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覺知是不夠的24/35 日常生活
[德加尼亞]
43.日常生活
禪修者:怎樣在禪修中心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禪修呢,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禪師:你想怎樣生活在「外面」的世界裡呢?如果你真正想繼續禪修,心就會找到方法。只有當對禪修的價值有一些真正的理解時,心才會準備在日常生活中做持續的努力。不管你學到多少技術,如果心沒有想在生活中禪修的真正願望,你就不能在「外面」的世界運用任何一個。一個已經理解了禪修的利益的心,將會找到時間和巧妙的方式去運用在禪修中所學到的東西。
那些真正對他們的心的品質感興趣的人將會一直觀察心的品質。他們將學會怎樣總是保持心的品質在最可能好的狀態。如果你能夠清楚地看到,覺知時的心和不覺知時的心二者之間品質的巨大的不同,你將自動地想要越來越頻繁地保持覺知。這正就是我為什麼經常問禪修者,他們是否覺知到心的品質的原因,以及他們是否能夠清楚地看到心覺知時和不覺知時的不同的原因。
禪修者:謝謝您,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建議。它與我以前曾經聽到的東西都非常不同。我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消化。
禪師:我真正想鼓勵人們為他們自己做一下計劃。你們都已經禪修了一段時間,你們有基本的工具。你們需要理解禪修的利益,然後禪修的動力才能從內心裡生起。如果你的心不在那裡,你永遠不會付出最好的努力;你永遠不會充分發展你內在的潛力。
*** ***** ***
禪修者:在我的工作中,為了記住許多細節,並且及時完成手邊的任務,我需要用許多的精力。我通常感覺到非常緊張,在一天的末尾我總是覺得非常疲勞。
禪師:當你工作時,你理解為什麼你會變得緊張嗎?
禪修者:我想是因為我要用許多的精力的緣故。
禪師:為什麼你要用這麼多的精力?你需要弄清楚為什麼你要用這麼多的精力去做你的工作。
禪修者:我怎樣才能弄清楚呢?
禪師:檢查你心裡抱有的想法。當你工作時,看著那些想法,觀察那些你懷有的觀念和念頭,同時也去注意當這些想法出現時給你帶來的感受。
你已經知道了是精力的問題引起了緊張。你也需要認識到,是因為有太多的努力,所以才會有緊張。你使用的精力超過了你實際所需要的。
禪修者:我有期限,我需要在一定時間之內做完所有的工作。我總是感覺到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我需要繼續。然後我總是感覺到疲勞和緊張。
禪師:這只是在解釋為什麼你會變得緊張。為什麼你投入這麼多的精力的主要原因是你有焦慮。
禪修者:是的。
禪師:現在你需要理解為什麼你這麼焦慮。你對你做的工作不熟練嗎?
禪修者:我想我還是比較熟練的。我總是能把工作做好。
禪師:所以只要你有這種焦慮的感覺時,去覺知到它們。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感到焦慮。焦慮對完成一個工作是必需的嗎?
禪修者:不是的。
禪師:每次當焦慮出現時,你需要認出它。觀察這些感受將幫助你理解某些東西,這將使你的心放下。記住內觀禪修的目的不是減輕你正在遭受的痛苦,而是幫助你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試圖處理一個情緒時,你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當我有這種情緒的時候,它是使我的身和心感覺好,還是不好?」這種情緒令人愉快,還是不愉快?如果每次情緒生起時,你都能認出它,也知道它在身和心上感覺愉快還是不愉快,心就開始思考是否值得去懷有這種情緒。最終你的心會認識到不必懷有並且忍受這種情緒。一旦你知道某些東西感覺不愉快,你還會繼續沈溺其中嗎?
禪修者:不會。
禪師:好的。第二個問題:「這個情緒是關於什麼的情緒,它指向什麼目標?」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情緒?」第四個問題:「這個情緒是必需的還是多餘的?」
這些問題會對禪修有幫助,因為它們激發出興趣,並且鼓勵我們運用我們的理智。當我們得到一個真正的答案時,當心真正看到某些東西時,它就放下了。你的情況,那就意味著心放下了你遭受的焦慮。
如果每次焦慮的情緒出現時,你都觀察並且認出它們,它們就會降低。但是只要你還沒有真正地理解它們,它們就會反復地出現。你必須持久並且耐心地觀察它們,直到你的心真正理解並且放下。
你也可以問自己另外的一些問題:「誰在生氣?」「生氣是什麼?」所有的這些問題使心感興趣、清醒並且警覺。你對禪修會變得更有興趣。一旦你正確理解了怎樣練習內觀禪修,你將永遠不會感到無聊。你將總是試著去弄清楚為什麼事情會發生。但是不要問太多的問題,不要把自己搞得狂熱!通常,一次問一個問題就足夠了。問問題的目的,是保持你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真的感興趣。
*** ***** ***
禪修者:我現在很難繼續禪修。我的工作是負責生產線上的包裝和移動,所以我經常忘記。
禪師:為什麼我們會忘記,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禪修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我們正在做什麼,而是我們做事的方式。是因為我們渴望把事情做好,是因為我們想很快就把手邊的工作完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需要觀察我們的心,我們真正需要檢查我們是在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在工作。
我們怎樣才能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和定(心的穩定性)呢?
