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2417A6-66D2-48B9-9320-2119580668EE.jpeg

增支部05第五集161-170經(15/21)

蕭式球譯

一六一.清除敵意之一

  “比丘們,有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是哪五種方法呢?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慈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悲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修習捨心。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不憶念他、不對他作意。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若你們對人生起敵意時,應對他作業報自受的反思: ‘這個尊者是業的擁有者,是業的繼承者;業是他的出處,業是他的親屬,業是他的依歸;他將繼承自己作的善業或惡業。’ 應這樣來清除對他的敵意。
  “比丘們,有這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

一六二.清除敵意之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有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是哪五種方法呢?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但也有清淨的口行。’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口行,但也有清淨的身行。’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但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也不能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有清淨的身行和清淨的口行,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但也有清淨的口行。’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一位穿舊布衣的比丘在路上看見一幅破布,他用左腳將布踏著,用右腳將布攤開,撕去有用的部份,然後拿著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身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作清淨口行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口行,但也有清淨的身行。’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有一個池面長滿植物與水藻的池塘,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他走進池塘,用雙手撥開植物與水藻,再用雙掌舀水來喝,然後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口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作清淨身行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雖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但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地上的牛蹄坑有少許積水,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心想: ‘地上的牛蹄坑有少許積水,如果我用雙掌或杯舀來飲,會弄濁那些水而令水不能飲用,讓我四肢著地,直接用口來飲牛蹄坑的水,然後離去吧。’ 於是,他四肢著地,直接用口來飲牛蹄坑的水,然後離去。賢友們,同樣地,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身行的時候作意,也不需對那人在作不淨口行的時候作意,只需對那人在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有不淨的身行和不淨的口行,也不能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一個人在漫長的路途上行走時在重病中受苦,跟前一條村和下一條村的距離都很遙遠,不能得到適當的食物,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顧,沒人把他送到村裏。另一個人在途中看見他,對他生起悲心、憐憫、悲憫,心想: ‘真的是希望這個人能夠得到適當的食物,得到適當的藥物,得到妥善的照顧,有人把他送到村裏!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他便不會遇上不幸與災禍了!’ 賢友們,同樣地,應對那人生起悲心、憐憫、悲憫,心想: ‘真的是希望這個人能夠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樣他便不會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在惡趣、地獄之中了!’ 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
  “賢友們,觀察: ‘那人有清淨的身行和清淨的口行,也時常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 為什麼這樣能清除對那人的敵意呢?
  “賢友們,就正如有一個池塘,池水清淨、清甜、清涼、清澈,有美麗的池畔,十分怡人,有各種樹木遮蔭,一個受暑熱天氣影響、十分疲倦、十分口渴的人到來,他走進池塘裏沐浴和喝水,然後從水中上來,在樹蔭之下坐著或躺臥。賢友們,同樣地,可對那人在作清淨身行的時候作意,也可對那人在作清淨口行的時候作意,也可對那人在得到一個沒有遮蔽的心、淨信心的時候作意。這樣的話,對那人的敵意應可清除。賢友們,跟一個各方面都清淨的人相處,自己的心也會清淨。
  “賢友們,有這五種清除敵意的方法,若比丘對人生起敵意時,應要用這些方法來將敵意清除。”

一六三.一起交談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是哪五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前來問的問題。
  “賢友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交談。”

一六四.一起生活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具有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是哪五法呢?
  “賢友們,一位比丘自己具有戒,能以戒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定,能以定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慧,能以慧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能以解脫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自己具有解脫知見,能以解脫知見成就的語言來解釋同修所問的問題。
  “賢友們,具有這五法的比丘,足以跟同修一起生活。”

一六五.問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任何人向他人發問問題,都是因為所有五種原因或當中一些原因而來。是哪五種原因呢?
  “因遲鈍、迷癡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有惡欲、受惡欲支配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羞辱人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求知而向他人發問問題。因要弄清對方是否明白而發問問題,心想: ‘如果對方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稱善;如果對方不能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給他正確的解答。’
  “賢友們,任何人向他人發問問題,都是因為所有這五種原因或當中一些原因而來。
  “賢友們,我常帶著這樣的心而向他人發問問題: ‘如果對方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稱善;如果對方不能正確解答我的問題,我會給他正確的解答。’ ”

