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61.JPG

覺悟之路Ⅱ
隆波帕默

 

第四章 滅苦之道


4.1一個人既然知道了苦之因,就不難理解苦之滅。那就是克服無明,或對聖諦的無明,特別是對苦諦的無明,對身心不是“我”的無明。無明源於貪愛或者尋求樂避開苦的貪欲,這個貪欲影響著身心。對身心實相的明了是非常重要,如佛陀所說:“認識了真理,就會生起厭離心;厭離心生起了,平等無偏的中捨心生起。透過中捨心,心就完全解脫了。隨著解脫,“所作皆辦,不受後有”的解脫智生起,輪回中止,聖道完成了16(佛法學習已完成)。


4.2 最直接如實觀察現象的方法,就是如實念住當下的現象。(在本文中,念住是指正念,隨著正定、正見或智慧而生起的。對於感興趣的初學者,沒有向他們解釋這些名詞的不同含義,以免讓他們感到太復雜。)這個直接的方法是最明智的最合乎情理的。比如,當我們想真的了解一個人時,我們要不帶偏見地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我們能夠如實地知道了解他。佛陀肯定地說正念觀察身心是淨化我們的唯一的道路,因為它能夠根除世間的貪愛、錯誤的見解(對現實的錯覺),還有偏見(愉悅和不愉悅的分別心)。這裡“世間”單指身心或名色。


4.3 有些禪修者也許會對“觀察身心的正念禪修是滅苦之道”這個觀念感到疑惑。他們曾聽到過一個教導,那就是八正道是滅苦之道,縮寫為戒定慧。他們之前所聽到的也正確,但他們應該更清楚地明白八正道(戒定慧)是覺悟解脫的助緣,而正念禪修則是直接滅苦之道。


事實上,佛陀贊嘆善的行為。在未獲得正等正覺之前佛陀他自己廣修菠羅蜜。比如,出生於毘輸安多羅國作王子時,他廣行布施。在他的許多前生,他曾布施自己的生命。在某個前生他修禪定獲得五神通,再生於梵天界。某一生,他出生作一名學者,名叫OO,培養了完美的智慧。然而,為什麼在前面許多生他沒有獲得覺悟,而最後一生他經由修法念處而獲得正等正覺?無容置疑,如果他沒有累積足夠的菠羅蜜,他不會獲得正等正覺。然而,如果他只修菠羅蜜,沒有發展正念,他同樣也不會獲得正等正覺。圓滿的菠羅蜜為他正念禪修打好了基礎和做好了準備。比如,既然在他的前生作為毘輸安多羅國王子時他能夠布施出他的妻子兒女去尋求覺悟,那麼,在他的最後一生他就有足夠的精神力量去捨下愛妻耶輸陀羅和嬌兒羅睺羅去追尋覺悟之道。


4.5 所有善行 — 如布施、持戒、禪修、培養智慧到某一水平,這些善行都不是有助於覺悟,而只是作為善行或美德會帶來幸福的善果。某些時候,做善事的那刻,心可能非善,如下面的例子:
4.5.1 布施:若沒有正念和智慧,布施可能導致更多的煩惱產生。比如,帶著錯誤的知見布施,如:“我”布施,下一生“我”會得到果報,“我”會獲得這布施的果報,“我”會因這布施獲得覺悟。另一情形,帶著貪婪布施:“因著這布施,我希望得到更多的果報。”
4.5.2 戒的培養:一個人單持戒而沒有正念和智慧,他就會很容易執著戒律和儀式。比如,一個人可能會誤以為持戒是通過壓制心來減少煩惱。那樣,一個人越持戒煩惱越多,如驕慢心可能會增強,他可能會想“我持戒,我比別人好。其它人不持戒,比我差。”
4.5.3 修定:沒有正念和智慧,一個人越禪修他就越可能專注於寧靜與輕安中而忘了自己。以某些個案為例,一個人可能在愚痴和貪欲的掌控下越修越發展出更多的邪見。比如,當一個人禪修時,他可能如此沉醉其中而忘了自己,許多心理影像可能會生起;有些禪修者甚至看到“涅槃”是他們頭腦裡的一座城市或者一個水晶球;有些人可能會獲得某種知識或見解,他們為此感到自豪;另外一些人也許會認為心是我,因為它可以控制。
4.5.4 內觀智慧的培養:由於缺少智慧和正見,禪修者可能犯很多錯誤。比如,一個人不知道止禪和觀禪的差別,他就容易無知地修練,以為他所練習的就是內觀禪。比如,有目的地思惟動物、人類、自我、他們自己、別人、目標、事情、人們等等這些東西的三本質,如此練習只不過是修止禪,只會帶來心的平靜。有時,不是獲得平靜,反而心隨著法塵而散亂了(掉舉生起了)。對某些禪修者而言,他們越思惟三本質,他們的我慢和自我越大,這是因為三本質不是通過思考而能理解的,必須帶著正念正定洞察身心實相而認識到的。唯有那樣,一個人才能經由內觀洞悉三本質。另外一些人,不是通過覺知身心來發展內觀智慧,而是試圖建立或冥想“空”來代替身心,他們不知道在內觀禪修練習中,被覺知的目標必須是身和心,相反,他們認為放下身心而去冥想空,這是修法上的捷徑。