禪修者:我希望能找到一個沒有這麼多的壓力的工作。但是我認為主要因素還是盡可能多地去繼續禪修。
禪師:是的,當有許多的負擔,許多的壓力的時候,禪修是比較困難的。試著從你工作的困難中去學習。是什麼使心焦慮不安?為什麼你會失去正念?為什麼心會這麼迫切和渴望?匆忙是必需的嗎?用這樣的方式去調查將幫助你更有技巧地處理困難的情況,並且將防止不健康的心態接管你的心。
禪修者:好的,但是我怎樣才能在一個需要非常快速地做事的工作中保持正念呢?因為我的工作有限期,我需要非常快並且有效率。
禪師:只需要盡你的可能去做。抓住並且重視每一個禪修的機會。當你工作的時候,試著去覺知你是怎樣感受的,去覺知你經驗到什麼樣的心態。但是不要努力去專注,放鬆並且輕快地去做。當你使用太多的精力去禪修的時候,你就不能正常地工作。當你在工作上太專注時,你就不能保持正念。你需要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禪修者:好的,我試試。你能給我一些關於在談話中怎樣實踐正念的具體建議嗎?許多的辦公室工作都有許多的電話交談,同時我們也總是需要和我們的同事交流。
禪師:那需要大量的練習。每次你同別人通電話時,或者當別人接近你時,努力去記得檢查你是怎樣感受的。你對那個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從早到晚,無論工作時間還是非工作時間,當你和別人交流的時候,養成一個總是去檢查你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的習慣。當電話鈴響的時候,你有怎樣的感覺?心是否很想迅速地拿起聽筒?你需要注意到這些東西。
*** ***** ***
禪修者:在我的工作中,我經常要接待一些非常苛求的,有時甚至是非常生氣和挑釁的客戶。我非常希望得到一些怎樣處理這樣的情況的建議。
禪師:每次當你面對生氣或者苛求的顧客時,檢查你的心是怎樣感受的。他們的貪和嗔是他們的問題,你需要看看在你的心中是否有貪和嗔。
禪修者:問題是當面對著有這樣強烈情緒的人時,往往就自動觸發了我的相同的情緒。當我見到禪修大師時也是一樣,他們的心的那種平靜立即就能影響我的心。
禪師:當然有這種心物關係;也就是說,當對象是積極的時候,心容易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反應,當對象是消極的時候,心往往也用一種消極的方式去反應。這需要多多練習觀察心,從而能夠理解這些過程。
通過理解,心會得到一定的穩定性,它不再會受消極或者積極的對象和經驗這樣強烈地影響。當理解一步步地成熟,心會變得越來越少起反應。它認識到每次當它盲目地起反應的時候,它就不自由。因為這些原因,心將變得對「在內部」正在發生什麼越來越感興趣,並且將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調查。
每次當喜歡或者厭惡生起時,心不僅要去覺知到它,而且要問自己為什麼喜歡或者厭惡會產生。然後它會認識到對象並不是天生的積極或者消極的,而是我們的評判,我們的觀念才會使它這樣。
只要當心認定某個對象、目標或者人不好時,它就用一種消極的方式去反應;當它認定好時,它就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反應。一旦你能看到這些評判,你需要更進一步地調查:這種評估是基於智慧還是愚痴?如果是基於愚痴,心:就會用貪和嗔去反應;如果是基於智慧,心就會只是看著它本來的樣子,而不會有喜歡或者厭惡等任何的反應。
當通過觀察我們的憤怒而真正理解它給我們帶來的痛苦的時候,如果我們面對著一個憤怒的人,我們就更容易生起同情。我們知道他們的感受,我們很容易與他們共情,所以我們就不再變得憤怒。
*** ***** ***
禪修者:在食物和吃飯的問題上,我有很多的憂慮。我努力去避免吃某些食物,並且盡可能地去保持覺知,但是我發現這很困難,因為我很快就對保持正念產生厭煩的心理。
禪師:你變得厭惡,是因為你去覺知的動機是憂慮,而不是智慧。心記得在過去因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遭受了許多痛苦,它不想再遭受了。它非常努力地去避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就投入了太多的精力。
去注意到你的心態——當你因為吃了不適合你的食物而遭受痛苦時的心態,當你努力去避免痛苦時的心態。在吃了不合適的食物之後痛苦有多強?你在以什麼樣的心態在觀察?你需要引入覺知和智慧到這些情形中。
*** ***** ***
禪修者:我想談談日常生活。當有嗔心的時候,當有不舒服的感受的時候,或者當心很焦躁不安時,根據我的練習,我的反應是去平靜身和心。你說不要那樣做。你告訴我們把覺知轉到嗔心和不安的經驗的本性上。是這樣嗎?
禪師:去覺知是第二位的。首先你需要看看是否你接受這個嗔心,是否把這個嗔心認同為「你」。關於這個目標,你持有什麼樣的觀點?首先需要正思維。
禪修者:那麼這種我已經聽說了許多次的、健康和不健康的整體觀念,也包括在禪修裡。這跟你經常說的有點相反,因為你說健康或者不健康不是那麼重要。
禪師:我沒有說它不重要。禪修是去理解一個健康的心是什麼,一個不健康的心是什麼,去真正地瞭解你自己。健康的心是誰的心?不健康的心是誰的心?它是你的心嗎?對一個目標生起正思維是健康的心,對一個目標生起邪思維是不健康的心。你要去觀察這個,因為你真正地想瞭解自己,因為你想理解如其本來的本性。
使身和心平靜下來的目的是使你能夠觀察。運用正思維,提醒你自己「這不是我,這是情緒的本性」同樣會使心平靜下來。你需要一個平靜的心去觀察。如果你發現用這種正思維的方式不起作用,然後你可以用那種你已經知道的方法。但是,然後不要忘記用平靜的心去觀察。
為什麼一個健康的心會生起?為什麼一個不健康的心會生起?什麼是健康的心或者不健康的心?為什麼一個健康的心會成長?為什麼一個不健康的心會增強?為什麼一個健康的心變弱或消失?為什麼一個不健康的心消失?這些都是你調查的範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