一六六.滅盡定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第二次……
  舍利弗尊者第三次說: “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第三次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舍利弗尊者心想: “優陀夷尊者三次否定我的說話,也沒有任何比丘對我的說話表示認同。讓我前往世尊那裏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第二次……
  舍利弗尊者第三次說: “賢友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舍利弗尊者說了這番話後,優陀夷尊者第三次對他說: “舍利弗賢友,這是沒有可能的,這是不會發生的!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沒有可能投生到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
  舍利弗尊者心想: “在世尊面前,優陀夷尊者三次否定我的說話,也沒有任何比丘對我的說話表示認同。讓我保持沉默吧。” 於是,舍利弗尊者保持沉默。
  這時候,世尊對優陀夷尊者說: “優陀夷,你認為什麼是意生身呢?”
  “大德,那些是由想所生的無色界天神。”
  “優陀夷,為什麼你說這些愚癡、不成熟的話呢?你想一想應說些什麼樣的話吧!”
  於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當長老比丘被人為難時你們這樣子無動於衷!當長老比丘被人為難時你們這樣子沒有悲心!”
  世尊再對比丘說: “比丘們,具有戒、定、慧的比丘進入想受滅盡定,在出定後如果不能當下得到究竟智,是有可能投生到一種意生身的天神之中的,這種天神超越要吃食物的天神。進入想受滅盡定的人,在出定後是有這種可能的。” 世尊.善逝說了以上的話後,便起座進入住所。
  世尊離去不久,阿難尊者前往優波婆那尊者那裏,然後對優波婆那尊者說: “優波婆那賢友,今天有些人為難長老比丘,我內心怯弱,沒有細問他們。毫無疑問,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時會說到這件事情,那時或會要優波婆那尊者解答一些相關的問題。”
  世尊在黃昏離開靜處前往大堂,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優波婆那尊者說: “優波婆那,具有多少法的長老比丘,才受同修愛戴與尊敬呢?”
  “大德,具有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是哪五法呢?
  “大德,一位長老比丘具有戒行,安住在波羅提木叉律儀之中,在戒的學處之中修學:修習戒律儀,在戒律儀這片牧養德行的牧地而行,即使細小的過錯也不會忽視。
  “他多聞法義、受持法義、博學法義。法義的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意義善美、文句善美,宣示圓滿、清淨的梵行。他多聞這樣的法義,受持這樣的法義,讀誦、思維、以正見洞察這樣的法義。
  “他是善語者、善教說者,是說話有禮、清楚、沒有缺點、有意義的人。
  “他很容易便能得到初、二、三、四禪的增上心,當下體會當中的快樂。
  “他清除各種漏,現生以無比智來體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大德,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
  “優波婆那,十分好,十分好!具有這五法的長老比丘,受同修愛戴與尊敬!優波婆那,如果長老比丘沒有這五法,難道同修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是因為他牙掉、髮白、皮皺嗎!優波婆那,就是因為長老比丘具有這五法,所以同修對他照料、恭敬、尊重、供養!”

一六七.檢舉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心應先確立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是哪五法呢?
  “在適當的時間而不是不當的時間說話,說真實而不是不實的說話,說柔和而不是粗惡的說話,說有意義而不是沒有意義的說話,以慈心而不是瞋心來說話。
  “賢友們,一位比丘欲想檢舉他人,內心應先確立這五法,然後才作出檢舉。
  “賢友們,我曾見一些諍訟的人在不當的時間作檢舉,說不實的說話作檢舉,說粗惡的說話作檢舉,說沒有意義的說話作檢舉,以瞋心來說話作檢舉。
  “賢友們,有五種不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 ‘尊者,別人在不當的時間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不實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粗惡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說沒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尊者,別人以瞋心來說話檢舉你,你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不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五種不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 ‘賢友,你在不當的時間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不實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粗惡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說沒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你以瞋心來說話檢舉他人,你要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不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可令其他比丘不會用不實的方式來檢舉他人。
  “賢友們,我曾見一些諍訟的人在適當的時間作檢舉,說真實的說話作檢舉,說柔和的說話作檢舉,說有意義的說話作檢舉,以慈心來說話作檢舉。
  “賢友們,有五種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 ‘尊者,別人在適當的時間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真實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柔和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說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尊者,別人以慈心來說話檢舉你,你要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如法的檢舉,被檢舉的比丘於中應判作要懺悔。
  “賢友們,有五種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主持羯磨的人說: ‘賢友,你在適當的時間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真實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柔和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說有意義的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你以慈心來說話檢舉他人,你不用懺悔。’
  “賢友們,有這五種如法的檢舉,檢舉他人的比丘於中應判作不用懺悔。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可令其他比丘會用真實的方式來檢舉他人。
  “賢友們,一個被檢舉的人應要保持二法:真實、不激動。他心想: ‘如果他人檢舉我,不論在適當的時間或是不當的時間,不論真實或是不實,不論柔和或是粗惡,不論有意義或是沒有意義,不論慈心或是瞋心,我都要保持這二法:如果我知自己有做那些事情的,我便會說我有做那些事情;如果我知自己沒有做那些事情的,我便會說我沒有做那些事情。’ ”
  世尊說: “舍利弗,即使你這樣說,但仍有一些愚癡的人對你的說話不尊敬、不接受。”
  “大德,那些沒有信、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他們虛偽、奸詐、狡獪,內心混濁、散亂、搖擺,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沒有警覺,無心向沙門,沒有修學熱誠,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內心迷亂,沒有智慧、內心暗昧,他們是會對我的說話不尊敬、不接受的。
  “大德,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他們是會對我的說話尊敬、接受的。”
  “舍利弗,那些沒有信、只是為了生活而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的人,他們虛偽、奸詐、狡獪,內心混濁、散亂、搖擺,愛說話、說話雜亂無章,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知量,沒有警覺,無心向沙門,沒有修學熱誠,奢華、懶散,退墮、不緊繫於遠離,懈怠、缺乏精進,失念、沒有覺知,沒有定、內心迷亂,沒有智慧、內心暗昧,可以不理會那些人。
  “舍利弗,那些在家庭生活的人,因為有信而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他們不虛偽、不奸詐、不狡獪,內心不混濁、不散亂、不搖擺,不愛說話、說話不會雜亂無章,守護根門,飲食知量,警覺,心向沙門,有修學熱誠,不奢華、不懶散,不退墮、導向遠離,勤奮、精進,有念、有覺知,有定、一心,有智慧、內心不暗昧,舍利弗,應對他們說話。
  “舍利弗,教化你的同修吧。舍利弗,教導你的同修吧!助你的同修離開非法,然後確立正法吧!舍利弗,你應這樣修學。”