4.6 有助於覺悟的善行必須增進正念的禪修,或者在做的那刻必須帶有正念和智慧,如下面的例子:
4.6.1 布施: 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後心都應該具有正念和智慧。如果布施時帶著忠信與智慧,不是帶著為自己或他人的煩惱,那麼這才是恰當的善行。如果布施使得他人幸福和快樂了,正念應該隨念(回憶起)這幸福和快樂,因而,布施也能成為發展正念的工具。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因貪婪和愚痴而瘋狂地布施,那麼,這種布施不會有助於正念禪修的。
4.6.2 戒的培養:沒有正念,純淨的戒體幾乎不能得到。相反,如果一個人念住自己的心,那麼,根律儀戒就會自動生起。當生氣生起時,正念覺知生氣了,心就不會被生氣所控制,這樣,第一條不殺生戒就完美地持守好了,因為心不會想殺或傷害任何人。同樣,當貪愛生起時,正念憶起它,人們自動就持守了第二條不盜戒和第三條不邪淫戒。
4.6.3 定的培養:正定是八正道的一個元素。因而,佛教中的定必須與八正道中的其它元素組合。比如,它必須與正念和智慧相隨,沒有正念與智慧的定也許確實會帶來幸福和其它愉悅的事情,但對正念禪修沒有用,因為心不是真正穩固地念住在身心上。心不穩固時,戒和慧就不會圓滿。
4.6.4 內觀智慧的培養:最圓滿而正確的內觀智慧禪修將在正念禪修的章節中解釋。在這節裡只提智慧的基礎階段,也就是經典裡所寫的部分。佛教徒、禪修者不應忽略經典。至少,他們應該學習經典,以了知佛教的基本原理。否則,他們可能會崇拜其它宗教的經典,還自以為他們是佛教徒。


4.7 戒定慧的培養看起來要三個分別培養,但經由正念的培養,戒定慧會自動生起。比如,在《法句經》中有這麼一則故事:一天一位比丘去見佛陀,他向佛陀申請還俗,佛陀問他為什麼要還俗,他說太多戒律要持守了。佛陀告訴他修念處禪代替持戒。這位比丘按照教導去做了,他淨化了,持戒圓滿了,後來甚至獲得了解脫。如果我們修念處禪,如實覺知當下的因緣,那麼那刻我們自動就有了正定。心是堅定的,正念覺知當下的因緣條件,沒有愚痴地干預。 接著,洞察身和心的自然狀態,也就是說,洞察身心的三本質,甚至四聖諦。因此,從正念禪修中培養出來的內觀智慧隨著正定生起了。因而,我們可以作如下結論:滅苦之道是八正道,簡而言之,是戒定慧三學,或用最簡單的話說,是正念禪修。正念的培養實際上就是戒定慧和八正道的培養。


第五章 什麼是正念禪修
5.1 如前所說,佛教裡苦之根源是對苦諦的無明,也就是對名色、五蘊、身心的無明。它導致貪愛、執取、有,並希求身心是永久的、幸福的、可控制的,這種希求是雙倍的痛苦,在原本的物質與精神、五蘊、身心的痛苦上加多一層苦。如果心能夠認識到身心實相 – 無常、苦、無我 – 它就會放棄對身心的粘著,貪愛、執取、有就會自動終止,心就從構造一個苦的集合的五蘊中解放出來,就通達真正的平和,或涅槃。因而,唯有以明或智慧去除苦之因,即對名色五蘊身心的無明,才能根除苦。


5.2 關於智慧或知識的培養,我們習慣於傳統方式的學習,比如(1)通過閱讀或聽講接受別人傳遞來的知識或經驗。

(2)思惟那個主題的事物。這兩種方法可以用之於其他領域的學習。為了理解佛法的核心,一個人必須在這兩種方法的基礎上再加上運用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

   (3)不斷地如實觀察身心現。因為聽來的智慧只是一種記憶,思惟的智慧只是一些想法,記憶和想法都不是真理。在最初階段,我們得通過閱讀和聽聞學習經典和佛陀的教導,接著思惟它們使我們對正確觀察身心時有個導向。


5.3 通過閱讀、聽法、思惟來獲得知識,這些方法非常普通,我們已經知道了。因而,接下來將會談論正念禪修這種尋找真理的唯一的方式。它是持續不斷地、具有正念地、如實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