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訓練》5/7
隆波帕默尊者
從九世皇的時代起,泰國人開始習慣於排隊去頂禮瞻仰,現在則是去頂禮瞻仰新晉的僧王,同樣也是排長隊,這是一種新潮流。
聽說最後一天,他是坐著高爾夫車出來接見大家的。嗯,他非常可愛,隆波見過他一次。他是追求「經由實修而斷除煩惱」的法師,非常美。但這並不是說,不實修的法師就不美,可別正話反說啊。否則很快就有人會攻擊說隆波在批判研習經典的法師。
研習經典的法師之中也有非常出色的。巴悠尊者就非常美,他已經晉升為副僧王。在不久前,他檢查完身體,隆波剛好有機會頂禮他。有人安排房間讓他休息,也就是病房,剛好在隆波的病房旁邊,於是就進去頂禮了他。在他尚未出家時,隆波就已經認識他,他的工作是同佛教之中的寄生蟲們作鬥爭。
假冒的始終是假冒的,不會長久。
用心地修行,逐步深入地探究自己吧。修行就是探究自己。不斷的學習,直至能夠有次第地逐步徹見真相。
覺知身、覺知心,探究身與心的實相,何時明白實相,何時就會放下。是心自行放下,而非我們故意去放。
有些人的「智慧」超前,喜愛一味地思維「空」——這也「空」,那也「空」,什麼都「空」,戒也不需要持守,因為已經不執著了,禪定也不必修持,因為修習禪定就是在構建「有」(十二因緣之中的「有」),智慧也無需開發,反正已經統統放下了。唯一剩下的只有——煩惱習氣了。
那些認為「這也空、那也空、什麼都空」的人,其實並不認識真正的「空」。
我們修行至看見實相——「我」不存在,繼而透過洞見「諸法無我」而證悟阿羅漢,心也是無我的,這是經由看見「空」而解脫,稱之為「空解脫門」,是空無「自我」,而不是空無一物。
涅槃是指「什麼都沒有嗎?」並不是。涅槃有屬於涅槃的特性,而非一切皆無。涅槃的特性就是寂靜。
這個寺廟被命名為「寂靜寺」,其字義就是涅槃。
涅槃擁有寂靜、寧靜的特性。從何之中獲得寧靜?是從煩惱習氣之中獲得寧靜。尤其是指煩惱的首腦——無明,也就是,未徹見「四聖諦」。
佛陀斬釘截鐵地開示道:若不瞭解「四聖諦」,就會依然輪回於生死。
不知苦(苦諦),不知苦因(集諦),不知苦的止息(滅諦),不知道止息苦的修行方法(道諦)。
不知道「名色是苦」,不知道對苦的職責是「知道」;不知道苦因是「渴愛」;不認識「涅槃」;不知道「八支聖道」,簡而言之,就是不知道「戒定慧」。
起始於不知苦,不知名色是苦。認為無需知道,因為已經放下了,「渴愛」尚有,卻視若無睹,「無明」隱藏著,但是視而不見。
法並不是一味依賴于思維,而是需要觀察與體會的。
煩惱並非輕易就能被戰勝,它們非常精微,在千方百計地欺瞞我們,此時這樣騙,彼時那樣騙,特別微細的煩惱是一副善法的面孔,極為可怖。
比如微細的散亂,並非是散亂於五欲之中,通常我們會散亂於——想要看色、聽聲、嘗味道、體驗接觸,想要去想有趣的東西,思緒天馬行空。而微細階段的散亂是——心散亂於法,不斷地審思法義,停也停不下來,因為工作尚未結束。若就此停下,便會四處去宣揚「一切皆空」,殊不知煩惱仍舊藏身於隱秘處,並沒有死絕。
再比如,「我慢」並不是指——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是以另一個方式體現——何時能如祖師大德那樣好?祖師大德看起來純淨無染,為什麼我還是髒兮兮的?「我慢」並不只是自以為很厲害而已。
又或者,貪愛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聽起來好像喜愛寧靜,不想攀逐外緣,只喜歡參禪打坐,卻不曉得真正的煩惱正是滿意於色界定與無色界定的寧靜與喜悅。我們自以為是喜愛寧靜的人,不喜歡攀逐外緣,即使別人上門找茬,我們也不去爭吵,只是閉塞在山洞裡修行,自以為很好,這都是被微細的煩惱所騙,比如滿意於禪悅等等。
或是沒有徹見聖諦,即,沒有徹見「無明」,最難觀察的是——不知聖諦,因為知道聖諦的時候,四個聖諦是同時徹見,知道何謂苦,知道何謂苦因,已經徹見了苦,知道何謂苦因,對苦因的職責是什麼,怎樣才是完成職責。
苦是什麼?對於苦的職責是「知道」,已經知道了;苦因是渴愛,對於渴愛的職責是斷離,已經斷離了;對於滅的職責是進去接觸、進去徹見,已經接觸、已經徹見了;對於道的職責是使其生起、讓其成長,八支聖道已經生起了。
知苦、斷苦因、照見滅諦、發展道諦,發生於同一瞬間!
完全超越想象,四項工作同時發生。我們一次做一項工作就已經頭痛不已。但這四項工作卻在同一瞬間完成,事實上,它們是同一項工作——何時徹知了苦,就何時根除苦因;何時根除苦因,何時就徹見苦滅且生起聖道,完全是同步發生的。
佛陀的弟子只能達到這種程度,佛陀的智慧則超越於此——何時斷苦因,則何時知苦、證滅、修道;何時證滅,則何時知苦、斷苦因、修道;何時修道,則何時知苦、斷苦因、證滅。
對於佛陀的智慧,我們只能望洋興嘆,聽完佛陀的開示,要想跟得上都很難,那遠非佛弟子可以企及的境界。
因此,有些人自我吹噓比佛陀更加厲害,真是不自量力……比佛陀更加厲害,甚至宣稱佛陀的波羅密太少——佛陀的涅槃還得把身體留在世間,但是他涅槃之後,可以把身體帶進涅槃。竟然也有人蠢到去相信……
相信邪見,不是放下,對於邪見,佛陀並沒有教導要去放下,佛陀甚至開示說:四眾弟子如果戰勝不了邪見,佛陀就還不會涅槃。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
比如當今的副僧王巴悠尊者開示說:他有義務要履行,而非放下,他有職責去解釋——何為對、何為錯,而不是放任邪見徹底掩蓋了正見。但是,是以佛教徒的非暴力方式去戰鬥,而不是傷害具體的某人,僅是據理相爭而已。
好了,做禪修報告,很快就知道是正見還是邪見啦。
(法談部分完)
留言列表