一六八.戒行

  舍利弗尊者對比丘說: “比丘賢友們。”
  比丘回答舍利弗尊者: “賢友。”
  舍利弗尊者說: “賢友們,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就正如失去幼枝和樹葉的大樹,粗枝會長得不好,樹幹外皮會長得不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不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不好。同樣地,戒行不好、離開戒行,便會毀掉正定的近因;沒有正定、離開正定,便會毀掉如實知見的近因;沒有如實知見、離開如實知見,便會毀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沒有厭離和無欲、離開厭離和無欲,便會毀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賢友們,就正如幼枝和樹葉茂盛的大樹,粗枝會長得好,樹幹外皮會長得好,近樹幹中心的軟木會長得好,樹幹中心的實木會長得好。同樣地,有戒行、完滿戒行,便具有正定的近因;有正定、完滿正定,便具有如實知見的近因;有如實知見、完滿如實知見,便具有厭離和無欲的近因;有厭離和無欲、完滿厭離和無欲,便具有解脫知見的近因。”

一六九.熱衷

  這時候,阿難尊者前往舍利弗尊者那裏,和舍利弗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 ‘一位比丘熱衷於善法,善掌握所學、博學、不忘失所學’ 這句說話所包含的內容是什麼呢?”
  “阿難尊者是一個多聞的人,就讓阿難尊者來解釋清楚吧。”
  “舍利弗賢友,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 “舍利弗賢友,一位比丘擅長於義理,擅長於法義,擅長於文句,擅長於字詞,擅長於次序。舍利弗賢友,這就是 ‘一位比丘熱衷於善法,善掌握所學、博學、不忘失所學’ 所包含的內容了。”
  “賢友,真是罕見,真是少有!阿難尊者能這樣善說法義!我受持於心,阿難尊者具有這五法:阿難尊者擅長於義理,擅長於法義,擅長於文句,擅長於字詞,擅長於次序。”

一七零.跋陀耆

  有一次,阿難尊者住在拘睒彌的瞿尸陀園。
  這時候,跋陀耆尊者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和阿難尊者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的交談,然後坐在一邊。阿難尊者對跋陀耆尊者說: “跋陀耆賢友,什麼是最高的見,什麼是最高的聞,什麼是最高的樂,什麼是最高的想,什麼是最高的有呢?”
  “賢友,梵天是征服者.無敵者.全見者.全能者,看見這些梵天就是最高的見。
  “賢友,光音天注滿、充滿快樂,有些時候他們會說出感興語: ‘真是快樂啊,真是快樂啊!’ 聽見這些聲音就是最高的聞。
  “賢友,遍淨天領受寂靜、知足的樂,這就是最高的樂。
  “賢友,無所有處天的想就是最高的想。
  “賢友,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就是最高的有。”
  “跋陀耆尊者所知的,就跟凡夫所知的一樣!”
  “阿難尊者是一個多聞的人,就讓阿難尊者來解釋清楚吧。”
  “跋陀耆賢友,既然這樣,你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跋陀耆尊者回答阿難尊者: “賢友,是的。”
  阿難尊者說: “賢友,看見無間漏盡者,這就是最高的見。
  “賢友,聽見無間漏盡者的聲音,這就是最高的聞。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樂,這就是最高的樂。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想,這就是最高的想。
  “賢友,無間漏盡者的有,這就是最高的有。”
  
  第十七敵意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