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18C48-8EA7-48CE-B52F-89367F241E5C.jpeg

心法概要(3)

 

[阿姜舒淨]

 

心的生起不能沒有心所,也不能沒有心和心所同取的所緣,也就是說,有心就有心所,也一定有所緣。雖然心和心所都是同時生滅的在執行“知”的作用,但是以心為主,以心為大,如果說“心”是主人的話,那麼“心所”就是心的隨從、部下。所以在經典中,在提到心時,雖然沒有重複提到心所,但在意思上,是包括了心所在內。

 

在“知”的過程中,心的功能只是純粹的“知”所緣,而對所緣的分析感受是心所(cetasika)的功能。心和心所同生同滅,在同一個依處生起,和取同一個所緣。不同的心所,具有不同的任務與功能,它們的出現就帶來了不同的感受反應。

 

心的功能只是“知”,但是因為有了五十二個性質不同的心所的造作,心又分劃為善心、惡心、有因心、無因心……等等八十九種心。依照禪修所到的境界,又可分為一二一種心。

 

心的生起不受控制,沒有人喜歡惱怒焦躁的心,知道那是不善的心,但是只要有惱怒的因,怒氣會立即的生起。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心生起。在研習佛法後,會明白其實歡樂嬉鬧的心也是不善的心,是執著的心,屬於貪嗔痴中的貪心。不善的心,不論是輕微的,還是強烈的,不善就是不善,善和不善,是不可能混淆的。

 

有的人問,怎樣才能不生氣?

 

嗔怒是一個心所,心因為怒心所的同生而稱為怒心。怒心的生起滅去,也不是有一個“我”在控制,有惱怒的因出現,怒心必定生起,所以並不是僅僅看了一些佛書,或是去拜了佛的人,就能夠改變已經累積的性格,必須是超凡入聖的聖者才能真正消除煩惱。

 

通過般若智慧的熏陶,可以慢慢的分辨出,在流轉不息的心念中,何者為善心,和何者為不善的心。只有認清善和惡的面目,和它們所帶來的後果,才會逐漸的趨善去惡,嗔恚的心也才會慢慢的減輕。

 

貪嗔痴使眾生無始以來的在輪回中流轉,有出世間心的聖者也不是馬上就絕滅一切貪嗔痴,必須是次第地修習戒定慧,尤其是通過“慧”觀照世間的無常、苦、無我的培育,智慧成熟時生出的四個等級的出世間心,帶來四個果報的道心,道心生起後,成為各個階層的聖者。

 

四個超凡的聖者,依序為:

1、入流聖者。

2、一來聖者。

3、不來聖者。

4、阿羅漢聖者。

 

入流聖者(Sotapanna)入流是巴利文的直接翻譯,中譯須陀洹。入流聖者斷除最粗糙的邪見,和對佛法的質疑。入流聖者的投生,不會超過七次,就證得最終的解脫,而且也絕不會投生至任何惡道。

 

一來聖者(Sakadagami),中譯斯陀含。一來聖者再減輕貪嗔痴,但還有細微的貪愛和嗔恚,到此境界最多只要再出生一次。

 

不來聖者(Anagami)。中譯阿那含,意為不再返回世間投生,不來聖者根斷貪欲和嗔恚。

 

阿羅漢聖者(Arahanna),阿羅漢聖者是完全解脫者,絕滅所有潛在的不善法相,阿羅漢聖者涅槃後歸於寂滅,不再出生。

 

 

 

泰國佛學研習與弘揚基金會

http://cn.dhammahome.com/t/?cat=3&paged=3

由Neelapa翻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