在,但是這種領悟還沒填滿我們的心,如果證到初果須陀洹,這種領悟就是滿分了。比如,我們把一輛汽車的輪胎卸掉,方向盤扔掉,發動機拿掉,最後汽車就消失了。同樣的,一旦「我」被分離成一個一個的部分,它就消失了。
成組成團的蘊聚合在一起,蒙蔽了「無我」的實相。如果想看到「無我」,我們就要把它分離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事實上,蘊本來就已經是分離的,這就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看見的實相與事實。如果常常看見,領悟速度就會加快;如果很久才看見一次,領悟的速度就會很慢。常常看見是什麼意思?就是要常常覺知自己,不要迷失得太久,而且不要緊盯。
難嗎?誰覺得難?誰覺得簡單?請舉手。有嗎?老師在帶領我們觀照,然後不停地為我們解說,我們大概能明白嗎?
這就是法。法是學習色法的實相、學習名法的實相,超過這個就不是法了。因此,真正學法的道場僅僅只是自己的身與心。覺知身心之外的事物的時候,就並沒有在學法。比如,打坐以後看到了光,去關注光,光不是心;打坐之後生起禪相,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各種各樣的禪相不是色法,也不是名法,不是自己的身,也不是自己的心。一旦出現這類狀況,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已經離開了教室。
簡單嗎?簡單!為什麼簡單?第一,蘊本身就是分離的;第二,我們並未禁止大家迷失或要求大家一直覺知。但是如果不修行,就會迷失很久。如果不希望自己迷失太久,應該怎麼辦?一定要有一個「家」。無事可做的時候,就讓心回「家」。誰擅長覺知身體呼吸,就回到身體呼吸上;誰擅長念誦,就去念誦。一旦有了「家」,迷失的時候,覺性就會更快生起。為什麼?因為已經有了參照點。如果不為心找一個「家」,心迷失去想了第一件事之後,又會去想第二件事,接著又想第三件事,結果就是一整天都沒辦法覺知,有時甚至要幾小時以後才覺知到自己迷失了。因此,每個人能夠協助自己的方法,就是為心找一個「家」。
假設是以念誦作為心的「家」,有空的時候就念誦,迷失了也沒關係。早上起床之後不知道要做什麼,就玩兒一樣地念誦。念誦了一會兒之後,心就開始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想了一會兒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忘了念誦,又接著去念誦,念誦一會兒之後心又迷失去想別的了。就這樣整天練習,迷失了就能夠更快地覺知到。這很重要,非常重要,就只是訓練這個,就既是在訓練覺性,也在訓練禪定,而且同時可以開發智慧。心散亂是一種境界,心迷失去想也有它自身的特徵。
在念誦時,心跟所緣是打成一片的,它本身是有禪定的。在念誦時,有些片段心跟所緣黏合得比較緊,那一刻是什麼?是止禪。心浸泡在所緣裡,就會有力量。有些片段,心比較散亂,很快就迷失去想了,我們要及時知道心的迷失。當我們一邊念誦一邊觀心跑掉——心迷失了知道,在及時知道心在迷失的那一刻,就會生起一剎那的觀禪——既在訓練覺性,也在訓練禪定。
不斷這樣訓練下去,心在某個片段或許會從這個角度去看:覺知的心生了就滅,迷失的心也是生了就滅的。那一刻,心就在開發智慧了,它看到了什麼?看到了無常。繼續修行下去,心也許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心覺知還是迷失,我們無法掌控,無法指揮。如果這樣洞見,就是以看見「無我」的角度在開發智慧。因此,僅僅只是這樣練習,就會有好幾種收益。
難嗎?簡單嗎?不是很難,但也不至於簡單到什麼都不用做。如果去訓練,就可以做到。天上不會掉餡餅,但也不會太難。為什麼?我們來聽了兩天法,就已經看到很多境界了。在座有人從未看見過心迷失嗎?誰看見了,請舉手。如果真的去練習,就不難。去用功吧。
隆波曾經分享:他第一次去頂禮隆布敦長老時,隆布敦長老開示道:「修行並不難,難是對於那些不修行的人而言的。」有什麼難的呢?只需要為心找一個「家」,然後去知道心迷失就夠了。如果想要教導得比這個更簡單,老師還真的想不出要怎麼做。
一旦老師停止說話,我們就又開始緊盯了。可以緊盯嗎?(大家回答說可以)哦,不錯!如果回答「可以」,不錯,更好的回答是:緊盯時,要知道緊盯。當老師問「可以緊盯嗎」,大家回答「可以」,說明大家聽了很多法了,但回答「緊盯了要知道緊盯」,人數就減少了,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實踐還太少。
去用功吧,不難的。
(完)
2017年6月3日
常州寶林寺
轉自泰國禪修之窗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導師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全責歸於譯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